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虎符》是郭沫若以战国故事“窃符救赵”为题材创作的一出历史剧。战国时代是“一个悲剧时代”,也是“人的牛马时代的结束”。如姬积极参予到魏王与信陵君的矛盾斗争中,以坚决反对黑暗统治者魏王和坚定支持主张正义者信陵君的行动,确立了自己的伟大人格,完成了一个大写的人的造型。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课本将其中的“资之”注释成“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们认为並不妥当。 如果说“资之”是“出钱悬赏”,那么,“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为如姬报仇的?纵观全文,这样理解不但有损于一贯“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作者司马迁着力推崇信陵君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一、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其中“赞”字的解释,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一)释“赞”为“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赞者,告也,谓以侯生遍告宾客.”新编高中语文课本采用此说.(二)释“赞”为“介绍”.《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为:“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  相似文献   

4.
古代“尊左”与“尚右”问题新探──兼谈以“左右”示“尊卑”的“三分法”康一、“虚左”与“位右”是否矛盾《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公子从车骑,虚左”句,课本对“左”的往解是:“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位在廉颇之右”句,课本对“右”的...  相似文献   

5.
一、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曾无一言半辞”,课本注释为:“连一句半句也没有。曾,竟。”此注值得商榷。“曾”在古书中一读cēng,同“尝”,作“曾经”讲;一读zēng,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列有三个义项:竟(竟然);何(为什,怎么);尚(尚且,还)。在“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一句中,“曾”解作“曾经”、“尚且”都与文义不谐,似不可取。  相似文献   

6.
面对这个充满无数问号的世界,有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有人孜孜以求,获得真知;有人勇入虎穴,终得虎子。著名学者培根曾说过:“别人像黄昏时刻的蝙蝠一样,努力地进行昏暗和盲目的观察,而我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做调查研究。”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做黄昏时刻的蝙蝠,因为知识的获得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是怎样酝酿而成的?是司马迁游淮阴,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寻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凭吊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的夷门……就是因为他的…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2年第4期发表了《郭沫若佚文——〈我为什么这样写朱女和侯女〉》之后,编辑部给北京郭沫若故居寄去了这一期刊物,为本刊提供郭老佚文的本刊编委刘勋华同志转汇去《佚文》的稿费.不久之前,刘勋华同志收到了郭老的女儿、北京郭沫若故居副馆长郭平英同志的来信,现全文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中六册语文课本,有12个单元是文言文,课文达48篇。其中关于《史记》的选文有毛篇,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起》和《毛遂自荐》。如果能紧紧抓住这4篇选文,进行精讲,甚至最精讲,很可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为什么要最精讲《史记》几篇选文呢?“文不过秦汉,诗不过盛唐。”这是茅盾母亲教茅盾读书的秘诀之一。秦汉文章能造就一代伟大作家吗?那也不一定。但茅盾受益于秦汉文章,那是毋庸置疑的。有专家将我国古文分为三个阶段:秦汉以前为古代汉语,唐家为中古汉语,明清为近古汉语。所谓“汉语”,…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一共写了十二出历史剧。五四时写了《卓文君》,《王昭君》,《聂荌》。抗战时写了《屈原》,《虎符》,《筑》(后改名为《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棠棣之花》。解放后写了《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这些历史剧以题材的丰富、内容的深刻、风格的独特,为我国历史剧的创作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郭沫若的历史剧中最负盛名的,影响最大的是一九四二年年初创作的《屈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一面加紧了对蒋介石的政治诱降;一面集中兵力疯狂地扫荡我解放区。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准备谈谈《鸿门宴》的主题、人物及语言,而以分析人物为重点;在分析人物时,以谈项羽、刘邦二人为中心;在刘、项二人中,以谈项羽为主。 一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记述了项羽的一生,写了他身上的优点,写了他的成功,写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立下的功绩;也写了他身上的缺点。写了他的失败与灭亡。在《项羽本纪》中,最被人称道的是“渡河救赵”、“鸿门宴”及“垓下之围”三部分。其中“渡河救赵”突出了项羽的功绩,在“救赵”中,项羽是一位了不起的盖世英  相似文献   

