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孙子兵法》中的认识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而蕴涵在其军事理论和体现在对战争及其规律的具体认识过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思想则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包括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性、过程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是《孙子兵法》中认识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尽管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它毕竟代表了不同于同时代的孔子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的反经验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批评了阿尔都塞因袭实证主义思潮,以“认识论上的断裂”论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以经验论为理论基础的“意识形态”时期和成年马克思的以反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时期的做法;剖析了阿尔都塞的所谓“反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理论,指出阿尔都塞把认识过程完全置于思想领域中的“理论实践”论是一种“颠倒了事实”的认识论;他以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去论证他的“两种客体”论是没有根据的;而他的真理本身是真理的标准论则在承袭了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的真理标准论的同时,又抛弃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立场。因此,阿尔都塞所提出的对马克思主义一系列新解释是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相背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认识论上持有先验论的观点,吹捧“生而知之”,肯定“上智与下愚不移”,贱视生产技术知识,强调学习贵族政治,伦理教条,无疑都是应该加以认真批判的。但是,孔子作为教育家,他的教学实践是以“学而知之”思想为指导,以多见、多闻等感性活动为知识的源泉,注重力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些在先秦认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认识论,目前专門讨论的文章还很少。最近张德钧同志在《孟子的认识论》一文中,认为孟子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他的意見是:(一)区分认识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最根本的关鍵乃在于是否承认世界事物的客观性,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承认的就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此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二)我们讨论孟子的认识论,应和孟子的道德论区分开来,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三)这样区分之后,则孟子的认识论是:(1)孟子承认人的主观之外有客观事物,它们有一定的规律;(2)这种规律可以被人的认识所把握;(3)人们把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之后,就可以利用它造福人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性质,自他去世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苏联和我国哲学史界多数人肯定他的认识论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当然也存有某些唯心主义因素。《文史哲》1984年第三期发表了傅有德同志的《斯宾诺莎的唯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吗?》的文章(以下简称傅文),傅文把承认认识是主体能够正确反映客体的反映论,作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标志,认为唯理论既然否认认识来源于经验,就必然违反或否认反映论,所以,斯宾诺莎和一切唯理论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我  相似文献   

6.
《老子》认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认识论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排斥实践,否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但又不同于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从“道”的高度提出了认识天下万物的总原则,强调以“道”观物,开创了“直觉思维”这一道家认识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理论、思想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客观的,它“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13页)。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客观的,这就是社会实践。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论与一切旧哲学的真理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唯心主义把客观物质世界看作精神的产物,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客观唯心主义把“万能”的上帝、“绝对观念”视为真理与谬误的最高审判者;主观唯心主义则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一经典名著中,在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前提下,提出了实践标准“不确定”与“确定”的唯物辩证原理,有力地打击了在对待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不可知主义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极共重大的贡献。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它必然地要到达唯物主义,而把大学教授的烦琐哲学的无限妄想抛在一  相似文献   

9.
<正> 在孟子思想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孟子的认识论是“一种道地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钟肇鹏:《孟轲》,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出处)。本文对此谈点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一)我们知道,在人类认识的来源和能力上,孟子主张人不仅能认识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标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一个科学命题。我理解,生产力标准论有两层最基本的涵义:其一,生产力是检验“什么”的标准,即检验客体(被检验行)是什么,其二,“什么样”的生产力才可作为这种检验标准,即检验主体(检验者)是什么。简言之,即“生产力标准与标准生产力”问题,构成了生产力标准论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前开展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被那个“理论权威”用政治批判压了下去。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同志始终没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公开发表过看法,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进一步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与外界隔绝了十多年。在今年六月号的《学术月刊》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杨献珍同志的一篇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杨献珍同志在文章中说,杜林、林彪和“四人帮”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都借助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我们很同意这一看法。杨献珍同志又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不可能有唯物主义的理解,更不可能有既是唯物主义又是辩证法的理解,肯定地认为“思维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一反映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国内哲学界早有定论。按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按吴江著《认识论十讲》,“反映论是唯物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按新编《辞海》(哲学分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读者不难发现,如果撇开文字表述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差异,上述各种说法所表述的共同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并列的判断: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两个主谓项可以相互置换的判断,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式,即“反映论等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就是几十年来国内哲学界普遍公认的“定论”,尽管它缺乏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先验”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习惯性思维看来 ,“先验”的概念只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如果仅局限在观念的层面 ,这一看法是不成问题的。但是 ,当我们把思维的目光转向现实社会的人的认识活动时 ,就不难发现传统先验论的“先验”概念仍然有着它的客观依据 ,并且是以“思想客体”的形式得到呈现的。当然 ,这种所谓的“先验”在本质上来说只具有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的意义。这是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从现实的人的认识活动出发解析“先验”概念所必然得出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4.
王符是东汉后期杰出的政治评论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无神论者。长期以来,对他的无神论思想研究甚少,或不屑一顾,或评价过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揭示它的本来面目和特点,是完全必要的。天人关系是两汉哲学争论的中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唯心主义认为“天”是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鼓吹“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以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宣扬“自然无为”的元气说。王符继王充之后,站在元气唯物  相似文献   

