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将政治学中国家认同理论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国家认同理论将有效整合当前理论资源,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学理性。本文将对国家认同理论进行梳理,指出国家认同的三种理解方式:政治共同体本身的同一性;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哪一个政治共同体;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政治共同体的期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国家认同形成的形成方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提出研究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三个部分:民族血缘认同教育、历史文化传统认同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2.
认同的社会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学视域对认同、认同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自我、认同和社会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简练地阐释了认同理论研究的整合及其趋势,并提出了建构中国的认同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叶嘉莹虽为海外学者,却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早年生活、生长在汉文化传统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是其获得、认同这一身份的基础,汉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同一性则整合了她的汉文化身份与中华民族身份,从而构筑成常识中的中国身份。对这一身份的认同与自觉使她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探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过程性角色理论形成职业认同循环模型,在角色期望、角色领悟及角色实践三阶段探究本科护生临床职业认同的形成机制,探索其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阻碍和促进因素及职业认同建构结果。结果发现,角色固化、职业价值低、职业支持不足是本科护生职业认同的阻碍因素,促进因素包括自我期望、护理榜样、临床适应力,最终形成参与者和旁观者两种职业认同结果。本科护生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在护理职业现代化转型中,传统社会结构与护生个体意识的博弈过程。尽管面临护士职业历史与现实双向维度的职业认同困境,但是大部分本科护生还是展示出了积极的角色实践姿态,产生新的角色期望,形成螺旋上升的职业认同格局。  相似文献   

5.
个体认同问题是现代社会凸现出来的重要议题,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均与此密切关联。个体认同总是在一定的意义框架下进行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和地方性话语这三种意义框架分别在中国社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个体认同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分析各种意义框架对个体认同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建构更完善的文化系统来引导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以期实现更佳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6.
员工创造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提高员工创造力一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基于角色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探讨组织创新重视度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及员工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效应。通过3个时点主管与员工的配对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感知到组织重视创新会提高员工创造力角色认同;员工的创造力角色认同有助于提高员工创造力;创造力角色认同在组织创新重视度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员工自我效能感调节组织创新重视度与员工创造力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相较于低自我效能感员工,高自我效能感员工的二者关系更强;同时,员工自我效能感调节创造力角色认同在组织创新重视度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中介效应,该中介效应只在员工拥有高自我效能感时存在。为此,提出企业应加强对员工创新的重视度,引导和激励员工创新;鼓励员工将创新能力纳入自我价值衡量体系,从而培养员工的创造力角色认同;对员工的创新行为给予正面反馈,从而提升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7.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它是国家振兴的根基之所在。从内容上来看,国家认同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建构要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三个层面展开,它们也是国家认同建构有效的、可行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村留守少年的自我认同困境,以社会心理发展为理论依据,将自我认同概念操作化为身体形象、父母期望、成败经历、目前状况、现实环境、未来展望。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切入,沿着“需求评估—服务介入—服务成效—专业反思”的路径展开小组工作实务干预。最后立足发展趋向,提升留守少年生涯规划的生命指向性;从整合视角出发,构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的支持网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服务指向个体需要三个方面,对于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提出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我认同与生活境遇有着内在关联。现代社会生活的分裂与变动特征,促使时代意识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时又打破了时代意识与自我认同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得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成为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和重建的问题。现时代的自我理解以及现代主体的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哲学的主体形而上学思维,它要求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意识哲学范式的穷竭使自我认同走向相互认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此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购物自我认同的建构——从个体层面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购物的新兴消费形式,正以其独特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白领阶层后备军的大学生是网络购物中的最主要群体,其参与网络购物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本研究发现,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消费形式,是对传统消费形式的继承和创新,消费社会学中的自我认同理论适用于网络购物。在大学生网络购物中,网络购物满足大学生符号性、体验性和功能性需求;自我认同是社会面向和个人面向的整合;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摘要]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经历了自我认同、民族共同体认同、国家认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认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心态表现形式:自我认同心态是觉醒心态,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心态是觉悟心态,对国家认同的心态是觉知心态,觉醒心态是自我及其相关血缘关系至上的心态,觉悟心态是自我归属的民族和宗教至上的心态,觉知心态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公民心态。回族通过国家认同心态的生成,一方面与其他民族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一方面将内群与中华民族相统一,将个人吸引与社会吸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对其与城市的适应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区389位农民工为例,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城市农民工因制度阻断和角色中断而无法融入城市的制度和生活体系,形成了地域上城市认同度较高,社会关系上的城市群体认同度较低和自我身份定位城市人认同度较低的尴尬社会认同形态.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一个建构性概念,既能从族群认同、地域认同获得极大的建构资源,又不得不面对二者的某些消解。根据国家整合社会各集团的理论,本文主张从利益、观念、制度三个维度来建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兼容正向良性的多重复合认同关系模式,为我国顺利完成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政治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现代性的展开,个体从传统的社会联系中分化出来,经济秩序成为重构人们生活的主要力量;但在另一方面,将世界机械化的倾向使得贯穿人的生命始终的意义受到很少的过问,自我认同问题成为诸多社会理论关注的焦点.米德、齐格蒙特·鲍曼、米歇尔·马费索利和查尔斯·泰勒通过强调"心灵和自我的产生""流动的现代性""部落主义""框架和意义"等,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对他们的理论相关部分的分析得出,"自我"是个体在社会联系基础上的塑成过程的产物.个体的历时和共时的社会化过程是自我塑成的两个主要来源,但二者都面临被过度实现,从而使个体缺乏真正自我认同的问题.而对"感性共同体"与"超验共同体"的强调有助于重建自我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感性"不再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其补充被纳入广义的"理性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自我分类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分类理论产生的直接理论背景是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分类理论在Tajfel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它是针对社会自我概念、去人格化的前提条件和结果等的一系列假设,从社会认知的角度阐释个体主动将群体心理化后,集体现象与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联结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所在的阐述,揭示了个体自我认同实现的劳动本质;关于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四种样态表现,深刻揭示了个体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在劳动中实现自我认同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加强调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义利之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之辨,它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人学意义上,"义利之辨"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在个体认同意义上,"义利之辨"所内蕴的"自我伦理"和"他者伦理",形塑一种特定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一种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叔本华、祁克果、尼采三位哲学家一改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的近代哲学的传统,转而对其进行批判并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然而,在现代性语境下,却出现了都市化的流浪、归属感逐渐淡化的个体自我认同的悖论和危机.如何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意识关系三个维度上分析,将为我们思考和解决个体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一种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概述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概要的基础上,介绍了马西亚(J.E.Marcia)、小此木启吾、加藤厚、张日昇等中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