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古派是明代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其诗文及理念多受到研究者重视,但对于其与处于共生态中“不振”之明词的关系及其作词和词学观念基本上没有得到关注。通过检索《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复古派成员作词情况,以相关资料进行佐证,发现明代复古派对明词演进既未促进也未阻碍;作词不以流派内部为限定,与当时社会普遍情形相似,词作多随所遇语境而生,词风往往不主一格,专业程度不高。他们的词学观念沿袭诗文理念,在词的起源、词的情感性特征、词的体式辨析等方面表现出与诗文理念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文坛上,李开先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下了大最的诗文、散曲、戏剧及文学论著,并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为明代文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明清两代的文学家、戏曲评论家,对他及其作品评论颇多,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为“词坛之雄将,曲部之美才也。”(明·吕天成·《曲品》)  相似文献   

3.
“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论明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兴起,多将其原因归结于对"台阁体"文风及宋元诗文流弊之反动上.实则诗文复古乃是明代中叶兴起的文化复古思潮下的文学变奏.它与"书必篆隶"、"器从旧式"、"官名从古"、"礼从古制"等社会风气以及经学领域的汉学复兴、学术领域的考据学兴起、藏古之家的大量出现等,乃是同一种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晚明文坛复古思潮盛行 ,剿袭模拟之习十分猖獗 ,作家之主体性丧失殆尽。为涤除时文之弊 ,振兴诗文之道 ,屠隆倡言赋材说 ,主张依靠作家之赋材 ,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才性、才能 ,以陶洗性灵 ,创制真文。屠隆的这一创作观点对其友人袁宏道的文学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亦对公安文学“性灵说”的产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梦阳是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他率先提出文学复古口号,打破了明代以来雍容平和的台阁气象,对明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明正德初年,太监刘瑾把持朝政,这一政治事件改变了李梦阳的人生命运,并波及到他的文学创作:李梦阳因弹劾刘瑾被贬官、入狱,诗歌创作亦从以鲜明色调为主的前期之作转变成了情感基调偏于灰暗阴森的狱中诗、感怀际遇诗。刘瑾专权对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也产生了影响:"前七子"的京师唱和被迫中断,社团成员转入他学,文学复古运动辉煌不再。研究李梦阳及其文学活动,不可不注意刘瑾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5):46-52
明代宗藩诗人是明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诗歌创作群体,有明一代,宗室有传诗文集者共160人计221种,现存36人51种,对整个明代文学创作和学术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特殊的文学创作生态环境下,宗藩诗人积极参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作拓宽了诗歌创作领域和题材,多维度、全方位关注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诗风诗貌多样化。一方面追求风华和婉、温柔敦厚、雍容典雅、文辞优美的盛世之音和清新淡雅的隐逸之风;另一方面又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诗风逐渐回归现实主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几年前,阅读冯小禄博士所修订出版的博士论文《明代诗文论争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清晰地感受到有一股青春的锐气逸出笔端,敲击着读者的心灵。全书除了"引论"与"余论"以外,分为"文学政治时代""文学复古时代""文学师心时代"三编,共十九章,涉及十九个专题,讨论有明一代最为重要的一些诗文论争现象,资料丰富,论述深入,行文矫捷,文笔老辣,让人爱不释手。可惜的是,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文学思潮史上,从永乐初年到正统末,是台阁体垄断文坛的时代;从弘治末到万历中期,则是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两者之间,即从景泰初到弘治中期,实际上还有一个过渡阶段.明代文学研究向来存在着重戏曲小说而轻诗文、重后而轻前的情况.如果说人们对台阁体和复古运动虽也不甚了了,甚至存在种种误解,但至少还时时予以提及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过渡阶段则几乎成了一个完全被遗忘的角落.本文拟对这一阶段文学思潮发展的状况略加勾勒,以补上明代文学思潮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从文道关系看,中国古代文学受不同时期社会主导思潮的影响,呈现出由重道或重文引起的文坛风气左右摇摆的现象。尽管更多的时候表现出重道轻文的文学理念和实践,但是,“文质彬彬”的文学范式始终是传统儒家自觉或不自觉维护和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如果把这一目标作为一个标准,从“文胜”或“质(道)胜”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或新变,则唐代古文运动和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实质上是在寻求、维护这一理想范式的宗旨下进行的以弘扬古典为创新模式的文学革新运动;如果说唐代古文运动旨在让日益衰微的儒道回归文学,目的在于纠“文胜”之“左”,明代前后七子则在于反“道胜”之“右”——力图摆脱过度强化的理学对“文”的排斥和异化。  相似文献   

