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集中彰显了"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之间的互动逻辑,从三个方面形成了深厚的互动根基:强有力的政党是"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领导根基,人民立场是"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群众根基,改革开放是"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实践根基。"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互动推进作用,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向好发展与国家治理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新时代创新"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互动路径,需要以"中国之治"为基础完善和发展"中国之制",以"中国之制"健全"中国之治"急需的制度,化"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为"中国之治"的效能,建构"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整体进阶。  相似文献   

2.
<春秋>与礼关系密切,礼的本末、常变关系,历来是<春秋>学讨论的热点.礼有本末之分、文实之别,礼有常亦有变.胡安国的<春秋传>提出了"正身治人礼之本、威仪文辞礼之末"的思想,强调"礼以敬为本"观点.胡安国认为,礼之"本"与"实"是不可更改的"礼之常";而礼之"末"与"文"则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礼之变".在"礼之常"与"礼之变"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变而不失礼之正,则犹可矣"、"变而不越乎道之中".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民族观念之具形",是牟宗三先生写作《历史哲学》一书时开题运思之创举。牟氏借鉴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之方法论,从哲学精神之最高聚焦点来反思与审视历史。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叙述了"希腊精神"表现于艺术家的"石头—雕像"(材料—形式)之形式走向中,此即西方理性精神之客观化过程。此一"物化"过程,便是"西方民族观念之具形"。这是西方向外逐物文化的必然过程。但中国文化不是"逐物"文化,而是向内反省之"心性"文化,其观念具形之方式、过程,与西方绝异。它不表现于艺术家对象之一"物"上,不是物化之形式,而是表现于古代史官心性反省之图式上,亦即"天人一体"之德性仁心之象征联想图式上:"掌官书以赞治——本天秩以定伦常"、"正岁年以叙事——法天时以行政事"。这是"史官三性"("首领—巫师—史官"三位一体性)治术之德智两大律。此等史官三性之"天人一体"之观念具形,在后世习俗中即结晶为玉琮与方孔钱,其以天圆地方象征人之通天意识,并以方以智圆而神的二型智慧(象征天地之理),通贯人之性灵。"天人一体"之核心观念是造就一颗"求善向上之德性仁心"。这便是中国民族观念在心性之象征图上之具形,完全区别于西方的理性客观化之"物"性具形。此是中西文化相区别的起点根源。  相似文献   

5.
"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也是古老中华法系的"法统","和"是道之用,也是法之用。"和实生物"包含"和实生法"。从"中和"之道可以看到"中和"之法的三个特征:"中和"、"中正"、"时中"。从贵"和"之礼可以展现贵"和"之法的七个层面:道德与法律之"和"、法的天人之"和"、法统之"和"、实在法之"和"、综合为治之"和"、定罪量刑之"和"、法律生活之"和"。  相似文献   

6.
程亮 《东方论坛》2014,(2):8-12
《大学》《中庸》以"诚"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出一个以"心性"哲学理论为根本、由心性修养之"内圣"而开出"修齐治平"之"外王"的道德政治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修身为治平之本,而"诚意"则为修身之要。所谓"诚意",即"毋自欺",即"率性",就是复归人皆有之之"赤子之心"和天命之性。"诚"不仅是修身之要,而且是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而为三的人道之功。致"诚"明道的途径有二,即"自诚明"和"自明诚",亦即"尊德性而道问学",两者相辅相成。这一理论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儒家,尤其是思孟学派的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对于《周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句,虞翻之直训、王弼形上之训、孔颖达"明道之大法"之训、朱熹"圣人做易自然之次第"之训、来知得"加一法"之训、王夫之筮法之训等,同异互见,各呈其妙,但释义均不尽通达。近哲高亨以天地释"两仪"、以"是"为"太极"之训简洁明了,思路却与宋明诸儒相同。实质上,从《易传.系辞》和《易纬.乾凿度》对此句的以经解经、以传解经以及刘大钧的考辨中可以看出,其要义在于合本体与功用为一体的哲学之思,诸家注解之异乃各取所需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勘《文心雕龙·隐秀》之“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为"失得"、"优虞"、"进退"、"昼夜"之象;后者则是一别封"变"而得两别卦中隐含的四个"互体"经卦之象,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真义。又及宋代张戒所引《隐秀》之佚文,据本篇对"隐"、"秀"之定义和《文心》其他篇用"情"字之特点与唐代元兢对"秀句"之阐释,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绝非"真《隐秀》篇之文",是张戒错误的"撮述"。  相似文献   

