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梳女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没有婚姻生活的特殊女性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婚姻观念.也正是在她们朦胧的自主观念、极端的贞操观念和特殊的家庭观念影响下,使得这群女性选择了不要婚姻的生活.但由于自梳女群体的复杂性,故而又衍生出一些变异的婚姻现象.  相似文献   

2.
“自梳女”作为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在面对严密而强大的主流文化的时候,采用了金蝉脱壳的仪式主义、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势不两立的对抗主义、另辟蹊径的独立主义的文化调适策略以求得生存的空间。虽然“自梳女”已渐趋于消失,但是作为一种亚群体的文化调适策略来说,对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自梳女"兴起背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梳,又称梳起,是指女子自行异辫而髻、宣布独身不嫁的仪式,经过这种仪式的不婚女性被称为“自梳女”。这种风俗于19世纪中叶以后兴起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该地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终生“不落夫家”婚俗的存在,是自梳女产生的历史根源;珠三角特有的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女性特殊的经济角色,是自梳女兴起的经济背景;19世纪珠三角地区剧烈的社会变革,西方价值观念的传入,是自梳女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天河区黄村隐藏着珠三角最大的"自梳女"群落,这个不到5000人的城中村内,至今仍有20名自梳女,平均年龄超过75岁,年龄最高者已过90岁。本小组以黄村街道江夏社区为例,了解当地"自梳女"的聚集原因、生活现状、精神状况以及养老问题。采用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存现状以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障体系,力争为这少数仅存的在特定历史背景存留下来的特殊群体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当前自梳女的生活现状,极有可能是现代社会"不婚族"未来的老年生活的缩影,同时笔者的研究也可以对我们未来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制度管理、人文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39-242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传递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旅居者们身处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身份的建构与选择是他们对自身身份的理解和践行,这使多元文化认同成为可能。这在涉及多元文化的电影中尤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黄佳琦 《天府新论》2021,(2):127-139
代际交换不仅是代与代之间的日常互动,而且对家庭权力关系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苏南并家婚姻是一种“并而不合”的双系婚姻模式,在此婚姻模式下形成多种互动关系。父代在单系家庭内部通过代际交换的方式将资源让渡给单系子代,以获得子代家庭的参与权。双系父代家庭之间围绕子代家庭展开竞争与合作,在互动中建构出双系父权的权力关系,在双系父权的权力关系作用下,形成子代夫妻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新型家庭权力关系虽然能够相互制衡产生稳定性,但是代际交换一旦过于频繁,代际关系过于紧密,便会对子代核心家庭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是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文化是影响贸易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论文发展了一个国际贸易成本模型,揭示了文化、交易费用与国际贸易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模型研究了两种典型的文化传统对交易规制的选择,及其对交易费用和贸易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选择交易规制,有效地处理文化与贸易的关系,对降低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别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使其一直以来都在经历着文化变形的生存体验。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是流散文学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获得平等权利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身份等级森严的社会,其中父权就是这个等级社会的一大特征,父权是指封建社会的家长对其家族中一切人和物的最高支配权,具有无以伦比的权威。本文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剖析了封建父权维系千年的原因,认为封建父权乃至封建社会维系的关键在于维护重农抑商政策下的自然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的写作主题一直离不开关于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家族史,而《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最具自传性的一部,也是描写母女关系最深刻的一部。谭恩美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定位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明、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标准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从译者与限定的外国文学的文化身份和译者与重塑外国文学的本土文化身份这两方面探讨译者与外国文学本土文化身份的形成的关系和这种文化身份对目的语社会的影响。译者本身的文化身份及其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决定了外国文本的本土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妇女是法国旧制度时期食物骚乱的领头羊和主力军,这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妇女的性别角色使她们担负起维护家庭生计的重任;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赋予她们在街区里的"公民"身份;妇女与街区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更容易成为街区共识的代表.以妇女为主体的食物骚乱是法国旧制度时期社会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父权主义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食物骚乱赖以产生的社会结构、家庭经济和街区环境不复存在,它逐渐被一种超越街区层面、以男性为主体的新的反抗形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在《奇异的插曲》中,女主人公尼娜尽管有表面上的选择自由,但是她的生活始终是以男人为中心,因此她在男女性关系及爱情关系的地位上始终是次要的,在为人妻为人母时始终依附他人。受其男性身份的制约,尤金·奥尼尔没能超越父权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性价值观,所以体现在尼娜身上的是她的一生永远逃不出男性世界的樊笼。  相似文献   

14.
在东西文化之间的价值交流问题当中,存在一个哲学家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一件东西获得艺术的身份关涉到它所处的文化.首先,一件作品的文化身份包括对作品的整个生产和解释所做出的理解.其次,对艺术品的理解超出了诸如其文化缘起之类的特定的文化边界.再次,文化的如下层面有助于理解艺术品,具体包括:(1)艺术文化提供给艺术生产以技术和形式的要素;(2)在群体文化当中艺术品是同其他共同体的要素(如信仰、家庭、政治和经济)相关联的;(3)世界文化对此也作出了贡献.最后,这种分析提供了对艺术品的身份的认识,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文化构架当中可能会出现变化,它允许以一种新的语境价值为参照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古时代的父权家长制到西周、秦汉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父权表现在对子女的生杀权、人身专制权、婚姻状况的决定权、思想专制权和财产支配权等方面。究其发展巩固的原因是由于父权家长制家庭特殊的血缘组织关系和这种家庭上下等级关系适合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统治的需要。维护家庭中的父权家长制权威同维护奴隶主和封建君主的权威具有一致性。父权家长制对周代君臣上下等级差别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对秦汉乃至以后的封建统治,既起到了稳固的作用,又造成了父权专制和子女的愚从,进而压制人的创新精神,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在父权家法社会中,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霸权话语中,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身份。《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就是父权家法下的牺牲品。张爱玲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财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曹七巧悲剧重新解读,指出曹七巧的悲剧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父权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农村婚姻支付实践三种"理想类型"的考察,认为农村婚姻支付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向婚姻资助和姻亲互惠变迁的过程.婚姻支付实践背后蕴涵的是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变迁,从儿子单面养老到儿女双面养老的家庭保障、重家族关系到重姻亲关系、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等三个方面剖析了这一深刻的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8):93-96
《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经典作品,该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迪与母亲、妹妹三人在对待家庭文化遗产方面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小说文本和社会语境,我们可以看出非裔美国人在现代白人社会文明的冲击下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困惑。美国黑人应正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二重性特征,只有将自身文化中的"非洲"与"美国"两方面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解开认同之惑。  相似文献   

19.
论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一经营主体,但其“法定身份”亟待确认。根据各省市对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本文认为家庭农场的法律组织形式为非团体法人,拥有独立的字号、意志、相对独立的财产。依据我国国情,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介于专业大户与农民合作社之间,属于一个过渡的经营主体,最终发展方向是农民合作社。同时,国外发展家庭农场的部分经验,在我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家庭是制度化的生物社会团体。简单的家庭包括父母及其了女(或领养子女),这通常称为核心家庭。各国社会学家一股认为,这种最小的家庭单位普遍存在干人类社会。一个人的一生往往先后隶属两个家庭:一个是出身家庭,这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一个是生殖家庭,这是通过婚姻关系缔结的,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