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引领台湾后现代文学思潮的林耀德高举“都市散文”的创作旗帜,其创作的都市散文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散文空间美学,具体特征为:一、以巷弄、废墟和地下都市为典型的“差异空间”,与现代都市文明空间多重并置,营构出文明和荒原并置的差异美学;二、多重的都市空间与都市心灵空间互相形构,形成既压迫、封闭、稳固,又开放、多元、流动的多元空间格局,而隐藏其后的是意识形态的建构与解构;三、由于精神原乡的缺失,都市散文家无法破解流动不居的都市迷宫,因此每一次的空间想象都试图在抵抗和拆解现实与历史的迷宫情境。林耀德开拓的后现代散文空间美学是1980年代台湾后现代散文美学的重要组成,其典范性和历史意义仍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赛博空间已成为重要的行为交往空间之一,其交往行为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用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来阐释这个空间的交往行为已经不太可能了。从费瑟斯通的赛博空间观点出发,探讨了行为交往的后现代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指出建构赛博空间的行为交往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的三重神话及其症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是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逻辑的必然产物,它劝告人们把消费作为人生之最高意义,从而激励人们拼命赚钱,及时消费,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于:它将自己背后不可告人的政治经济目的掩盖起来,为消费构筑了“民主平等论”、“人性解放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三重不可抗拒的神话,由这三重神话助长的消费意识形态与其鼓吹的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其陷入重重价值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4.
超越之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性精神的生成、嬗变和超越现代性精神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后现代性的思想特质。通过对现代性在历史(时间)与现实(空间)的生成和嬗变的理论分析,论证了现代性精神囿于其“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而意识形态化。认为后现代则力图打破被固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渴望对“超越性”的无限追求,它追求的不是彼岸世界的美好图景,而是那种还超越的意识形态于人本身。后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人本质内部对自由的追求,对既有前提和框架进行的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滥觞之际,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展开了对后现代社会的整体研究。他是采取美学和政治的相关性观点来透视后现代问题的,因而他的美学理论具有政治性,其关于后现代审美特征论的研究,并非是要纯粹勾勒一种风格潮流,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后现代文化是如何以晚期资本主义整体逻辑里的主导文化形式呈现于社会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6.
大卫·哈维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展开,在空间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从政治经济批判入手,对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体验--新一轮"时空压缩"的逻辑前提、深层根源、独特表达及具体形成机制和过程详尽阐述.在他看来,后现代是一种文化的转移,其中贯穿着时空压缩的新一轮体验,最终造就了资本主义独特的历史地理学.  相似文献   

