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截止到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发表,80年代全国大陆历年人口总数与自然变动指标,国家统计局都已公布。仅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0年代全国历年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来分析,是不难得出80年代较70年代末人口增长控制呈反弹态势的结论。 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大陆总人口(以下特指全国人口)113368万,相对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总人口100818万,只要稍加推算,客观数值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1982年人口普查之后的历年全国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普遍偏低。尤其是1988年至1990年的三年间,自然变动指标差异则更加明显。准确地推算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历年全国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既是科学分析80年代人口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80年代人口增长控制呈反弹态势的数据说明。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锡伯族人口的分布别具特色。它是政治、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业已形成的分布状况,又给社会、经济和人口本身的发展以重要的影响。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考证,并从大量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来看,基本可以确认:锡伯族是鲜卑族的后裔,“锡伯”是“鲜卑”的音转。早在十四世纪以前,锡伯族就繁衍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里和广阔平坦的松嫩平原上,这里成了锡伯族祖先的发祥地和第一故乡。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他们很早就从事狩猎、捕鱼、畜牧并开始农耕。康熙28年(1689年),锡伯族被清政府全部征服。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把长期生  相似文献   

3.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与历年统计资料,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这5个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这些少数民族中出现的各类人口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比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1990年7月1日大陆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市镇人口为2965121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由于这次普查对市镇人口统计采用新的口径,因此与国家统计局以前公布的历年市镇人口比重显然已经不能衔接.人们免不了要问,为什么要改变统计口径?用新口径统计的市镇人口比重是否符合我国城镇发展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长德 《西北人口》2008,29(4):49-54,58
本文根据凉山州历年人口资料和最近几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讨论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文章发现,总体上,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少数民族人口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负担重等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当前凉山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关键期”,人口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文章提出,要通过稳定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与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对新疆的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人口的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进行综合分析,探索这些少数民族人口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解放后,从1954年开始我国历年都对死亡人数做过统计,基本反映了我国人口死亡率一般变化情况。但对死亡率的深入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一是对死亡人口年龄调查的次数太少,二是调查的范围只包括部分地区,不够普遍。1982年普查时,对1981年全国分年龄死亡人口数字进行了全面调查,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普查统计的1981年死亡  相似文献   

8.
老年的起点     
<正> 年龄结构是人口的基本结构之一。把人口划分为少年儿童人口、劳动人口及老年人口三大部分,是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老年的起点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国际上,50岁、60岁、65岁均作过老年的起点。老年的起点不一,同一人口的老年人口比重就有好几个值。于是人们想到:为什么老年起点不止一个?在不同的标准背后又包含了什么问题?老年起点的依据是什么?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生理机能变化是老年起点的生物学基础老是一个自然现象,人到一定年龄就要衰老。人的年龄可分为年代年龄(也称年历年龄)和生理年龄。年代年龄是与日历年同步的年龄,过一日历年,年代年龄就提高一  相似文献   

9.
一、建国以来上海人口的发展 建国以来,上海人口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全市出生婴儿的高峰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都早于全国。据历年统计资料,本市自1950至1957年的八年中,全市平均出生率为42‰,平均自然增长率33.7‰,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954年最高,出生率达52.7‰;自然增长率达到45.6‰,上海最早感受到了人口膨胀对城市的压力。1956年全国号召实行计划生育时,上海积极开始宣传;1963年成立了全市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工作开始取得成效。人口的出生率由五十年代的高峰转化到七十年代中期的低谷,在不到二十年的时期内完成了人口再生产模式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通过研究历年人口、耕地、粮食动态变化情况,对定西市未来14年人口规模、粮食产量进行预测,进而分析计算未来当地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耕地压力,缓解人地矛盾,保证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Y Ren 《人口研究》1985,(2):8-14
A general review of papers and discussions at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held December 10-14, 1984 is presented. Discussions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luded China's population change 1949-1982, impacts of economic change on Tianjin's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factor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making, Japanes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ce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Hungary,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omprehensive long-term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Russia, fertility rate change factors in China, Shanghai's population change, and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Fertility rate changes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multinational borderline value assumptions, recent trends in life span fertility rate in China, fertility rate in Jiangsu Province, fertility rate change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terilization in Yangjiaping, Thailand.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iscussions included the economic impact of world population change, the 1984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Conference, changes in economically productiv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trategy, employed/unemployed popula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economic composi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discussions covere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cific region, surplus rural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urbanization analysis, trends and urba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roblems, and Laioning Provinc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ssues in migrati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population included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Northwest, internal migration to Beijing, Chinese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major region, and current population changes of Chinese Tibetans. Under social problems of population, discussions included women's status,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change, Shanghai's aging trend, analysis of the aged population,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quality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retirement system in Chinese villages.  相似文献   

