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南海官窑镇自古“盛衣冠之气”,祠堂和宗谱一向为民间所重视。明弘治十二年(1499),举人陈度在江苏省直隶县任知县,平定匪乱有功,告老还乡,皇上加赐赠金钱给他回乡兴建了陈氏宗祠。这座宗祠的建筑布局在广东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度成为宗祠中的佼佼者。宗祠座西向东,三进院落式布局,长36.4米,宽11.6米,总面积472.24平方米,坐北向南,前殿为牌楼门,歇山顶,前座为东、西厢房,两厢之间的露天处建有斗拱式石牌坊一座,祠堂进门分别设在东西厢,前座走廊有石栏河。中殿为硬山顶,前墙饰砌花窗格图案。后殿为硬山顶建筑,台梁式木构架,建筑体系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们大多研究清代四川移民家族的发展状况,忽略了清代四川本地家族的发展状况。四川雅安县水东乡存有明代以来的本地人群,这些老姓人群及其家族与佛教寺庵关系密切。清中期以来,随着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开疆拓土以及水东乡入学士子的增多,水东乡老姓家族逐渐从佛教信仰中部分地分离出来,朝着儒家设计的路线靠拢,树立宗支碑,改造寺庵为祠堂乃至修建祠堂。  相似文献   

3.
谢氏大宗祠     
在广东东莞茶山镇南社村,有一片地图都无法寻迹到的古村落。这里的建筑建于南宋时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整个古村有祠堂25间,民居多达200间。最为著名的要数谢氏大宗祠,它解开了谢氏与南社的关系。南社村落主要是由谢氏家族构成。谢氏家族出了不少进士,前后有约14位,且有文有武。也有了进士一条街的美称。这个祠堂属二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现存是建时用的香灶和明嘉靖三十年(1555)肇建碑刻。  相似文献   

4.
陈姓在台湾是第一大姓,在台南市各姓人口中也数陈氏为大宗,而台南市中区人数更是众多,这里有一座具有兰百多年历史的颍川陈氏家庙,又称陈德聚堂,据传它原为明朝郑成功入台的部将陈泽所建宅第,祠堂主体漆色以红、蓝、白为基调,高昂的正门檐亭,搭配红瓦与金色的精工雕饰,展显出陈氏家庙大开大合,非凡的磅礴气势。  相似文献   

5.
西宁卫陈氏家族起自淮南,转战华北、陕甘,最终在镇戍西宁后经历了从卫所军户到土司家族的身份转型,成为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少有的汉族土司。元末明初,陈氏始祖陈子名自淮安归附明朝,为常遇春部下小旗;其子陈义升任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纳入朱棣麾下,又参加靖难之役,随驾北征,因功获授山西潞州卫世袭指挥同知,后驻防甘肃并于永乐十四年调任西宁卫世袭指挥使。自陈义始,陈氏家族世代承袭指挥,又担任守备、参将等流官实职,宣德至弘治年间,陈斌、陈镛、陈策、陈治、陈凤征调河西;弘治以后陈忠、陈辅、陈三畏、陈光先、陈师尧、陈师文转而守御河湟,明末又支援辽东,屡立军功。陈氏家族以卫官充任营官,自置产业,又与李、祁、赵、吉等土司通婚,领有土人,渐成雄踞一方的土司家族,折射出明代卫所军户移民戍边、融入民族社会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6.
玉湖陈氏家族起源于宋代。在宋庆历元年(1041年),始祖陈仁卜居于莆田城内的白沙村。以该地环境优美,且一衣带水,有池塘为伴。遂命池为“玉湖”。以地为系,创立了五湖陈氏家族。玉湖陈氏至第四世时,俊卿以榜眼晋仕,累官至拜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赠太师、正献公。玉湖陈家由此开始发扬光大,奠下家族辉煌历史。正献公俊卿,由榜眼入相,为官清廉,功盖邦国,深为朝廷倚重。除本身受溢为魏国公外,……追赠三代先祖溢太师国公。玉湖始祖仁公溢大师沂国公,第二世祖贵公溢太师蜀国公,第三世祖铣公溢太师冀国公,第四世祖俊卿说正献…  相似文献   

7.
巴里坤地处新疆东部,清政府选择在此处屯田,不仅可解决新疆驻防军队的军粮问题,而且可减少从内地长途运粮的费用,故此,巴里坤成为清朝初期在西路屯田的核心区。清政府在巴里坤推行了兵屯、民屯、犯屯三种屯田形式。清代巴里坤屯田对清朝统一新疆、加强西北边防、巴里坤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晚清近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晚清近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政府作用陈今晓(郑州市教育学院)一、近代化的最初延误1840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倾销鸦片,以其先进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接着便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以割地、赔款、关税片面优惠、领事裁判权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批不平等条约。遭受如此...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老的家族 ,自殷周以来 ,直到清代 ,大约经历了两种形态的变更 ,起始是贵族的宗子制 ,实行大小宗法制 ,家与国一致 ;其后是民间族长制 ,或同祠堂联系在一起 ,成为祠堂族长制 ,实行小宗法 ,家、国分离。以宗法观念治理家族 ,大体上有两种类型 ,一是有祠堂、族谱以及某些家族共有财产的家族 ,可谓典型的族长制 ,另一是基本不具备上述三种实体 ,而实行族老、族贤治理的族老制。到了 2 0世纪上半叶的清末和民国年间 ,家族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家族组织的类型增多 ,达到丰富多姿的程度 ,在传统的族长型、族老型之外 ,出现族会、同宗会、族公会…  相似文献   