9.
分析甲午以降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构建法、书写法,可清晰发现三款格式之存在:基于"汉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基于"国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基于"华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学者们分别采用三套格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从"格式学"角度观察,此三款格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汉学"对应比较哲学之"西化比"格式,谢无量、胡适、冯友兰等采用之;"国学"对应比较哲学之"并置比"格式,张东荪、张岱年等采用之;"华学"对应比较哲学之"化西比"格式,目前正在构建中,所得必为"华学款中国哲学(史)".对于"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之构建与书写,文章给出三大展望.  相似文献   

10.
对"修辞"之"辞"的本义,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证之以《周易》原文,《说文解字段注》及其它典籍,《说文》中之"辞"应为"说也";《易·乾·文言》中"修辞"之"辞"应是"文辞"、"言说"之义.  相似文献   

11.
焦作地区太极拳练习者情况调查及太极拳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地区是陈氏太极拳的发祥地。对焦作地区太极拳练习者的调研结果显示,练习者对太极拳的健身机理和内涵认识不清、练习效果不佳等是影响学练太极拳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论者以此为突破口,试图找到发展太极拳的对策,从而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习参考,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家文化、养生思想与方法、中医理论对太极拳的影响及内在联系,阐明了太极拳功法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恬淡虚无、万物归一的内涵,辨析了太极拳运动的根本是健身养生、培养元气、稳固根基。这些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区体育作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融恰的地域亲情、便捷的练习方法和良好的健身效果吸引着众多的社区成员.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体弱者练习.通过分析太极拳在寸金社区中的开展现状及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之功效,阐述了太极拳在当今医学、科学急速发展的过程中作用于人类健康所独有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健身太极拳在寸金社区中的推广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终身体育锻炼的优秀项目,对促进普通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为了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改革教学理念,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优化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灵活多变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武术协会的作用,扩大练习范围和规模,培养学生兴趣,使太极拳为大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书法艺术与太极拳术产生的文化源头及其学科体系结构、内容入手,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和比较方法,对书法与太极拳同源同构、相通相近、殊途同归、相得益彰的文化现象及其缘因进行研究;论述了书法与太极拳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中异曲同工的作用;提出了“书家练拳,拳家习书”的主张和创编“书法太极拳”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长期练习太极拳对老年人心境的影响,为社区老年居民保持良好的心境、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 选择衡阳市南华大学南校区、太平小区、莲湖广场三个地点60岁以上的156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参加太极拳锻炼分为太极组和对照组,采用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进行测试。结果 两组老年人除了迷惑-混乱这一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维度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正性情绪中精力的得分太极组老年人明显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中抑郁-沮丧、紧张-焦虑等得分太极组老年人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能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境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普通高校太极拳运动的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文化传承和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角度提出太极拳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中对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太极拳传习过程中仅注重动作技能传习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方式,加强太极拳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数百年来 ,经过武术家们不断研究、探索 ,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大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兴趣 ,用最短的时间学好太极拳 ,本文对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锻炼对健康的益处,其实质是通过锻炼提高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来改善整体健康水平并提.高生活质量。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影响分为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本文对近年来太极拳的相关研究作以综述,旨在探讨太极拳在改善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方面的功效,进而为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宝鸡市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太极拳锻炼的人员中,绝大部分为退休职工,以女性为主,锻炼人员地区分布广,习练拳种主要以简化24式、陈式、杨式太极拳为多,习练太极拳人群主要以健身、防病、治病为目的.存在的问题是:中老年太极拳活动缺乏场地设施,缺乏技术指导力量,尚未建立科学的健身观等.因此,应适当改善活动场地与条件,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新型社区体育专业指导人才,使中老年人太极拳活动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