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海洋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战场,海洋战略在这场斗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世界海洋大国——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己经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竞相发展的领域。大连市作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是辽宁省内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海洋经济十分发达。优越地理位置和海洋资源优势决定了在大连市举办世界海洋博览会是辽宁省最佳的选择。大连市举办世界海洋博览会不仅仅是面向全球海洋类企业展示自身品牌和产品、展示辽宁省省丰富海洋资源的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活动形成注意力经济,吸引国际海洋服务业和海洋产业集聚。举办海洋博览会对提升辽宁省产业国际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海洋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而加快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剖析了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企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大国的崛起首先要通过海洋,正确处理海洋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海洋大国也不是一天成就的。考诸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基本伴随着几点:一、强权;二、国际司法规则;三、最主要的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有海洋文明或称蓝色文明的基因。几千年来,以农耕为主导的黄色文明已渗透到我们的骨骼和血液,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当前,海洋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重要平台,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平台,就必须加快海洋装备战略国家智库建设。本文对该智库建设做了详细介绍,包括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的组织架构、主要任务等。  相似文献   

7.
傅英  龚耘 《管理科学文摘》2011,(27):194-195
随着对海洋资源、海洋权益的重视以及“海洋强国”的提出,海洋文化研究日趋重要。在21世纪“海洋世纪”的背景下,本文从中国海洋文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现有成绩和主要问题,通过探讨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阐释了海洋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立海洋文化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并提出发展中国海洋文化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洋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五十年之多,需要提供理论支撑。2003年国务院颁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着眼于落后国家关于海洋经济开发的战略部署,辽宁师范大学李靖宇教授等完成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论——从海洋区域经济到海洋产业经济开发的战略导向》专著,为中国全面开发海洋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据粗略估算,各种海洋能储量的总和可以达到150亿千瓦.海洋波浪能海洋波浪冲击海岸时激起大量的浪花,冲击力可以摧毁坚固的建筑物.波浪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它每秒钟在1平方公里海面上产生的能量可以达到20万千瓦.据估计,全球波浪能的储量为25亿千瓦.现在,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利用这种能源发电.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的召开为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而与此同时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公民海洋意识的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国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导致我国公民海洋意识欠缺,这从长远意义上阻碍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离不开海洋意识的支持,而海洋意识的提高则需要从教育、传媒、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等等方面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1.
踏上21世纪的历史碑界,国家首次向一座城市进行战略投放,即要求和指引大连依托港口创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为此,必须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战略取向,倾力推展国家海洋重大战略工程项目:跟进世界潮流,积极做大世界海洋城市总部功能;承担国家使命,领衔创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勇于站在前头,协调辽鲁两省开拓海峡跨海通道;发挥海港优势,注重打造东北综合服务区域引擎;强化内在功力,奠基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完善海上牧场,示范全国乡镇以上建制岛屿发展;发挥核心作用,支持辽东湾北顶部海水西调工程;坚持陆海统筹,力挺玉成大"S"型海域经济带;落实战略部署,带头力挺东北亚自由贸易先导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大国和海洋强国,就必须积极跟进新的世界革命性潮流,依托陆域面向海域求发展。目前中国不仅存在海洋经济开发问题,而且在海洋安全形势上也不乐观。为此,应当透视中国大力推进海上屯田战略取向的时代背景,认定中国大力推进海上屯田战略取向的价值求证:有利于中国推动海洋经济开发,有利于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安全,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协同发展,有利于中国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有利于中国推进和谐海洋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陆地资源越来越少,人类走向第二个生存空间——海洋已成为必然的今天,中国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人口众多、地大“物薄”的矛盾窘境,使我们的民族生存得更加富足,从容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可以说,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就是:经略海洋。  相似文献   

14.
横跨中越两国边境的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价值,已经纳入海洋区域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安排。为此,有必要考察北部湾海洋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依托自身优势打造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禀赋,依据西部大开发政策打造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促成北部湾海洋经济区的产业优势,从实际出发打造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使之成长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跨国境商贸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信息交流中心。  相似文献   

15.
树立开发海洋新观念--党中央领导谈海洋战略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我国海防建设,对我国海洋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从经略海洋的高度,又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几代领导人为推动我国进入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新时代,都十分强调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必须摒弃旧观念,树立海洋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高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的时代。在这个蓝色经济时代,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海洋新兴产业体系以引领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成长导向,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海洋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发达国家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给予我国的启示,并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创意以求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统计显示,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海洋产业的产值为130亿美元。70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十年翻一番:70年代初,为1100亿美元,1980年为3400亿美元,1992年达到6700亿美元,2000年达到15000亿美元。在20多年里,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产值的增长。海洋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也是浙江省首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国务院批复中称,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区域开发规划理论与空间规划理论浙江经济依靠民营企业和市场经济先发优势占得先机,然而,近年来出现诸如陆域发展空间狭小、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等问题,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管理学报》2011,(10):1575
凸显海洋特色注重区域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海洋学院属于浙江省属高校,学校主校区位于东海"千岛之城"舟山市,另在杭州萧山建有分校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浙江海洋管理学院是该校的二级学院。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被列入国家规划以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推进,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步  相似文献   

20.
冷静 《决策》2012,(4):54-56
2012年3月1日,青岛陆地与海域面积内,"一区一带一园"500多平方公里被盖上"蓝色硅谷"印章,这是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一年后,青岛为自己展开的新蓝图. 所谓蓝色硅谷,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中心. 业界认为,山东半岛成为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鲜明特色而晋级国家战略的区域板块,为青岛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青岛借机打造蓝色硅谷,将推动其全面步入"深蓝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