10.
茅海建 《社会科学》2013,(8):149-157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与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不属于同一政治派系。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一派对陈氏父子的态度前后有三变。由于御史黄均隆的错误举报,慈禧太后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有为,以"滥保匪人"、"招引奸邪"的罪名将陈氏父子革职,康有为等人也由此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康、梁在日本大力宣传陈氏父子在变法期间对他们的支持;并在庚子事变时,宣称陈氏父子是他们的依靠力量,而陈氏父子并没有参加唐才常、梁启超等人在庚子年间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1.
1553年,葡萄牙在广东地方官员的同意下,进入澳门贸易。从1573年起,葡萄牙商人每年向中国政府交纳五百两银的地租,取得了租居澳门的地位。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占领香港,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在这一形势下,葡萄牙企图步英国的后尘,要求清政府把澳门划归葡萄牙所有。当这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之后,1845年,葡萄牙则无视中国领土主权,蛮横地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港,为葡萄牙海外省的一部分。随后便以武力封闭澳门的中国海关,驱逐海关人员,逼迫驻扎澳门的香山县丞撤离澳门,拒绝向清…  相似文献   

12.
略述祠堂     
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之前,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建有祠堂。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60年代到1911年清朝灭亡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克虏伯军工厂向中国出售了大批军火,较大地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清政府也聘请了克虏伯厂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中国设厂、造炮、传授科学技术,同时派出了一批留德学生,还翻译了不少军事方面的科技图书。清朝和克虏伯军火贸易的过程变成了经贸文化交流和促进军事近代化的过程。其中,最明显的成效是,清朝仿造德国克虏伯大炮能力的提高,军队和海防武器装备的改善,以及军事科技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江西义宁陈氏自陈宝箴以降,数代人皆曾与岭南结缘,前后绵延上百年。义宁陈氏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对广东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有过程度不同、表征不一的参与和影响。本文选取陈宝箴、陈三立、陈隆恪、陈寅恪作为研究对象,逐一对义宁陈氏在广东的活动进行了一番"本事"的梳理与考辨。  相似文献   

15.
张氏宗利坐落在定安县城(定城镇)东南20多公里处永丰乡高林村,村庄地处定安、琼山、文昌交界处。在海南,自古以来祠堂就是对后人进行教育的场所,捌堂是学校的同义词,学校就是祠堂,祠糍便是学校。延续至今天,海南万宁、琼海、文昌、琼山一带的民众,还刊惯上称学校祠堂。各村各姓聘请的私塾老师来村晕教书,经费由祠堂(家族)的公田田租收入中统一支出,  相似文献   

16.
对清朝在甘肃的设治和经营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清朝在此主要实行土司制度,它是清政府处理边陲民族地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的不断努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禁海与开海——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贸政策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彦 《天府新论》2003,(6):97-100
清朝前期 ,清政府受海防思想的影响 ,曾一度采取过禁海政策。但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蓬勃兴起 ,以及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繁兴 ,推动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清政府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 ,打开国门 ,开放沿海市场。然而受顽固保守思想的局限 ,清政府在开放海外市场的同时 ,却为外贸设置了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18.
《徽州社会科学》2010,(1):65-65
西递位于黄山南大门43公里,黟县城东8公里处,奠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九百六十年的历史。西递旅游资源及其丰富,镇政府所在地——西递村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124幢、祠堂4幢、牌楼1座,素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和“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是黄山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家族制度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家族,其基本形态结构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族而居;父亲在个体家庭中处于统治地位。二是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宗法式家族,其基本内容为大宗和小宗、嫡长子和别子加以区分;对宗族、宗庙实行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的原则。三是秦汉时期的强宗大族式家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大都由一些大地主或大奴隶主构成;族人一般是聚族而居。四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其基本形态结构为经济实体的地主庄园;家族自卫的武装坞堡;迁徙流亡的家族共同体。五是宋以降至清朝前期的封建家族制度,其基本形态主要表现为:村落结构聚族而居;家族组织系统严密;族长统治绝对权威;家庙祠堂遍及城乡。  相似文献   

20.
“三民主义”最早产生于岭南,主要得力于岭南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孙中山是“三民主义”的创立者。然在孙中山的周围还有一大群岭南人,他们与孙中山意气相投,最早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宣传、讲解和发挥。可以说,“三民主义”并不单单是孙中山一个人的创造,除了孙中山之外,其他的岭南革命分子对“三民主义”的创立也有着不可抹煞的贡献。地处岭南的香港,是反清思想的一个发源地。香港自1841年被英国占领后,清政府便不能把它的统治力量伸展到这个小岛。许多不甘臣清的岭南人便把这里作为他们暂时脱离清朝统治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