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英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清代浙派领袖厉鹗一生创作了许多以江南山水为主要题材的诗歌,堪称山水诗人。由于仕途多次受挫以及不谐俗的孤僻个性,厉氏宦情淡薄而转向山水自然,以求得涤荡胸襟、消解苦闷。生活阅历狭窄与气质情趣的孤澹,决定了厉氏偏爱描写清寒、孤寂的山水之境;而逃禅倾向,又使厉氏喜写佛寺山水,以得禅悦之趣。虽然其诗风格欠丰富,又好用僻典替字,但清幽的风格、典雅的文词,使厉氏山水诗于王士、朱彝尊之外自树一帜,并影响到浙派诗人创作旨趣。 相似文献
2.
袁静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厉鹗是清代中期文坛浙派的领袖,集诗人、词家、学者于一身。综观历代厉鹗的研究情况,在人格特征、诗学理论、诗歌创作及诗史意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对于厉鹗诗歌内容方面的研究,如游仙、佛禅、西湖诗等,以及厉鹗与浙派的关联,山水诗纵横比较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
3.
李琼洁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3-66
论述了郑珍作为“宋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创作中所流露出的宗宋特色;指出其在诗歌题材方面,学习宋诗的取材广泛,将一切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都写入诗中,从而“化俗为雅”;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学习宋诗之“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相似文献
4.
李剑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
何绍基诗歌的宗宋首先体现为在诗歌创作理念和诗歌内容上标举"不俗",追求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在艺术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宗宋特色:(1)多表达审美主体的意见、思想、认知,以意为主,理性色彩较浓,客观景物世界的描绘退居次要.(2)散文化.(3)多议论.(4)学问对诗歌的渗透.(5)语言雅致而不深奥,力求变化.(6)对题画诗的艺术开拓.何绍基的诗学路径是主要学习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人厉鹗反对为诗人和诗歌划分派别。现今大部分文学史著作将厉鹗树为浙派诗的代表人物,有碍于对其人其诗特立性的认识。厉鹗诗并非以师从某一派风格并将其推至极致取胜。他孜孜追求诗歌的艺术质量,表现为诗意的新奇和诗句的精整。 相似文献
6.
王小恒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100-103
厉鹗作为浙派宗师,从其诞生至今三百多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研究兴趣.其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生前至1911年是活跃期;1912年至1979年是沉寂期;1980年以后是繁荣期.在这些时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初步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与他在清代诗史上的实际地位极不匹配,我们期待对厉鹗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7.
刘欢萍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75-180
乾嘉诗人吴锡麒是浙派中晚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清峭而不秀媚、情韵格律兼长,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后期浙派诗“神骨不俊、气格不高,力量不厚”的弊病,继厉鹗、杭世骏之后再振此派旗鼓。其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明显地表现出对此前浙派诗风的承袭、新变:汉魏唐宋,共炉而冶,在诗歌宗尚上不拘囿于宋诗;用笔雕琢、隶典自如,对浙派末流的钉饵捋扯既有承袭又有修正;以“清”为宗的诗歌风格和以雅正为纲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8.
摘要: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折射出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人格魅力以及诗歌风格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韩愈及其诗歌较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多层面的阐释,不仅凸显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韩愈的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在晚清内忧外患的特定语境中重新彰显出来,从而也传达了宗宋诗人求变求新的诗学主张以及关怀现实的忧患意识和除弊去疾的革新意识。可以说,宗宋诗人是通过对韩愈诗歌的阐释来张扬自己的诗学观念和政治理念的,而韩愈诗歌则因宗宋诗人的阐扬而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郑礼炬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
李东阳诗歌创作既有台阁体面貌,也展现出其诗歌创作的转向,其诗风渐趋沉郁、硬瘦,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李东阳诗歌创作中还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诗人,其诗学主张兼顾宋诗,他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其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诗歌创作转向宗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梁结玲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2):7-12
厉鹗的诗词理论有重文轻道的倾向,他对诗词的艺术分析有明显的辨体色彩。传统的文体分析注重文体的共性,厉鹗的诗词文体注重的是文体的个性,他认为诗词文体的共性是建立在个性差异基础之上,没有个性便不会有共性。诗词是文人雅趣的表达方式,作为传统的文人,厉鹗认为雅是诗词的本性,反对粗豪和低俗的语体,诗文的话语方式要能体现文人的审美趣味。厉鹗还认为作家应该创造富于个性的诗体或词体,这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成熟的表现,创体要从学识的积累和品性的修炼入手。 相似文献
11.
