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给我讲一个故事,到后来这个故事我都耳熟能详了。故事是这样的:我家小区旁有一个菜市场,大约有20个摊位。其中只有一个老人家的菜最好卖。每天向他买菜的人络绎不绝。老人家的蔬菜种类齐全是其中一个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顾客们都反映老人家特大方。比如,你跟他买一斤西红柿,在称够一斤之后他还会另外送你一个。买其他蔬菜也如此。比起那些斤斤计较  相似文献   

2.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3.
先看一个故事: 一位秀才前两次考试都失利,这是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过去经常住的旅店里。  相似文献   

4.
王树人 《社区》2010,(2):10-11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最初发表在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中有一处写小孙女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六斤的父亲七斤把这只碗拿到城里去锔时,由于缺口太大,被锔了十六个铜钉,但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个“十六”,一个“十八”,前后不一致了。不久,鲁迅先生发现了这个“笔误”后,  相似文献   

5.
初次与它见面,还是在三年级的时候,那时看到的只是一个大概;再有幸读到这部童话,已经是三年以后,得益于江苏省网络读书活动,推荐了这本书。不算优美的语句,却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受。身临其境,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孩子与父母     
宣金学 《社区》2013,(22):63-63
最近发生的几则新闻故事,天南地北,毫无关联。但若把它们串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记录了一个孩子的出生到长大,以及父母的青春与老去。未必所有孩子与父母的人生轨迹都可以浓缩在这三个故事里,但是从中你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孩子与父母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13,(11):39-39
最近足坛励志哥很多,继罗马尼亚四级联赛惊现260斤胖门将之后,近日意大利媒体又报道了袖珍裁判杰姆·亚齐利奥卢和他的励志故事。  相似文献   

8.
孙欣 《社区》2010,(24):63-63
这是一位台湾作家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卖水果的摊主遇到了一位难缠的老太太,“这么难看的苹果也要卖5元1斤吗?”老太太拿着一个苹果左看右看。摊主很耐心地解释:“其实我这苹果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去别家比较比较。”老太太说:“4元1斤,不然我不买!”  相似文献   

9.
首先對这段引文的本身,加以校訂和說明。這段引文的全文如下: 晉故事:凡民丁课田,夫五十畝,收租四斛,絹三疋,綿三斤。凡屬諸侯,皆减租穀畝一斗,計所减以增諸侯;絹戶一匹,以其絹為諸侯秩。又分民租戶二斛,以為侯奉漯N租及舊調絹二戶三匹綿三斤,書為公賦,九品相通,皆輸入於官,自如舊制。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开始,国内市场上肉制品价格一路上扬。根据市场调查显示,猪肉、羊肉、鸡肉和鸡蛋的价格已经分别从去年的5.5元/斤、15元/斤、3元/斤和1.8元/斤上涨到现在的10元/斤、25元/斤、6元/斤和3元/斤。肉价上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那么,为何肉价会上涨得如此之快?为何猪肉供应会如此紧张?这里面就不能不追溯到税费改革尤其是乡镇机构改革之后的乡村农技服务体系所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这是发生在一个悲情女人身上的悲情故事:赵美虹首次当妈妈,所产下的女婴很快就夭折了,让她痛不欲生。熟料,医生先后三次给她输血治疗,却配错了血型,一下子交她推向生死绝境。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新天地》2016,(2):18-19
亲人离开的痛苦来自对亲人的追忆,在我53岁这年,我老爸离开了我们.每当我翻看老爸的照片时,老人家的影子以及当年那谆谆教诲便映入脑海中.闭上眼睛,眼前出现一个硕大的银幕,当年我老爸的故事场景,一幕幕地从眼前掠过.家中角落隐藏的大旅行包再一次让我想起100斤大米的故事.40多年过去了,那大米的香味还留在口边.一个男人的形象就这样雕刻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3.
阿峻 《社区》2011,(18):49-51
网友记录洛阳街头感人一幕 在讲述这个孝心故事之前,必须先讲述一个真实的网络故事,那还是三年前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再释西晋的“户调之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户调之式”出自西晋收载“常事品式章程”的档案《晋故事》,是赋税这种“常事”的“品式”,即标准品样。它包括了一个“标准户”(一夫一妻有四百亩,丁男作户主的户)和“半标准户”,以及“标准户”(“半标准户”)交纳的赋税“标准额”: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治交者未详查“户调式”的源出,未弄懂“式”的意思,误解了“户调之式”,特别是把其中“占田”、“深田”等作为“标准户”的假定条件的规定,一种品式的形式方面的规定,设为土地(赋税)制度了。  相似文献   

15.
傅霖祖 《老友》2008,(11):15-15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我每月粮食定量24斤,扣除支援灾荒地区指标4斤,每月剩下20斤,每餐不足2.5两。那个时候,有谁能够想办法弄到点粮食,可算是天大的喜事。但这种喜事偏偏让我碰上了:一个偶  相似文献   

16.
《英雄》是一部打破传统故事电影的桎梏,摆脱线性叙事模式的充满诗情的写意电影。这种写意性分别表现在影片的面画、武打和色彩这三个方面,从而营造了一个朦胧、感性、写意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唐以前此类故事的基本结构是一、精灵以人的形态出现,与人相遇到好合;二、好合后的情况;三、分离.每一个部分都很简单,文学价值不高.唐以后此类故事,其基本结构还是这三部分,但是,不少故事中,至少有一个部分,比起唐代以前此类故事的相应部分来,有很大的扩展,内容充实、丰富,情节曲折、生动,同时也使角色形象个性鲜明,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冯元虎  李晓明 《社区》2010,(34):28-29
张县林、弓天水,一个是外来民工,一个是普通居民,这两个生活背景完全不一样的人只要一提到漳村矿社区千部都激动不已,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其实,类似他们俩的故事在山西省潞安集团漳村矿社区不胜枚举,因为,这里的社区干部一直秉承着“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构建和谐社区”的宗旨。我们且来听听张县林和弓天水的故事,便可知一二: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  相似文献   

20.
《辽西精狐故事》后记张春丽《辽西精狐故事》出版问世了。这是开采挖掘辽西乡土文化、丰富发展民间文艺学所取得的又一个成果。这次编选入集的故事都是在本地长期流传、反映民间信仰习俗方面的故事。故事的流传在地理上以锦州这一入关“咽喉”为中心,覆盖了包括义县,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