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天黑前的夏天》描述了中产阶级中年女性凯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成长的故事。主人公在梦中遇见一只受伤的海豹,实质上这只海豹是凯特自身的映射,通过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来描绘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共情关系。小说作者多丽丝·莱辛,正是以关注女性和自然的视角,来彰显现代社会文明。从三个维度解读父权制控制下的女性与自然、共情关系与未来发展,不仅能让读者了解主人公凯特的成长历程,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明确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评论界将《雨中的猫》解读为关于婚姻伦理或是女性遭受压抑、被边缘化的故事。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小说中关国妻子与猫的动态关系,认为这则故事体现了女性对其身份的探寻,也隐约地传递了海明威对女性运动的同情与肯定。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以女性言说的文学立场叙述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故事,作家以悲悯的心态描写了不同女性迥异的人生经历,从女性的角度探讨和追求特定时代作为人的女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甜牙》是布克奖得主、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继《赎罪》后的另一部作品。这部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品用嵌套的叙述模式,细致地呈现出两性关系中人性的复杂与局限性。麦克尤恩在“谍战”故事外壳中深入讨论了男性霸权文化中女性的非理性和弱势话语,用“谍战”比拟现代人亲密关系中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尔虞我诈、侦察与反侦察行为恰恰对应了男性利用霸权对女性进行凝视以及女性在觉醒后对其进行反凝视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短篇小说《瞬间》讲述了一个时空穿越的超自然故事。文章通过分析埃利斯夫人表现出的三种人格障碍特征,管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生存状态,揭示个人在面对时代和社会变迁时的无力与无奈。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与哈里叶特·比彻.斯陀的《汤姆大伯的小屋》(UncleTom’s Cabin)之间有着明显的互文性关系,主要表现在故事的起步、核心、关键、线索等四个层面上。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女性作家共同的文化基因使然。莫里森与斯陀夫人笔下的文本关系,为互文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视野。  相似文献   

9.
《镜花缘》是李汝珍呕心沥血创作出的一部以女性为主角,关乎女性问题的小说,书中叙述了由“百花贬谪为百女和复唐 灭周的两重因缘关系”[1]2构成的奇幻故事,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构筑出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作者大胆赞扬女性的才 华,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反映出作者较为进步的女性意识。其中 作为“笑靥花”谪世的孟紫芝以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闪耀着女性解放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废名小说《桥》开篇讲述了一个遥远岛国深夜失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整个小说中独立成篇,别具意味。然而,学术界长久以来对这个故事缺乏必要的关注,几乎没有人深入分析过这个故事在《桥》中的存在意义。通过分析故事中一场来势凶猛的大火与一种隔岸观火的姿势和一个无法丢弃的玩偶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废名在写实中造梦境和无处不在的游戏叙述的创作原则,及其在废名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几乎是一经发表便被奉为经典,然而,不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阐释也从未停止出现。厄普代克的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哈姆莱特》之前”的故事,对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也为《哈姆莱特》提出了一个属于现代人的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冰姑娘》是安徒生童话里具有丰富意蕴和一定深度的故事之一,却一直较少被人关注。故事以阿尔卑斯山麓的冰河为叙事起点,讲述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之子"洛狄的命运故事,呈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难离的种种关系甚至恩怨。故事里自然作为独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开放式、对话式的。"自然之子"洛狄一面与自然相亲相谐,一面与严酷的自然不断展开较量,最终以融入自然的方式回归了"冰姑娘"的怀抱。另外,故事里穿插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也进一步深化了生态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界主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斯坦贝克短篇小说《菊花》中伊莉莎和自然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中女性和自然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4.
《蛇郎》故事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一个民间故事类型,主要讲述俩姐妹围绕蛇郎产生的矛盾冲突,表现她们在思想性格及道德品质上的差异.作为一篇民间文学作品,《蛇郎》故事不仅具有文艺的审美价值,也对广大女性有着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以现代文化观念来看,该故事无疑包含着浓重的封建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所显示出的我国女性勤劳、善良、勇敢、包容等传统美德是现代女性仍然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相似文献   

15.
《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尽管风格迥异,但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是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各自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神话人物故事,分别展现了西方和东方的早期神话。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面描写,体现了女性在男权为中心的早期社会中的地位。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东西方早期父权制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电影《时时刻刻》常被置于女性主义视域下,论者阐发其蕴含的女性意识时往往漠视影片主创者的男性身份。《时时刻刻》讲述了三位不同时空的女性在一天内的经历。弗吉尼亚故事中,影片用对比手法将她未为人母的身份呈现为一种人生的缺憾;劳拉故事中,影片选择受伤害的儿子视角来讲述一个放弃家庭责任的母亲的自我追求,呈现出对女权运动的反省姿态;克拉丽莎故事则将她演绎为一个丧失主体性的类型化形象。这是影片中男性作者聚焦女性生活所留下的性别文化印记,显示出他难以超越的性别立场。  相似文献   

17.
《阿诺楚》是在黔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彝族民间故事,被誉为彝族的“灰姑娘”型故事。通过对其母题的分析,我们可以说《阿诺楚》是一个融合了多个故事类型中较为经典的母题的复合型故事,其主要的故事情节不在于讲述阿诺楚的婚姻,而在于讲述在婚姻形成的家庭中,继女与继母、继女与亲生母亲、继女与继妹之间的复杂的斗争关系,突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爱丽丝·门罗关注日常生活、善于捕捉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她在小说中塑造了诸多“自为存在”的女性角色,描写她们的生存境遇,展现她们通过自我反思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历程。在《亲爱的生活》中,门罗再现了20世纪三种较为典型的女性生存情境,呈现了女性突破既定情境获得成长的过程,表达了与波伏娃《第二性》中存在主义女性观相近的女性观念,为当代女性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童话故事的发展变迁入手,通过格林版《白雪公主》与新改订版——塔尼斯·李的《红如血》的对比,明确《白雪公主》中所言及的女性问题,考察塔尼斯·李对故事改写的心境及历程。塔尼斯·李大胆打破了传统童话故事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以女性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将目光集中于女性自身与女性社会。故事颠覆原有的格林构思,打破善与恶的分界线,证明"天使"与"魔鬼"的对立并非一成不变,任何事物都可以相互转化,同时说明"善"与"恶"也并非人之本性、万事均在不断变化之道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和《红字》从背景、人物、主题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索福尔斯和霍桑对主人公塑造与故事建构的互文关系。分析萨拉与海丝特这两位独立坚强,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及造成主人公际遇的深层原因,揭示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