12.
The Second National Symposium on Population Theory focused on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their solu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4 modernizations. The following issues discussed by 7 Sumposium panels are summarize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eory in the socialist society; population problems in China and their solution; population policies and legislation relating to population contro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population estimation and population planning; and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opulation theory. Discussants agre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population principle in a socialist societ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decisionmaking in the area of China'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Several different issues arose concerning the content and critical are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ist population principle. More than 1 principle is operating in socialist population theory, bu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The point was made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population principle specific to individual society, there exists principles that are common to every society. The consensus was that population growth is associated with all the economical, political, and ide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that among thes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current major population problem in China was identified as maladjustment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maladjustment has led to problems in the areas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transportation, and housing.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was identified as improving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o increase the material reproduction and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In addition to birth control polici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population policies should includ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ere was wide support for the proposal to legislate population control. It was agreed that such legislation would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population control and assure its success.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oncentrated on the population problems of the urban area and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t was suggested that a nationwide census be conducted in population planning, population legislation, and population theory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population theory, it is essential to clarify the subjects, scopes, and methods of popul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人口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等均是影响人口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些因素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影响人口安全的人口文化素质因素对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因素的作用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并且在横向的实证研究中利用SPSS软件包将全国各省份的人口安全程度作聚类分析,以期更好地确定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涂肇庆  原新 《南方人口》2002,17(4):34-40
所谓替代迁移是指迁移人口对长期处于更替生育水平以下的人口,因人口自然减少而产生的替代效用。广东省不但是全国人口流动和迁移最活跃的省份,而且人口总和生育率已连续10年低于更替水平,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本文实证分析广东省在无流动人口、保持峰值人口、维持峰值劳动年龄人口和潜在供养比最大值等条件下,流迁人口对总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替代效应,认为适度替代流迁人口是解决长期维持低生育水平地区所产生的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陆杰华  朱荟 《人口学刊》2013,35(1):27-35
通过检索与回顾2011年刊发在国内主要人口学刊物上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以及人口学相关著作或科研文集,从中国人口国情、人口与社会、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生育、人口与经济、其他领域等学界关注的领域系统性地评述2011年中国人口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总体来看,2011年学界加强了对中国人口发展总体形势的判断,更多地关注人口与社会管理、人口与公共政策、人口与教育等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领域。此外,对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生育、人口与经济等以往人口学传统主题也进行了更为深刻和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尹豪 《人口学刊》2003,(6):12-16
建国后,吉林省的人口发展经历了迅速增长和平稳下降两个阶段,而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不容忽视。同时,人口的压力也造成了吉林省资源的紧张、生态的破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才能真正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压力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对人口压力进行界定、对传统评价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把人口与无形资源的状况纳入评价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成人识字率、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及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等项指标,构建了衡量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定量研究人口压力的方法、步骤,并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压力进行了赋值与量化。  相似文献   

18.
伴随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发展 ,会引起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直接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推进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趋于缩小 ,其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由此造成劳动力短缺问题、劳动力负担沉重问题、劳动力老化问题。对政府储蓄总量 ,近期会增加 ,远期则会削弱其增长趋势 ,对个人储蓄 ,近期和远期都将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公安部 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 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 ,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 :(1)城市流动人口规模与市区从业人口、市区个体劳动者人数、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税总额、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关显著 ;与市区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和市区客运总量相关不显著 ;与地区人口呈负相关。 (2 )流动人口超过 5 0万以上的城市 ,其流动人口规模与市区的社会经济因素回归效果较好 ,回归方程可以用于预测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提出应该重视和研究人口问题 ,面对 2 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结合其对人口科学和人口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人口总量控制与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政策、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就业等八方面的问题 ,从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 2 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 ,提出了自身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