15.
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的基本思想是调和矛盾、否定斗爭、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这是杨献珍同志的一贯思想。早在1955年,他在《什么是唯物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斗爭——批判胡风小集团的哲学思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題》等讲稿和文章中,就曾宣扬过这个思想。当时,他是通过大讲认识论来宣扬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批判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就需要  相似文献   

16.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识论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认识论的核心是关于两种知识的学说,一是“见闻之知”,一是“德性所知”。张载的认识论上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把以前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许多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深入探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提出了新的创见,在历史上产生了较深的影响;而他的认识论局限性的一面,则被唯心主义哲学家所利用。可见分析研究张载的认识论,从而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研究中国哲学的认识论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张载认识论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影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康德是伦理学史上著名的义务论者。他以义务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并试图以此给道德立大法。由于他思想缜密、理论深邃和逻辑严谨,特别是强调义务范畴在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独树一帜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所以他成了伦理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我们仅就他的义务论理论体系作一简要的分析。(一) 康德哲学的划时代的意义,是他的以三种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批判力的批判”)开路的批判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述了他的先验论的认识论,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则在先验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他的道德哲学。也就是说,他在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先验的道德模式完整和系统化了,这种模式就是他所谓的“实践理性”。当然,康德所讲的“实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争论很多,分歧也大。从五千言中,任何争论一方确实都能选择到一些有关章句来证明自己论点。然而,说他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是研究终了的结果,不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古代哲学家,尤其是不自觉的哲学家,在其思想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其自相矛盾之处。研究老子哲学思想,还应该就其思想的基本方面,加以讨论,不要为了立论,创造一套古人所没有的体系。本文三论,就老子的“道”、辩证法思想及认识论,发表点意见,请教大家。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于唯心主义一万年以后还存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唯心主义的科学论断 ,觉得是一个怪问题 ,难于理解。其实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 ,并不难懂。随着将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阶级的消灭 ,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根源逐步消灭了 ,但是还存在着认识论根源。这是唯心主义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第三章《分类·先验主义》中 ,批判了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阐述了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杜林抬出纯数学这张王牌为自己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辩护 :…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以经学为形式、以神学目的论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化学术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身处东汉时期的王充直追战国末期的荀子,异军突起,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为那个时代所决定的历史局限,王充的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其社会历史观尤其如此。他主观上力图在社会政治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但客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历史唯心主义;他坚持“汉高于周”的历史进化思想,又摆脱不了不变论和循环论;他坚信历史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而又将这种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他认为教化与治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认为最后决定治乱的是“时”、“数”;他笃信命定论,但有时也相信人的主观努力;他把无情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统治及其偶像,但又以令人生厌的阿谀之词去歌颂他所面对的王朝和“圣王”,乃至匍匐在“至圣先师”的脚下等等。总之,他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是傲世的天才,有时是可厌的俗物,然而,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充,而不是被抽象化了的或被一些人用圣水洗礼净化过的王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