7.
伯克修辞学之戏剧主义的后现代思想 及其重要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伯克修辞学的戏剧主义是当代美国修辞学最重要的理论,它蕴涵了后现代思想。这种后现代思想体现在戏剧主义反驳科学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结构主义,揭示知识、真理和现实是用符号建构的修辞产物,表明它们不是完全客观的、固定不变的。指出了戏剧主义的后现代思想给人们的重要启示。认为这种后现代思想为修辞学走向复兴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分是汉语学术界近来渐占上风的一种观点,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误读,其根源在于未能领受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不同本质,因而或者把文学艺术意义上的现代性等同于作为历史逻辑/世道的现代性,或者对后现代性中尚未充分展开的全新生存逻辑和世界结构视而不见。真正的后现代不是现代的一部分,而是彻底超越了以主体—客体二分法为基本逻辑的现代性的全新时代,从现代到后现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转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广告虽是以实用为目的和追求明确的功利价值的文化形式,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学属性,并且这种美学属性也要与时俱进地受到新的历史语境的影响,比如后现代美学的影响,但在现行的广告文化研究中后现代美学对广告的影响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在后现代美学中,环境美学、媒介美学、文本美学对广告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它们最大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互文美学"的广告应用,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与世界互文、与符号或意象互文、情节化叙事互文、与既有文艺作品互文、与字词谐音互文等。广告的"互文化"还涉及到更为复杂、广阔的意识形态批评等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网络文学作文化学的本质诠释,需要廓清这种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图—底"关系,即后现代主义文化诗学的逻辑背景。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和网络对诗学的后现代价值解构,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耦合方式。前者表现为:网络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祛魅"模式,浸润着后现代文化的知识态度;网络文学的消解中心话语模式,坚守了后现代的边缘姿态;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理念与网络文学无深度的游戏规则之间,也有着文化逻辑的同构与并置性。后者则表现为:网络化的欲望写作以自况性展示价值替代诗学深度的膜拜价值;网络对诗学信念的技术化演绎如游艺化、超媒体、超文本、链接修辞等,造成了对宏大叙事的能指飘浮和理性逻各斯的消解;网络作品对文字书写的淡化和对图像感觉的强化,抽空了艺术审美体验的心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布希亚把物诠释为符号,而符号则构成了意义体系.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凸显出一种对传统视界理论话语的突破。借助理论涵义的突破与新媒介的合谋,文学理论实现了整体话语形态的颠覆。首先,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阐释,在体现当代人性本真与现实性统一的场域方面,完成了话语增殖。其次,在非意识形态的文学理论场域方面,通过"图像理论"、"叙事理论"、"意象理论"等的探索掘进,促成中国文学理论的本质、构成蕴涵的相应转换。总之,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针对现代性的理论症候,向后现代涵义的文学理论研究转换,这种转换注重宏观逻辑与文学自身话语身份的研究,注重文学理论的涵义研究,将深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资本主义都市化进程中资本积累模式与剩余价值榨取方式的转换,现代都市空间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全新模式。资本主义通过对都市空间生产的操控,实现了对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的再生产,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辩证逻辑关系。现代都市空间生产的规模化开展及其都市组织的不断扩张,推动了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生产的空间组织基础的重塑,使资本运行由生产逻辑向生活逻辑和主体逻辑拓展。由此,都市空间生产及其都市组织推进了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体系的扩张与生成,同时也生产与塑造了迎合资本增殖所需要的现代消费主体。现代主体的异化也从以工作场所为组织形式的劳动异化蔓延与扩展至以都市组织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异化和生存异化。为此,都市空间生产的变革与都市组织方式的重塑成为解构资本主义都市空间生产下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与消费主体再生产逻辑的空间实践路径。这推动了都市空间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重塑日常生活体系、祛除主体的生存异化,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主体自由与解放的空间展开与实现。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后,西方思想界、哲学界出现了一股所谓的后现代思潮,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与批判。哲学向来以逻辑的严密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自傲,常常以真理占有者和人类思想的大法官而自居,傲然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但是,后现代哲学在以"语言淤戏"和"文本解构"为武器摧毁了哲学生存的根基,哲学的大厦摇摇欲坠。尤为严重的是,后现代哲学在对传统哲学进行解构的同时,也解构了自身,在对一切文本进行戏弄的同时,也戏弄了自身。因此,在后现代哲学之后,哲学将走向哪里,对后现代哲学应如何评判,就成了世界…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福克斯等人提出的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所谓的对话性指向、结构与重构及公共行政能量场的理论。把握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实质,要重新解读现代社会公共行政的危机——范式危机、价值危机、政府运作模式的危机。在后现代的研究视角下,重构公共行政的价值,通过话语与解构两条逻辑主线解读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构建起中国特色后现代公共行政理念。  相似文献   

17.
论后现代写作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论者认为后现代写作是没有价值的写作.本文认为这是片面的,它忽视了后现代写作对现代写作的对抗性批判这一合理性内核.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从后现代写作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层次展开对其合理性的分析.最后认为,后现代写作仍然是对人类精神出路的一次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18.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由于人的生产性实践的介入,自然空间变成了被生产的空间,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自我演化成以视觉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但后现代中的空间体验与古代自然空间中审美体验的契合点在于空间美感的生成要求主体性的参与。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复归,才完成了空间审美体验的后现代的蜕变。  相似文献   

19.
《嘉莉妹妹》再现了物质、分野和交叠并存的现代都市空间,昭示着资本逻辑空间生产的非正义性。都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空间是人类实践与社会关系的产物,它能够型塑身居其间的个体及其精神。小说人物在与资本统御的外部空间互动中无意识地异化为资本生产的附庸,抑或在拜物主义的浸染下步入了精神空间的荒原。空间失衡激化的仇恨与对立也使都市深陷人城俱损的困境。基于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以人本逻辑为内核的空间正义厘正资本逻辑主导的消极空间生产是避免个体异化、实现人城共生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都市空间规划与资本逻辑是互动关系:都市空间规划中始终渗透着资本逻辑,资本逻辑也制约着都市空间规划。都市空间规划过程是由资本逻辑推动的,体现着中心性与动态性的工具理性纠结。都市空间规划中的技术理性给人类制造了一个技术化的抽象性的都市空间生存状态,这种都市空间生存状态是动态化、视觉化、中心化和消费化的生存形式。基于这种资本化的都市空间生存形式之上的人类思维模式与实践方式,都发生了很多新空间现象。为了消除这种都市空间规划引起的资本化现象,就要倡导都市空间变革和日常生活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