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怡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4):71-75
沈从文的写作中,有一种习见且相对固定的表述方式:美丽→令人忧愁→但还受用。作者认为人是自然所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生命,最能体现自然的美丽与神性,但美丽总是脆弱短暂的,而且是有缺陷的,总令人感到无限忧愁。唯有借助抽象观念和信仰的力量将美丽扩大延长,而文学艺术不仅能保留美和爱,而且能够美化人,激起人们对美丽世界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导人们超越现实功利、为人类发展进步而努力。故而,美的物质形式虽然会逝去,但它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永恒存在,使人类得以受用。沈从文关于美丽的文学书写,集中体现了其进步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与张爱玲神话现象所表现出的文学命运的相似性有着文化选择的必然性与共同性二人坚持以自我所认同的文学性原则来传达时代精神,不愿被某种共性的文化规约强行遮蔽.这种个性追求具体表现为"传奇不奇"的人性写作立场.沈、张文学实践的意义在于以个人的潜在形式证明了新文学运动启蒙传统的薪火尚传和良性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意义的存在同时也反照出以往文学史写作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异数",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她追求真实表达自己的生存体验,疏远政治功利的主流文学;追求"庸俗",尊重大众审美趣味,回避"崇高"的严肃文学;追求思想意蕴的丰富深刻和"启示"效果,反对一味迎合大众趣味而流于简单浅薄。这些追求维护了文学创作的独立性,使她的创作既满足了战乱中的上海大众读者的精神需要,又具备了现代思想品格,给更广大范围的读者以更高一级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4.
何小红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5):53-56
张爱玲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成为上海沦陷区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通俗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说到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她的小说虽然继承了古代传奇志怪小说的写作方式,然而她的作品又不是一般的传奇,特别是从主人公、调子及恋情三方面来感受"传奇中的反传奇"。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1920年-1995年),生于上海,原名张瑛。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灰色的,母亲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刘永丽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1):63-66
张爱玲小说的“传奇”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传达出普通人在平俗的日常生活中心理上的一种怪异、苍凉的感觉。“苍凉”成为张爱玲观照人生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其家族氛围、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着时代的投影。 相似文献
7.
欧立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本文主要从张爱玲文本的边缘化、个人化 ,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历史偶然性等方面分析“张爱玲现象“产生的原因 ,进而揭示这一客观存在的成功与失败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黄科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127-130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她托起对物质生活和物质细节描绘的基石是“苍凉”的底蕴。她借助于“现代鬼话”,借助于“在传奇时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的叙述意图及其具体展开,在“日常生活”和“时代的梦魇”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现实联系。因此,“苍凉”,与其说是张爱玲出于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不如说是源自她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层感悟。 相似文献
9.
传奇是中国小说最基本的叙事模式与传统之一,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生成、发展的最重要的"中国经验"之一,本文即试图据此阐明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边城》是一个传奇;二是《边城》作为传奇叙事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三是《边城》传奇叙事的生成背景与动因,以及其中传奇叙事传统作为"中国经验"对现代小说叙事以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在中国文坛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他的写作有着特定的风格.沈从文力图通过其作品解开文学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纠葛,还原文学的主体自我地位,这正好契合了老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刘海军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3)
美是沈从文艺术世界的核心,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来探索作家的审美追求。沈从文认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在于"文字技术"与"形式韵律",文体成为其审美批评的测度。从而,沈从文文学批评成功地超越"政见"、"商业"与"友谊"的羁绊。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成因与楚文化的熏染以及他唯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情绪的体操”是沈从文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批评话语,有必要加以分析,洞见其文学审美批评.从审美氛围营造的张力维度上和审美规范的自律维度上,达到一种和谐包容的批评自觉,虽然这种努力并没有达到审美批评的理想效果.但其文学审美批评具有反悲剧的湘西边地民间文化精神向度,打破了古典循环论的时间观念;湘西狭小地理空间的边缘化及其文学意义的探索,民间文化空间的开创可说是其现代性视野的表现.由此出发,“情绪的体操”和中国传统文学区别开来,又和现代西方文学传统表现出迥异的风貌,体现了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13.
14.
陈建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30-36
通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与《封锁》的解读,可以见出张爱玲小说的奇幻表现。张氏小说从“妇人性”的独特视角建构“她者”叙述空间,质询“真”的价值标准,不仅揭示了现代人异化和疏离的生存状态,更表现了“时代的梦魇”,蕴涵着她对理性及文明的质疑。无论在修辞、主题还是在叙述结构层面,《传奇》与“唐传奇”都有着亲密的“互文性”,如将“唐传奇”因果报应、枕中乾坤等“俗套”织入《传奇》的奇幻叙事,使《传奇》文本更具深厚的文化“底子”,由是造成张氏小说雅俗共赏的奇观。 相似文献
15.
王金双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作为一颗在四十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中最为耀眼的名星 ,女作家张爱玲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基调苍凉的小说集《传奇》。《传奇》描写了乱世中都市男女婚恋的悲欢 ,抨击了在金钱社会中 ,夫妻之情、亲子之情、同胞之情的寡淡与虚伪。作品还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丰富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16.
奚志英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4):58-61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7.
坂本达夫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4):52-53
多层次的美学命题交替、重叠、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沈从文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忠实于"意境"的出世姿态中,却又蕴涵着重视"言志"的入世哲学。"意境美"使他的文学作品从纷纷扰扰的现实中游离和挣脱出来,在大自然犹如天籁之音的牧歌文体中获取那宁谧、优美、悠远的精神家园。"言志美"则使他凭借其自有的价值观、道德感、评判力向现实猛冲过去,直笔或曲笔地表达自己对于改造现实的真知灼见。"意境"与"言志"这两种美学命题之间的矛盾、张力内化于"道"之中,从而最终和谐统一,这是沈从文审美观的独特所在。这种多重建构的美学根基,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18.
赵学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3):81-86
中国的文学巨子沈从文和日本的文学巨子川端康成 ,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极具诱惑力的审美追求的相似 :忧郁 ,感伤 ,悲哀 ,孤寂 ,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基本色调。揭示他们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因 ,对这一突出现象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姜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86-90
从民俗学角度看,沈从文小说中出现的审美意象显示出与民间情爱主题的某种关联:风、云、雨、水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具有情爱内涵的意象;自然界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情爱和子嗣繁衍的内涵;民俗节日也是民间男欢女爱的时节。小说中民俗风物的意象化是作者叙事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颜小留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6)
本文从张爱玲《传奇》里有代表性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留情》入手,就张爱玲在这些作品中赋予的悲剧意识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她的作品中蕴涵着浓郁的悲剧意识:《留情》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见出这种意识的;《倾城之恋》则主要是在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交叉点上显示男女主人公的遭际所暗含的悲剧意义;《金锁记》则更以社会学、伦理学甚至精神分析学的立体视角,用仿佛免疫处理的文字,来发挥小说的悲剧意识,由于文字上异乎寻常的冷色调和在这些文字下滚烫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小说的审美意味变得更加醇正而深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