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春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在汉文史籍中屡见的"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等奇特的服饰现象,反映了古代华夏、汉人话语中的"南蛮"或越、濮系土著的树皮布文化,与中原华夏的"衣冠"文化截然不同.在民族志上,台湾阿美族、云南傣族、海南黎族、越南Bru-Van Kieu人及太平洋西萨摩亚岛南岛语族中"残存"的树皮布制作工艺,再现了这一土著文化的内涵形态.在考古学上,树皮打布石拍的发现与编年研究,反映了树皮布文化从华南起源、向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传播扩散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石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长相思》注:“王云:长相思本汉人诗中语。……六朝始以名篇。如陈后主《长相思》、《久相忆》,徐陵《长相思》、《望归难》,江总《长相思》、《久别离》诸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太白此篇正拟其格”(《李白集校注》第2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瞿、朱校注将“久相忆”、“望归难”、“久别离”当作乐府篇名是不妥的,也不符合王琦的原意。 相似文献
3.
张富祥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说“夷”张富祥齐文化是上古东夷文化的嫡裔。夏商时代所称的“九夷”(“九”实为众多的意思),基本上是指当时泰沂山区及其以东地区的夷人部落或小方国,他们的散居地可说全部在今日所称的齐文化区。“夷”为族称亦起于齐地,古籍率称“东夷”,但对这一称呼的来源及其... 相似文献
4.
陈乃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6)
在拙作《秦汉族刑考》中,我提出了一个异于传统说法的新观点,认为秦汉时代的夷三族就是夷宗族,它诛及的范围是以主犯为中心上三溯三世及祖父下延三世及孙辈包含了主干和旁支的这样一个男性世系集团。秦汉的夷三族刑是承接了先秦的传统,研究先秦的族刑,将有助于我们搞清楚这一特殊刑种的历史真象。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将试图证明:第 相似文献
5.
宋代“泸夷”非乌蛮集团的民族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复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1)
一、宋代“泸夷”非乌蛮集团 宋代“泸夷”即宋代“泸州夷人”之简称,它不是单一的民族称谓,而是指在宋代泸州及羁縻州活动的少数民族的总称。其地域大致相当于今泸州市(包括属县)及部分宜宾地区、滇东北角部分地区、黔西北部分地区。北宋政和年间,原隶属泸州的淯井监升建为长宁军(治今长宁县境内),辖区即原属泸州的很大部分羁縻州地。在宋代“泸夷”中,除乌蛮 相似文献
6.
罗国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之统一为出发点 ,认为道德要求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所决定 ,按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根据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 ,处于改革开放中的我国必须集东、西方之长 ,采古今之精 ,整合构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精神——“贵义尚利”、“义利合”的新型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8.
“东”、“西”与“east”、“we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满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4)
众所周知,在两种语言对译时,很难找到完全等同的一对词。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表面上“完全对等”的汉外词汇,在实际操作中,却使外国留学生感到疑惑,或是使他们在运用汉语时出现母语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在这样的“对等”词汇中,汉语的“东”、“西”与英语的“east”、“west”即为一例。通常,人们多 相似文献
9.
吴柏森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09
1953年10月间,张大千先生在美国偕友人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风光,写七律《观尼亚加拉大瀑布》一首(见前书上册373页),其第三联为:狂吟蜀客银河落,怒激鸱夷白马骄。前一句,编者未注,明显是指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一句说了很多,但却与诗意毫不相涉。编者注释鸱夷为皮制的口袋,亦用以盛酒。这里是用来比喻肚腹。 相似文献
10.
蔚华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也指其谦让不取的高风亮节和笃道守节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以及河南古今的诸多名称如"中国"、"华夏"、"中华"、"中夏"、"神州"、"豫州"、"中原"、"中州"、"河南"等的含义及其得名缘由,均与古都洛阳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13.
“五四运动”名称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2):152-154
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五四事件”、“五四学生事件”、“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学术界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五四运动”这一名称的形成,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方志学、社会学、民俗学、档案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文献考证、比较分析,厘清"霍林郭勒"出典,以语源学、语义学、翻译学的视角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额尔敦乌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在探讨研究任阿一个部落、部族、民族的历史时,不能不对其名称给予充分的重视。正确地理解解释其名称,对研究和探讨其起源和历史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研究“卫拉特”一名对于卫拉特这个部族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的研究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氏族、部落、部族名称的学科叫做“族名学”[1],它既属于语言学这一范畴,又属于历史学这 相似文献
16.
近代师夷”“制夷”理论经历了提出、实践、发展、完善四个阶段。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延缓了中国半殖地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封建制度准备了掘差人。 相似文献
17.
“五色四夷”(蒙古语原文是tabun ongge dorben qari)一词,最早出现在《十善福自史》(以下简称《白史》)。而《白史》的写作年代尚有争议,现存《白史》出自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之手。他在序言中说:“审慎并行政教两道之纲领《十善福白史》,初由忽必烈……皇帝著,后由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自松州城觅得,并与畏兀儿人比兰纳识里·武将国师之古本精心校勘修订。于至顺元年著之。”从这段文字看,说《白史》的作者是忽必烈汗,似乎不是没有根据。当然,他不一定亲自撰写过,可能颁布过有关规定,由其某文官所作。比兰纳识里可能于至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奉元文宗图帖木尔汗旨意重新整理成书。二百多年后,又由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校勘整理。 相似文献
18.
王增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77-83
近年来,力主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者根据东晋时期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认定《录鬼簿续编》之"罗贯中太原人"之"太原"即指"东太原"。实际"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众多侨置"太原郡"中的一个,其目的是安置来自祖籍太原的侨民。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太原人"的依据。与"太原"地名的唯一性形成对照的是,"东原"作为地名反倒不止一处,魏晋南北朝时也曾设立过众多的"东平郡",这些侨置东平郡同样不能作为"东原罗贯中"的籍贯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类观点显得十分荒谬。我们除对这些学者历史常识的严重缺失感到意外外,更对他们为成就己说不顾正常的逻辑思维而生拉硬扯的所谓学术研究行为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19.
冯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58-61
从顾炎武开始离析唐韵以来,对上古韵的研究渐趋科学.孔广森第一个提出将"冬部"独立出来.但"冬部"的独立与否,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可以说各家对于"东"、"冬"、"侵"各部的意见是很复杂的,不仅是各部独立与否的问题,更复杂的是个别字的归属问题.本文针对各家意见(特别是清代以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为促进海峡两岸以及与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本刊特与我校台湾香港文化研究所合作,开辟台港文化研究专栏,为本校的台港文化研究提供阵地,发表探讨台湾文学、历史、社会、经济、教育等的学术论文,盼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