11.
战争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在各大卫视播出以来备受瞩目。曾出演《我是一颗小草》、《女人不哭》、《保姆和保安》等热播家庭剧,以温柔娴静、隐忍善良的人物角色被观众所熟知的青年演员姚芊羽,在《永不磨灭的番号》剧中颠覆自我,饰演女土匪“赛貂蝉”,为此剧涂抹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风雨同仁堂》剧组成立后,剧中主要角色基本都定下来,只是乐八爷尚未确定。领导找到刘建元谈话,希望他来饰演这个角色。作为国家一级演员、铜锤花脸,刘建元以往大多时候都在演出《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赤桑镇》《遇后龙袍》等这类剧目,像这样的角色接不接,  相似文献   

13.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在抗战时期连续写出了六部著名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和《孔雀胆》。这些剧作不仅反映了风雷激荡的时代精神,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郭沫若的史剧深受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给他的信中写道:“你的史  相似文献   

14.
<正> 原籍爱尔兰后移居法国的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刷《等待戈多》(以下简称《戈》剧)自1953年在巴黎演出以来,一直是西方演出、评论和争鸣最多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而名声大振,并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几十年来,贝克特受到的赞誉与评论之所以与日俱增,就在于他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时代精神。他在作品中酷爱探索垂死境界,成功地捕捉了现代西方所特有的恐惧和困惑。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濒临灭亡的绝望感、垂死感。这些人物有一个反复吟诵的口号:我活不下去了,我要活下去。这正是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特征,也正是贝克特在《戈》剧中所生动揭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薛鑫良 《中华魂》2004,(4):24-26
一篇名震华夏的史论力作 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抗日 战争时期,他曾经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周恩来 任副部长)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国民党统 治区组织和领导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他撰写 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深刻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广大民众的 抗日救国斗志。  相似文献   

16.
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言我在1956年12月和1957年5月先后写了两篇综合性的平衡论,第一篇登于1956年12月28、29两天的《人民日报》,第二篇登于1957年5月11、12两天的《人民日报》。在国内1957年的报刊杂志对这两篇文章没有批评的言论发表,1958年1月1日我出版了拙著《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把两篇平衡论和新人口论作为此书的附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战国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的反秦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观察视角的局限被搁浅了。本文试图从作品蕴涵的楚文化因素入手,打开郭沫若史剧创作的一个深层奥秘,这样,反秦问题之意义也就了然分明了。一楚文化是崇尚自然的,这与南楚故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汉书·地理志》)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2008年4月上旬,继中央电视台一套之后,很多电视台在热播电视剧《乡村爱情2》,剧中那些个性鲜明的普通人物成了令人关注的焦点,饰演淳朴村姑“谢大脚”的于月仙也一“脚”成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于月仙长相漂亮洋气,而且她真实的爱情和饰演的“乡村爱情”反差很大,颇具浪漫感和文化味呢!  相似文献   

19.
关于《郭沫若创作得失论》的对话刘元树问:在一些人对郭沫若这位曾经煊赫一时的人物不以为然的时候,你为什么还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继《沫若诗词选读》、《郭沫若散文的艺术美》之后,又出版了这本《郭沫若创作得失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答:郭沫若是...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改诗     
1942年6月26日,郭沫若应邀从重庆天官府到北碚,去观看他写的大型历史剧《屈原》的演出.临出门,他抱起自己家里插花用的大瓷瓶,准备给剧中的婵娟当道具用.由于途中遇雨,不禁诗兴顿生,待赶到剧社时,一首即兴打油诗就脱口而出,诗日:“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沉阴竟未开.敢是抱瓶成大错?梅霖怒洒北碚苔.”听了这首诗,演员们议论纷纷.有人风趣地向郭沫若建议说:“两个‘抱瓶’重复了,不太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