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创立了唯物史观;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哲学具有科学的品质:抛弃了传统哲学的形上性;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社会发展的锁钥;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给予了充分关注,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哲学把科学真理性和人文价值性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个基本特性——批判性和科学性以及劳动价值论产生以来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力图从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上进一步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规定,这是目前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和马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有些同志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规定提出了异议。一种观点认为它没有对个体的人进行任何抽象,没有反映出人的能动性,人的本质应是他“自由自觉的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关系和劳动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的条件和手段,所以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其实,这些规定是马克思在1844年、1845年、1846年从不同角度、不同关系上提出的。它们之间既有差别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并非完全相悖。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提出和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透视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不是停留在理性批判和理性重建的层面上探讨现代性问题,相反认为,理性原则从属、依附于利益原则.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奴役是导致"现代性悖论"的最深刻的根源.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是解决现代性的根本矛盾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在现实矛盾分析中层层展开,表现出了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双重视野.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批判与发展的统一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环境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是对实践自由自觉性的科学运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科学继承,是构建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主要是在1843年至1845年期间。这期间,马克思创办了《德法年鉴》,并且写下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等重要著作,逐步把自己的注意力由哲学问题转向现实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观,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践观的现实性、科学性、战斗性等特点。而马克思实践观的这些特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的主要思想遗产来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努力解答的时代课题。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有具体内容指向的,如包括劳动史观、结构史观、长时段史观在内的对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融资本主义生理学和病理学为一体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以自由人联合体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对人类解放的科学思考;另一种则是马克思对问题和事物特有的分析方式、研究方法、探索精神、内在追求,如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双重统一,问题导向、跨学科性研究和综合性视角,以及反思意识、批判精神和辩证法。正因如此,建设和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整体性视野和辩证思维是基本要求,科学性和人民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是基本原则,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批判借鉴是基本方式,在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创新是基本路径,注重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分析、不断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体现为六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的统一是从人及自然各自的根本属性出发,说明人与自然的矛盾统一,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是从两类关系的关联性出发,说明它们和谐的内在必然性,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核心内容;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社会本质,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价值依据;无机身体与有机身体的统一是从人的自然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自然的本质,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理论特征;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是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规定,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实践原则;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从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旨归出发,说明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之境,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终级关怀和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作了全面的论述.1845年以前,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835年——1843年春,是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的时期;1843年夏——1845年春,是转向唯物史观的时期.这两个阶段虽然都具有过渡的性质,但是既有质的不同,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前一时期是后一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以前,没有形成科学的完整的"人本思想"。马克思在社会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统一的"人本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使体现在人的本质中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的矛盾得以统一。这是历史上人本思想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人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社会历史割裂开来,以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向上的发展。而马克思改变了传统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截然二分的前提本身,站在人类社会的立场上,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研究整个世界,从而建构起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把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了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从而使哲学的主体也发生了彻底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坚持了其思想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即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近代唯物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唯物论.实践唯物论不是强调实践作为实践活动对理论、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唯物论,也不是以实践为对象的唯物论.它是指相对旧哲学唯物论的、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的属性和功能.实践唯物论对旧哲学唯物论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新哲学对唯物论相关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对旧哲学唯物论的全面性超越.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实践”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确认,以及我们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发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实质,终结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困境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法是人的“实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文本为依据,重新审视马克思、思格斯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对新旧唯物主义区别点的理解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与恩格斯不同,马克思不是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的视野中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而是从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从对实践的地位、意义的理解的视野中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正确认识恩格斯与马克思对新旧唯物主义区别点上的不同视野,对于确立正确的解释学观念、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乃至一般哲学史研究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对费尔巴哈的"迷信"即费尔巴哈派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借助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等术语,表现了对费尔巴哈的热烈赞扬,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研究现实和理论问题。同时,由于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中也萌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但是,从马克思当时的总体思维范式来说,马克思还没有离开费尔巴哈的哲学基地,马克思还不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理论起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实践人学的起点是自我意识哲学,推动原则是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而其哲学立足点是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马克思实践人学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思想变革。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中“实践标准”的逻辑论证之所以存在裂痕,根源在于它立足于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被禁锢在直观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为出发点,走出了主客二元对应的真理观,开辟了主体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相互映现与互为表象的真理观,从本体论立场解决了认识论问题。但马克思哲学革命所确立的新型真理观并非以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为目标,它只是一个附带性的理论后果,其根本旨趣是批判德国哲学家关于“意识”革命的谬误性,而确立从实践中去解决历史真理性问题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