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六十年来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与近现代佛教史上的<起信论>之辩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吕澂先生基于民族思想的视角,对其前期提出的"心性本觉"说予以语境转化,通过梳理中国佛学源流,确认了"心性本觉"为中国佛学特质这一思想事实.潘桂明先生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则将吕澂的"心性本觉"说由一特殊性佛学命题扩展为一更普遍的哲学命题--"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以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系统性阐述,进而反思中国哲学的反知传统.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代存在的身心失衡、社会失序和生态恶化问题,佛教界契理契机提出了“心灵环保”思想,开始了对心灵净化的探索.《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和不觉、体和用,提出了“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说明了众生心灵是佛凡一体、真妄杂处的,也可以自我主宰,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以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并以此因缘自利利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相似文献   

3.
赵冰 《理论界》2010,(4):162-163
宗教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结合,在世界上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但这并不影响其发展之速度、应用之广度和社会影响之深度。目前仅以汉语为主要传播语言的宗教类网站和网页就已过千万。本文就是以宗教互联网这种新型的宗教传播手段和宗教活动平台为研究对象,拟对中国宗教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存在论题在否定性上切近了存在论差异,在肯定性上暴露了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性困难,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本源追问的智性直观问题上。牟宗三非对象性、道德性、肯定性、实体性的智的直觉,根本上是基于中国传统体用逻辑论证性的,而非现代现象学解释学的,还不能解决康德的存在困境。而《大乘起信论》的本觉由于其在自性之超越性上开显了某种现代解释学的本源维度,则可能重新解释孔子畏知天命的存在之知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5.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严复对中西宗教所展开的考察涉及宗教起源、中国有无宗教、儒学能否看成宗教、宗教与政治关系、宗教与学术关系、宗教教化理念和结果等方面。严复关于中西宗教异同优劣的比较研究,对于如何把握宗教定义、怎样理解儒学是宗教、什么是完善的宗教、中国宗教改革之方向、宗教比较研究中应注意的困难等重大问题,皆有启拔之效。  相似文献   

7.
简论中国宗教的相尊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宗教向来是同政治分开的,中国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长期统一的历史环境,使各种宗教形成了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的文化对宗教文化有关联和重要影响,使中国宗教文化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信教的和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和政府制定和实行了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宗教除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五性”外,还存在相尊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诸多创新,可以把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三个特点”、“四条原则”、“三大策略”和“一个根本”。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宗教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中国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1.
1935年8月1日,以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布了<八一宣言>,倡议国内各党各派捐弃前嫌、一致抗日,呼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举赢得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拥护,引发了全国性的救亡热潮.中共理论家陈伯达等人借此发动了"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以抗日救国为其表、以传播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里.陈伯达们适时地借助救亡大潮,掀起"左翼"思潮,而"左翼"思潮又与救亡大潮融为一体.大量的青年知识者怀着救亡图存的目的选择了共产党,这对于左翼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新中国的最终建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当程序作为一项宪法原则是美国宪法与行政法的统帅和灵魂。美国的正当程序无论是对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还是对我国法院的自由裁量权都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需要”是消费的直接动力,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必然导致对“需要”的究诘.由于消费社会要么被视为一种“全面异化”的社会,要么被看作是被符号所统治的社会,故而对“需要”的分析也存在着两种相应的批判理路:一是异化逻辑,二是符号的差异逻辑.前者力图以“真实需要”代替“虚假需要”,但因其抽象的人性假设而使自身的批判力度趋于弱化;后者虽揭示了消费社会境域中“需要”的意识形态本质,但却全面否定了人自身的需要.就本质而言,两种逻辑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观照,后者正是“需要”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抛弃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代之以更为普遍的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罪",其"与"究竟是"并列",还是"转入"?一般认为,逻辑是逻辑,罪是罪,"与"停留在陈列两端的平面上."逻辑"成为裁定"罪"的界限或尺度.但维特根斯坦又意识到,逻辑常常从外在的"并列"向内在"转入"了,即"逻辑"转入了"罪"--"逻辑罪".这是他毕生最难的划界.其他逻辑学家如罗素者流,则根本还无意识到不着边际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启蒙意味着历史意识的觉醒,而历史领域之发现正是人的自由所以可能的前提,自由与历史在启蒙视域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启蒙思想家坚信历史有章可循,并以不同的理论方式为历史寻找规律,尽管立场迥异,但他们都持历史进步的信念.而历史进步论以及"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在20世纪遭到批判,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是我们重新理解、反思启蒙的重要思想坐标.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原则阐明了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笛卡尔的分析确立了理论的基本原则。但是,他的天赋观念论闪烁的“理性之光”不仅没有事实性的发挥,反而被改造成了为神学服务的理论。随后的洛克、伽桑狄、伏尔泰等哲学家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否卓有成效?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哲学家们对夫赋观念论的批判?本文将试图就此给出一定的阐述和澄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哲学观的改造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客观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而非终极形态,这为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术语革命"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核心,通过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逻辑,发现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而且还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逻辑,为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现实,同时也需要努力实现一些"术语革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信用惩戒的法治化以界定信用惩戒的本质为前提,而界定信用惩戒的本质则需要研究、了解私法信用惩戒的法理.私法信用惩戒是市场主体在非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市场领域发起的信用惩戒,它是当下社会信用惩戒的鼻祖与起源,也是当下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私法信用惩戒的基本形式是不予失信者交易机会或是提高失信者的交易成本.其基本构造为规避交易风险的动机、判断交易风险的信用信息与市场化组织机制.私法信用惩戒并非法律惩戒机制,不以打击违背诚信之举为规范性目的,属于社会性制裁.其法理启示我们,市场交易领域信用机制的核心是信用信息机制而不是信用惩戒机制的建构;我国当下社会信用惩戒机制应回归私法信用惩戒的逻辑即资源配置风险之规避逻辑来建构,从而解决其合法性问题并真正实现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9.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有整体理论分析框架及其赖以建立的基本假定。进攻性现实主义强调国家行为受到体系或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不否认大国追求最大化权力的本性所具有的意义。米尔斯海默的“非现实性”主要体现在其悲观主义的逻辑基础上。探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非现实主义”逻辑,有助于我们把握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的实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时期美国东亚外交战略实践的困惑与悖论。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