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 7月7日 日本侵略者向北平郊区的芦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国各族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7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指出:“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通电”为团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击日寇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帷幕。是谁奋勇当先,点燃了中华大地抗日战火的?是中国驻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营长金振中。金振中,字霭如,1903年生于河南固始县一个贫寒农家。金振中戎马生涯最美好最辉煌的时光是在抗日战场上度过的。“九一八”事变后,他一直随第29军转战在长城内外。从1936年10月份起至1937年7月7日事变之前,日本侵略军以北平为目标,不断在宛平城北、卢沟桥一带及平汉铁路北侧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29军师长冯治安和旅长何基沣认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应慎重考虑派守宛平城和卢沟桥…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29日,北平城8年的沦陷岁月正式开始。而这一天,距离"七七事变"刚好3个星期。21个昼夜之间,北平,无可奈何花落去。"七七"之后1937年7月7日午夜时分,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打电话,诡称有日军陆军一中队夜间在卢沟桥演习,丢失士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29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炮轰芦沟桥,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从此进入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全面抗战时期。抗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上实施了一种“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探讨这一战略的形成及在抗战初期的运用,并从中区分它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本质不同,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抗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它与欧洲西班牙反法西斯内战,同属于欧亚战场反法西斯斗争的序曲.而中国抗战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尤为重大.本文拟就“七·七”事变前后亚太地区的情况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我国东北和热、察、内蒙等省的部分地区后,又在北平附近的芦沟桥挑起了事变。事变发生之后,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立即派遣大军参战,反而作出了事件“不扩大”的处理方针。7月11日,日本政府突然改变态度,决定向我华北地区大举增兵。弄清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动方针及其变化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对于正确认识芦沟桥抗战的历史作用,不是没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继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论点之后,最近,又有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说法提出。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仅十三年之后,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世界性的厮杀果真又开始了吗?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大规模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存在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本文试图浅析一下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及作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们。 抗战初期,是指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即从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段时间。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寇凭借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上的优势,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妄想一举灭亡中国,实现其扩张侵略计划。面对日寇的入侵。国民党29军在以桥为“坟墓”、“与桥共存亡”的口号下奋起抵抗。坚守芦沟桥20余日,“日军未敢越雷池一步。”29军对向南宛、北宛、西宛进犯的敌军也进行了浴血还击,许多国民党官兵壮烈献身。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我们是一个弱国,如果面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抵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表示了他反对日本扩大侵  相似文献   

9.
过去,国内许多中国现代史专著、教科书,在论述全面抗战爆发后德国对华政策时,几乎都这样写道:德国一贯支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实恰恰相反,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德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采取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政策。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和关注。此时,既与日本结盟,又与中国友好的德国,经过反复权衡之后,于7月20日指示各驻外使节:“由于我们在远东的经济利益以及我们的反共政策,我们极为关心事态的进展,迫切希望事件早日和平解决。”7月28日,德国外交部在给其驻日大使狄克逊的训令中又指出,“日本欲以中国为  相似文献   

10.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继发动“九一八”事件吞噬我国东北领土以后,又挑起了“一二八”淞沪战争,国民党政府惊恐万分,准备迁都洛阳.然而曾几何时,1937年7月7日日寇又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再攻上海,蒋介石被迫抗战.落介石不愿发动广大群众参战,只依靠单纯的军队防御,以致将士们血战数月,淞沪终告失守.日寇气焰高涨,直下南京,国民政府逃往四川.镇江也于1937年12月8日为日军所占领,镇江人民自此过了八年之久的亡国奴生活.  相似文献   

11.
1、在日寇入侵下鲁西北政治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妄图以武力吞并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民族义愤。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起抗战。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即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长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我国东北和热、察、内蒙等省的部分地区后,又在北平附近的芦沟桥挑起了事变.事变发生之后,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立即派遣大军参战,反而作出了事件"不扩大"的处理方针.7月11日,日本政府突然改变态度,决定向我华北地区大举增兵.弄清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动方针及其变化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对于正确认识芦沟桥抗战的历史作用,不是没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14.
这只是一种巧合,一种两个不同领域的战争在时间上的巧合,但却显出某种分割不开的联系。 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郊的芦沟桥上,日本侵略者按照既定国策,开始了灭亡中国的野蛮的侵略行径。从此,全国性抗战历经整整八年,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直到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日军于8月15日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米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至此,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这是每个中国人应当永远记住的  相似文献   

15.
白铭 《中华魂》2010,(11):21-21,45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7日攻打卢沟桥,进入北平,从此中国人在本国的土地上失去人权,失去自由,失去平安!  相似文献   

16.
1936—193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从此,中国从四分五裂的政治动荡转入到全面抗战的新局面。当时,李宗仁提出了“焦士抗战”的抗日救国主张,奔走呼号,力主全面抗战以图存。全面抗战爆发后,“焦士抗战”四字被广泛引用,成为最悲壮的抗日口号之一。近年来,史学界对各党派的抗日救国主张多有论述,对地方实力派的抗日救国主张的研究,则显得薄弱。诚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七七抗战,人们自然会想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国民党第29军。1937年7月7日,日寇制造了蓄谋已久的“华北柳条沟事件”——芦沟桥事变。这天,日本侵略军驻丰台的第八中队,在宛平城北侧,距芦沟桥不远的大瓦窑村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至夜十一时,日军故技重演,以九一八事变“中村失踪”的伎两,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入宛平城搜查。这种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的断然拒绝后,日军便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开炮,中国守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8.
《中华魂》2005,(8)
1937年7月7日夜,北平(今北京)城西宛平县。这里发生了使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卢沟桥事变。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和冀东大片国土之后,又一个新的侵华阴谋开始了。他们以在夜间军事演习中失踪一名日本士兵为由,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地宛平城内搜查。当其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即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中国驻军第29军一部奋起抵抗,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上海, 中国驻军英勇抗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战区工业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全中国工业基础,适应抗战需要,国民党政府组织了战区工业的内迁。这次内迁,从1937年7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持续四年之久。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惨烈,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它说成是“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相似文献   

20.
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是闻名全国的抗日武装。其前身为冀鲁边区回民大队,成立于1940年8月1日。当时,只有二三十人,十几支枪,队长刘震寰,政委王连芳。渤海回支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近千次战斗,为扭转涬南鲁北的抗战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党中央曾给予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回民抗日武装发展到1600人。1945年10月,回支奉命北上,参加东北解放战争。为了“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1946年6日4日,渤海回支在哈尔滨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