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形成原因、管理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1):18-20
针对我国城市外来人口及其聚居区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政策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郊结合部大量存在的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给城市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规范管理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谢宝富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
在一些发达城区的边缘村落,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已现严重倒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这个特定人群提供基本的属地化服务,包括:积极扶持、严格规范村民有组织地兴建流动人口出租房,发展租赁经济,解决流动人口居住及本地村民发展问题;改变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与环境卫生服务的提供机制;建立能吸引和促使出租、承租双方主动登记居住信息、配合政府和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对中低端服务业实行疏堵结合政策,做好民工就业中介服务、技能培训及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国有民营性质的流动性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正视现实,理性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属地化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天庆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3
首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臂景以及国内研究进行了简述,然后通过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含义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工作介入的紧迫性,并且在地区发展模式的指导下探索了对社区内部的问题介入和关键人物介入方法.以及对社区外部的协调联络和资源中介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海滨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85-89
网络讨伐作为一种网络社会行为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一定环境影响下产生,且在其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带来相应的社会影响。一方面起到了增强个体道德自主性、充分表达民意、锐化社会监督、补缺社会救助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讨伐的发展也潜存社会信任危机、累积暴力性倾向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肇庆地处粤桂交界,历史上曾长期汇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清初以来,一些原籍山东、陕西、浙江等地区的回族官兵奉公南下驻防,在肇庆形成本地的回族家族及聚居区。近代以来,随着广州、香港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肇庆回族迁居穗港两地,肇庆的回族聚居区规模有所变化。时至今日,肇庆依然有一部分本地回族群众聚居,与广州、香港的回族群众多有来往。肇庆回族聚居区的形成与发展符合中华民族交融、交往的历史规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广东的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6.
李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21-127
通过对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合并数据分析发现,苗族和壮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于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土家族、侗族和瑶族流动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小,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另外,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多元因素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群体之间呈现出更为细致的独特性。据此,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定推动其长期定居和市民化政策时,不仅要关注经济因素的作用,还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来源地、迁移距离、文化特点等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文化融合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具有过渡性,本文以南京市红花街道和东山街道北片为例,在概括该区域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从城市化的影响、交通和地价等因素影响形成的经济效应等方面分析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进而对该地区今后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川甘青结合部藏族聚居区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区位重要,空间分布上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高寒高海拔地区在地域上的耦合,影响民生改善的多种因素交织。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法分别就住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医疗和社会保障、就业、家庭收支、生态环境、社会安全与社会公正等方面调查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论文构建绿色包容性发展分析框架,提出以绿色包容性发展理念促进该区域民生改善,建议增加经济机会,提高经济参与度;确保经济机会均等,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社会包容多样性,关注生活幸福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实现共享式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5):55-57
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概括总结,也是人类发展观进程中的新发展和新飞跃。从科学发展观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条件来看,它主要产生于实践促成、理论转化、经验整合与历史创新的系列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张斯玮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46-50
我国自推行社区矫正试点城市以来,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社区矫正工作的步伐似乎没有跟上现实状况的变化。在许多地方,社区矫正往往以户籍所在地为基础,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外。显然,这种做法违背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因此,从维护法律公正的角度出发,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矫正的范围之内,是必要而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增能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昆明Y社区流动人口社区综合服务实践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万红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30-36
以增能理论为指导,在昆明Y社区开展流动人口社区综合服务,提出增能视角下的流动人口能力建设的内容包括:个体层面的适应城市生活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层面的自助和互助组织建设。重点是:充分挖掘流动人口本身具有的潜力,提高其自信心;建设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构建互助和自助组织,透过集体意识的觉醒和共同努力来改善生活状况,促进社区融合。提出了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实施流动人口主导;学习必要的技巧;合作而非教导;外化无助;用行动抗拒歧视与不公平。 相似文献
13.
王颖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5-9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解放后,人口流动始终是新疆重要社会现象之一.其中比较集中的在50-60年代及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不仅仅是人的流动,同时也带动了技术、知识、信息的大流动,由此对不同时期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田文学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74
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处置及善后审视等几个环节的操作过程进行考察,是研究其之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邢文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06-109
作为河南省吸纳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郑州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程度直接影响到河南省乃至全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及质量。依据对郑州市流动人口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采用SPSS、Excel图形数据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考查了在京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主要为社会保险)状况,并从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职业特征、家庭特征、政府规范程度等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口的社保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个人特征中,户口属性会影响各种保险的入险率;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入险率呈正向关系,但不是线性的;工作变量中,处于雇员身份的流动人口具有较雇主、自营劳动者更高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需求;工人的工资及培训水平与各类保险的购买具有稳健的正向关联;描述政府规范程度的各个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入保倾向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公共物品供给,政府应该有更多的作为。 相似文献
17.
郭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73-76
流民问题是古今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农民流亡甚众,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自唐末以来独霸一方的节度使,相互混战,许多农户被迫迁徙;加上天灾不断,加剧了农民的流亡。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流民,开明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以纾民困,从而来挽救统治危机。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收效甚微,流亡现象依然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乡——乡流动者"数量较大,但一直游离在理论研究和政策的视线之外,"乡——乡流动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收入较低、家庭矛盾多、资金来源有限、社会保障缺失、孩子入学困难、融入当地较难和迁移困难等。要促进"乡——乡流动者"的迁移,需要政府的宣传、政策措施的倾斜和税收贷款政策的惠顾。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礼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一直是广州市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方法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这一现象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并分析了它的特点。之后,结合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形成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指出流动人口的就业需求与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突出矛盾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最后,针对广州市的现实提出了对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琼如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5-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迅猛增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术成果丰硕。文章将30年来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指出其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趋势,为学术界对流动人口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