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秀山花灯     
<正>秀山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民俗表演艺术,起源于唐宋,主要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秀山花灯分单花灯、双花灯和群花灯。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表演花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祭灯、启灯、开财门、观灯、送寿月、闹红灯、拜年祝贺、谢主、辞神、烧灯等。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秀山花灯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灯戏,是流行于湘鄂川黔边的一个较为古老的地方剧种,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小戏,早在明清之际就已流传。这在明清两代地方志中颇多记载。如:明崇祯《湖南嘉禾县志。艺文志》中有竹枝词:”元宵佳节鼓隆隆,歌舞台前兴欲腾;正月新春无个事,大家同去看花灯。”  相似文献   

3.
流传于安徽淮河两岸的花鼓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花鼓灯灯歌既是花鼓灯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优秀的民歌文学,它既反映了淮河流域的文化,又具有民歌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花鼓灯的重要艺术元素。  相似文献   

4.
根植于吉安民间沃土的灯彩《鲤鱼灯》,流传于吉安县固江镇泸水岸边的棚下村。《鲤鱼灯》作为灯彩节目表演,开始于150年前,最后一个传人为何振辉。  相似文献   

5.
内蒙民歌中的“蒙汉调”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人口众多的蒙汉杂居地方,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歌,它既有汉族民歌的特点,又有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当地人民称之为蒙汉调。据专家考证.蒙汉调又称为“蛮汉调”“漫瀚调”。“漫瀚”是蒙语“沙漠”的译音,“漫瀚调”即流传...  相似文献   

6.
"上灯"是广西北流客家仍然存在着的一种习俗,以挂花灯、办丁酒等为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为新丁庆生。"上灯"仪式是"上灯"习俗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五个环节。花灯作为"上灯"仪式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文化价值,但目前对花灯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却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广西北流市民乐镇为调查点,根据"上灯"习俗、"上灯"仪式、"花灯"、"产业化传承"的思路,探讨"上灯"习俗的核心仪式、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并联系当今的花灯产业化受阻现状,提出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以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化传承和发展途径,以期更好地保护客家"上灯"文化。  相似文献   

7.
目前所见<剪灯新话>的最早版本中没有<寄梅记>,它是后人在校订时加入的,故研究者对此篇多避而不谈.本文从<剪灯新话>版本的流传、写作风格以及瞿佑的经历等方面考证,推断出<寄梅记>是瞿佑晚年重校<剪灯新话>时补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现有文献证明,张光启刊刻的<剪灯余话>并未收录<贾云华还魂记>,其篇目当为四卷二十一篇.除去张光启刻本之外,明初还流传着<剪灯余话>的抄本.而后代书商在张刻本的基础上,结合抄本内容,续增了李昌祺自序和<贾云华还魂记>.  相似文献   

9.
"安铺八音"是流传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古镇安铺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八音"乐器中选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与佛家法器清磐、法铃、木鱼相结合,既有丝竹管弦之声,又兼具梵音法乐"净觉之音",带有令人敬畏的神秘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民间音乐与佛教文化相交融的"跨界"乐器配置方式。文章通过对"安铺八音"产生的历史背景、独具特色的乐器配置和表演方式等的剖析,论述"安铺八音"是深受"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文化的产物以及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衡州花鼓戏肇始于南宋,其雏形是一种叫“车马灯“的民间歌舞,定型年代已经找不到确切记载,正式版本发现于明嘉庆年间,形成流行于清同治年间。它是以衡阳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结合地方农耕文化和民间劳动生活,融合山歌、傩舞、木偶戏、皮影戏等艺术提炼而成的湘南花鼓戏一流派。其声腔以其本土唢呐调子和川子调为主,音乐活泼开朗、高雅、激昂,载歌载舞,表演方式多样。活动范围分布甚广,省内有衡阳等湖南20多个市县,省外流传至广东、江西等地。可查考的职业戏班有荣华班、云开班、会元班等9个。  相似文献   

12.
绵亘万里的黄河,七回八转,浩浩荡荡,在偏关老牛湾撞开了山西的大门,在河曲奏响了华夏文明第一曲。生长在河曲的人民能歌善舞,人俊音甜,这里处处都能听到动人的歌声。作为山西地方剧种之一的"二人台"就根植于这块古老而又淳朴的厚土上。千年不绝的民间社火二人台是生长于黄土高原上的一枝艺术奇葩,流传在华北、西北的晋内蒙古陕冀等地区。那么,二人台何时  相似文献   

13.
杜斌 《南都学坛》2023,(2):48-51
许之叙是晚清小说家、诗人。本文考其生于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初四(1827年10月23日),卒于同治元年(1862)。两任县令不过二年有余。其所著笔记小说集《酒阑灯炧谭》原稿二十四卷,今本四部分(卷)乃散失之余。并考述《酒阑灯炧谭》成书、流传和《天籁集》刊行等。  相似文献   

14.
贯云峰 《社区》2009,(26):32-3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一次东巡时.发现吴越交接处有一秀丽地方,热闹兴旺,俗称“水市”。又听阴阳家说,此地风水灵秀,乃出帝王之气象,更让他担忧的是,这个地方甚至还世代流传着“水市出天子”的童谣。  相似文献   

15.
谈庄秧歌灯起源于常州市金坛区的谈庄村,入选江苏省和常州市的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目前,关于谈庄秧歌灯的起源时间有"清咸丰年间""明末"和"抗战初期"等几种观点,有关文献和口述中也存在不少与历史不符或缺乏说服力的问题。文章认为,谈庄秧歌灯大致起源于清末民初,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兴盛期,谈庄秧歌灯是融江南秧歌、民间小戏与花灯为一体的歌舞艺术,并与皖东秧歌灯有一定的渊源,同丹阳秧歌灯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可乐》2006,(10)
《可乐》有误贵刊2006年第8期《可乐》第10页栏目"可乐说法"里的:"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都有饭吃。"这句下面注释是网络流传,其实不对。这句话是著名作家郑渊洁在他的某本单行本童话里的,我记得是好几年前就看到了的,应该不是网络流传语,不过具体是郑渊洁哪本单行本童话我也记不大清楚了。但肯  相似文献   

17.
以西江作为描述主题的"竹枝词"作品,提供了有关西江流域自然生态、乡土民情和文化风貌的诸多信息。考察西江社会风俗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者,可以从中发掘有意义的史料。《新州竹枝词》三十种作为比较集中的记述新兴地方山川佳胜、古迹流传、民风物产的"竹枝词"作品群,有值得珍重的价值。清代肇庆地方民俗通过《肇庆竹枝词》的辞句得到生动描述。端砚制作史的若干情节,也可以由《端溪竹枝词》等作品的内容得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灯影戏是流传于河湟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在传媒时代灯影戏的发展日渐式微。文章将灯影戏展演置于民间场域,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社群记忆等方面的功用,并分析现代化背景下灯影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老友》2003,(10)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流传习俗也多种多样,除了大部分地方流行的登高、赏月、赏菊、饮菊花酒、佩戴茱萸、放飞风筝外,还有一些地方流传一些特殊风俗。  相似文献   

20.
论《龙船调》的民族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船调》是湖北利川的灯调民歌,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世界优秀民歌,成为土家地区的一个品牌,从它的形成及流传区域、歌词特点、音乐特色等方面看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