左云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54-56
厉鹗是雍乾间以诗而名的学人。他的诗歌喜用典故,尤喜用宋人笔记中之偏事僻典,遣词造句也刻意生涩炫博。厉鹗资书以为诗,其诗显得生、僻、怪、碎,与清代学人诗本经史,引学术入诗的诗学风范有点不同。他后面的诗人惩于厉鹗的堆砌琐碎,于是偏向于以专门之学入诗,特别是以乾嘉学人擅长的金石考据入诗,翁方纲等人的诗歌代表着厉鹗以后乾嘉诗坛学问化的主要衍变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王小恒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23-26
厉鹗一生共三次入都,三次入都均与应试有关,而他对应试的态度也经历了充满信心、徘徊犹豫、主动弃绝的三次心理嬗变.考辨厉鹗三次入京经过与其心理嬗变过程,对于探究厉鹗思想性格甚至浙派诗人的共有心态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仲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吴之振是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也是浙派初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以宗宋为基本特征,以学苏较为主而转益多师,故能得生香真色之所长,而不染叉牙生硬之弊。晚年于诗宗旨不及,而微露颓唐气象。他和吕留良等人一起选编的《宋诗抄》,对清初诗坛的宗宋之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与黄宗教一起,为浙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饶毅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历代诗话因文学宗尚的不同而分为宗唐诗话和宗宋诗话,本文从诗歌的发展变化、文学进程方向等理论角度对历代诗话中宗唐诗话和宗宋诗话的极大分歧和理论辩争进行审美评析,思考诗歌继承和创新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庆霞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5):88-92
雍乾之际,在科举仕途拥塞、文字狱猖獗和思想钳制极为严酷的历史背景下,“扬州二马”的小玲珑山馆,不仅为众多寒士提供了生存的必要条件和思想交流的必要场所,其浓郁的文化氛围更成为士人对抗世俗、保持人格独立的精神家园.这一切对“浙派”中期词的兴起无疑具有推助之功. 相似文献
16.
从创作心态角度分析了清代中期桐城诗派领袖姚鼐对浙派领袖厉鹗的诗学批评及其原因所在。姚鼐以充满阳刚气度的儒家君子人格作为立身之本,进而在文学创作中也追求一种与之相应的弘大之美;而厉鹗由于性格及生平经历等原因,一生以诗人自居,以文学创作为立身之本,故而在文学创作中求新求奇但境界不广,故此引发姚鼐对其创作的严厉批评,由此可知姚鼐、厉鹗两人诗学歧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人生定位的不同。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淅派和桐城派诗歌大有裨益,也为清代诗歌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上佳个案。 相似文献
17.
周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
"三元"说是陈衍针对今人强分唐宋诗与扬唐抑宋的诗学观所提出的诗学纠偏策略.它以三元皆盛之论,将唐宋诗并列,同时又立足于宋诗,特别以杜、韩、黄为重心,突出宋诗对唐诗的创变与突破,从而确立宋诗地位与特征,对扬唐抑宋诗学观进行纠偏.这一诗学之根本,不在纠缠于诗歌诗艺形式上的高下判别,而关注内容精神之追求.以提倡变风变雅、振兴诗教为旨归,寄寓着关注现实人生的重要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3-106
祁寯藻是清诗宗宋一脉的重要诗人,道咸年间以高位主持诗教著称,他的诗作涉及不少对同时代诗人诗集的品评,从其评论不仅可以看出道咸时期诗尊杜、韩、苏、黄的整体创作风貌,而其评诗话语体现出的宗宋观念也成为主导道咸诗坛的诗学取向。 相似文献
19.
李庆霞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8-43
朱彝尊和厉鹗对雅词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朱彝尊在内容上充实张炎的"骚雅"理论,厉鹗阐发"雅正"的内涵,使雅词标准的理论趋于完备;朱彝尊沟通了词之婉曲本色与士人抒发情志之间的关系,揭示词的美感特质,激发后人用词来抒情言志,厉鹗用更多评论实例强调词"兴寄寓托"的抒情功能;厉鹗对南宋雅词审美特征的论述比朱彝尊多,尤其是将"清空"风格进行具体化描述,明确雅词的艺术风貌,为后人学习和模仿树立典范。他们的理论对浙西词派的兴起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末诗人高斯得,其诗歌创作以叙事为主,纪实与伤时并重,创作了大量堪称"诗史"的诗歌。高斯得诗歌中有着明显的秉笔直书的"诗史"意识。他的诗歌创作以古体诗为主,通过组诗的形式更好地记录时事。其诗歌创作中大量的自注,解说背景、补充时事,使得其诗歌有着明确的"诗史"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