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敏 《船山学刊》2010,(1):205-208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以“仁”为核心思想,大声疾呼“冲决一切网罗”,要求个性解放。怀着对妇女的深切同情。激烈批判封建纲常伦理。主张废除缠足、穿耳和包办婚姻。其理论和实践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仁学》以群教统一的视野,表达了宗教大同理念,其中包括群教之公理的阐发,群教之关系的辨析等。《仁学》对其主题异于传统的处理方式,反映了近代儒学宗教化的认知进路。  相似文献   

3.
张晓林 《学术界》2012,(1):152-160,287
谭嗣同在《仁学》中运用基督教神伦和灵肉区分原理,批判传统不平等之纲常;运用基督教友道观念作为建立《仁学》新伦常的“圭臬”,阐发伦理平等之义.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仁学》以基督教灵魂和博爱观念改造传统儒家的仁概念,一方面,使仁从道德理性概念上升为人性本体概念,成为《仁学》社会批判理论和救世方案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克服儒家仁爱差等的宗法局限性,使仁成为一种普世的核心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的<仁学>是晚清少见的有着一定体系、熔铸中西思想于一治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国内学者在<仁学>的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影响及评价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后,发现还需要以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仁学>进行综合性研究.<仁学>中的宗教因素、思想矛盾等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6.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冀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脉络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7.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观念,从单纯的形上学或境界论,转变为基本的价值和实践的原则。康有为不仅将儒、释、道和基督教关于平等的玄谈引向现实的规范,而且将农民均贫富的诉求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平等。在大同社会的价值排序中,全面平等不但具有普遍主义的特征,而且明显优先于自由,由此凸显其平等主义。在《仁学》中它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仁学》更多地表达了为平等诉求作哲学论证的尝试;同时表征了平等观念在中国获得社会植根性的曲折过程。第二,《仁学》表示谭嗣同的平等主义在实践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使得一种原本具有抗议性甚至颠覆性的思想呈现为激进主义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是晚清戊戌变法的主导者之一,也是十九世纪末期研究与宣传船山思想核心人物之一。戊戌变法作为晚清青年知识分子与士大夫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运动,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史与哲学革命史上的重要一环。而除了西学之外,谭嗣同在推动戊戌变法的时候,实际上是以船山思想作为其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传统哲学基础与精神动力。在谭嗣同的维新变法思想、哲学与精神气质中,船山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代表与西学、佛学一道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的“知行合一” ,由深沉的爱国主义、不屈的奋斗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寻本探源的哲学思考和勇于付诸实践的行为品质融合而成。他是 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 ,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力前行的伟大灵魂  相似文献   

10.
曾长秋 《船山学刊》1995,(2):159-163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1865年3月10日)生于北京。字复生,号壮飞,是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 他从10岁起,先后从学于浏阳在京的著名学者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等。这些具有变革思想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1.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1,21(3):74-79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除旧而不布新,变法而不变人,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就无法使变法获得成功.这些看法对梁启超在20世纪初年乃至终身的思想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的研究也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常健 《文史哲》2003,(4):74-79
在各种不同学科的真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上 ,真理的等级论长期以来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亚里士多德为真理等级论做出了经典论证。近代出现了真理等级论的三种不同模式 ,它们在现代被进一步发展 ,并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由此出现了消解真理等级论的趋势 ,这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消解真理的等级论并不意味着否认不同学科真理间的制约关系 ,并不一定要陷入真理的“原子论”。真理不是一种封闭的属性 ,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各个学科之间的真理是相互制约的 ,真理是在文本间碰撞过程中显示出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性灵说与童心说有内在的联系 ,是对童心说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 ,表现真情实感。性灵说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它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 ,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性灵说也存在着把心或心灵看作文学的源泉 ,对色情宫体之作亦加以肯定等严重缺点。  相似文献   

14.
贺立华 《齐鲁学刊》2005,(5):94-100
阶级斗争理论于1920年代传入中国后,为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和1940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并成为建国后高歌猛进或急风暴雨般的文艺运动和红色经典文学的理论指南,回望阶级斗争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育助于我们今天对20世纪上半叶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革命文学作出历史的评价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江南性灵诗说盛行的清代乾隆时期,山左诗坛则在经历了顺治、康熙两朝"甲于天下"的极度辉煌之后逐渐趋于寥落,诗歌创作的重心移向南方。性灵说标举自我,张扬个性,带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它在儒家文化深入人心的齐鲁腹地影响并不大,所影响到的是宦游南方的山左诗人,但即便在这样一个接受群体中,抵触也还是大于认同。这种现象体现了齐鲁传统文化与性灵说个性意识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任现品 《齐鲁学刊》2001,12(3):67-70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学参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观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现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直接现实性的重大课题;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观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我国生活方式研究20年来的实践,阐释了生活方式范畴特有的主客体相结合、表征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对现实生活超越的概念特性,揭示了生活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理论建构功能,并对如何实现生活方式研究学科化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川平 《河北学刊》2002,22(3):110-114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均是他俯仰天地,参悟人生的所思所得,由于对中国古代思想资源的重视和颖悟及其观察生活角度的别致,使他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哲学观,这些观念又使小说文本焕发出不同凡俗的光彩。本文试图揭示出作家、作品、观念这种三位一体,互动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研究涵盖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内容;实证研究涉及量表的引进与修编、倦怠程度差异等。上述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本土化、动态化和差异化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