10.
邓新跃 《南都学坛》2005,25(2):60-63
诗学辨体理论研究,是对文学文本文体形态及其风格特征本身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批评史意义。明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总结期。明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繁盛突出表现在严格的尊体批评与诗文体制之辨,以及文学典范意识的确立与古近体诗之辨。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的题跋文逐渐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文体与文学批评的重要对象,展现出鲜明的体貌特征与丰富的文学观念。王世贞与徐渭的题跋文创作乃是两种不同类型文人的典型代表,它们既呈现出题跋文体灵活多变的共同倾向,又存在着书写身份及作品体貌的诸多差异。其多元探索与自由发挥,及题跋作品的开放性特征,构成了明代后期题跋文体观念演变的阶段性特征。而二人题跋创作的比较研究,又可展现出明代文学思潮中复古与性灵观念交错互融的发展趋势。兼收并蓄乃是中晚明各种文学思潮与观念形态的突出特征,王世贞与徐渭的题跋文创作及观念,可谓此种现象之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一、诗歌的源泉和特征明代诗歌的成就不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阻碍明代文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却是明人自己对文学艺术规律的认识。明初,脱离生活和现实,为统治者点缀升平的“台阁体”诗文,统治了文坛几十年。其后的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本以挽救“台阁体”所造成的危机为已任,但他们没有提出什么新主张,只是打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大期,在文学形式上刻意模仿古人,其结果是进一步加深了明代诗歌的危机。公安派和竞陵派反对复古派在文学表现方法上的种种清规戒律,提倡抒写“性灵”,对诗歌的情感特征虽有所认识,但也不重视文学与生活的联系。明代诗歌这种脱离生活的“性灵”或“格调”,以及上述种种弊端,严重地阻碍明诗的发展,造成了一个连明人自己也承认的明诗成就不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焦循推举八股文为有明"一代之所胜",是因为作为文体,八股文前代未有,明代始盛,而明代八股文具备源于内容因素的价值支撑,存在不溺于科举爵禄之见,根柢经术,以行为本,厚积薄发的实学八股文;八股文具有作为文体形式的综合性,作为文学样式的延续性,作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作为文章体裁的趣味性。由于焦循遴选有明"一代之所胜"的标准存在缺失,这一总体判断与明清以来的公众舆论产生了错位,但焦循将八股文置于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引出了不少别出心裁而且很有意义的结论,体现了他对八股文复杂认真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徐祯卿是明中期吴中文学的代表人物,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同时又是明中叶影响深远的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成员之一。徐祯卿是明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吸取了吴中文学和复古派的长处,并能去其短处。当复古运动出现严重偏差时,他的诗歌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诗歌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明中后期,几乎贯穿整个有明一代,以初期吴越、闽中文人和中后期的前后七子为主要代表。与此相对的是明代的经学,"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文学和经学迥然不同的学术研究走向,与"台阁体"影响、陆王心学压倒程朱理学及前代经学研究积弊有关。少数读书人既作为文学家,又作为治经学者,在文学和经学方面分别作出“复古”和“创新”(即“离道”)的创作和研究抉择,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其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前期,散文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尊宋倾向,它与诗歌领域的宗唐倾向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当时复古文学的主流。这种倾向以经世致用为本,且主要聚焦于对欧阳修、苏轼、曾巩等人散文的推崇上。当然,尊宋倾向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与流弊。无论如何,这一倾向对后来的唐宋派及其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明前期特定的政治环境、帝王之偏好、科举取士,以及文化渊源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促成了散文领域的尊宋倾向。正确把握这一倾向,有助于全面、客观体认明代文学及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复社作为晚明最大的社团,其始成立,因由文学上的文体论争,形成了“务为有用”的复古宗旨。复社成立后的社集,则夹杂了政治的因素,逐渐由文学社团演化成政治性的组织。驱阮事件是其政治化行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元代"举世宗唐"理论主张之下,随着理学浸染百余年之下的南方文士政治和文坛地位的提高,元代诗文名家们开始有意识地扭转盲目复古的潮流。作为元代后期文坛领袖,深受理学浸染的欧阳玄,在诗文批评理论方面,把诚意正心作为文学创作第一要求,诗歌创作要求自然和真诚,合乎性情,语言崇尚雅正。欧阳玄的文学主张代表了元代后期文坛的趋势,既有理学主张的实行,又有盛世心态下对前一时期诗文风尚的一贯坚持,同时又有对盲目复古论的批评和性情自然论的主张。他的批评观念对元代后期的诗文创作和明代文学复古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引古人之精神接后人之心目”关于《诗归》的评点●韩玺吾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从文学发展史来看,都离不开传承的关系。要之,明代的诗文理论,一直是在师古与师心之间摇摆,七子派以格调说来求古人真诗,终不免落入复古的窠臼,其弊流于肤廓;公安派虽提出了性灵说...  相似文献   

20.
刘铭 《东方论坛》2012,(6):92-97
李开先是明中后期文学理论领域,尤其是曲论方面非常值得注意的人物。综观其文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复古而不泥古、强调文学的真情实感、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以及强调文学的自然、通俗等。这其中包含有许多新的理论因子,对于明代中期的文坛,乃至影响深远的晚明文学思潮来讲,都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