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翻译教学中如何用翻译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每一位外语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本课题立足于我校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际,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研究与改革,积极探索翻译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与穆雷教授就“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一说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虽概念不同,但在我国的翻译教学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既要重视“翻译教学”,也不能忽视“教学翻译”。如果将二者截然分开,不利于我国翻译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大批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对国外翻译理论我们要深入研究,经验证对我们有用者可合理接受,对不符合我国国情者不可盲目搬用,对西方翻译理论术语的盲目搬用不利于我国翻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现从以语言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翻译”到以翻译技能培养为目的的“翻译教学”的转变,关键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文章对“支架式”翻译网络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教学实例,具体分析了教师、同伴以及信息资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架”作用。这种“课堂上的成员互为支架,互相帮助”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实现对翻译能力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张柏然教授关注翻译教学并从事翻译实践、翻译研究与翻译人才培养长达半个世纪,为祖国培养了60名高层次译学研究人才。张柏然教授研究型翻译人才和致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理念可以用“创新引领、中西融通”“国学陶养、通才模式”和“能力导向、质量为本”24字概括,这些思想服务于他的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遵循从应然经使然再到实然的逻辑演绎路径,实现了翻译人才培养的教研同一、道术归一与知行合一,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大背景下,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是其有效进行英语交流的主要障碍,而这种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思维方式恰是“翻译法”统治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产物。目前“翻译法”的课堂操作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将作为目的的翻译(“交际翻译”)和作为手段的翻译(“教学翻译”)混为一谈,二是翻译手段的课堂运用多盲目、欠合理,致使教学翻译无法实现其应有的良性作用,反而阻碍了学习者“英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五步曲”在内的一些教学设想旨在避免教学翻译的负面影响,使之促进学习者“英语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段中燕 《中南论坛》2010,5(2):44-45
本文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及其“三用”原则指导下,根据翻译教学的实践性特征,从教学材料的收集整理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探讨任务教学法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以切实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其可行性已经教学实践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学”与“术”在翻译教学各环节中本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在现实的翻译教学中却存在“学”与“术”分离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本文分析了翻译教学中“学”、“术”分离的真实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学”与“术”有机统一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翻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卢思源提出了七种设想,为翻译教学实践与研究指明了方向;在翻译实践方面,卢思源提倡要“动态对等”,不要“形式对等”。他对翻译的“层次感”的研究和阐释融汇了各种翻译理论精要部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日语翻译教学,从语法、词汇、内容、背景要素等方面指导学生实现“深层翻译”,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翻译家葛浩文认为他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太大, 这意味着国内译学界原本疏离的二者更有渐行渐远的趋势。文章通过对葛氏文论、访谈实录及其译本的分析, 梳理出“用达雅”的翻译思想:“用”于构建中国他者文化形象, “用”占据核心地位, 它决定了“达”于西方大众读者的内容和方式, 也决定了翻译之“雅”在于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因用制宜”。通过对葛浩文“用达雅”翻译思想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他认为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太大, 但在他的翻译思想中显示出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诺德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模式是“翻译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面向过程”、“面向功能”的翻译教学模式,体现了当代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翻译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全面引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强调翻译教学中目的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深度学习为理论基础,以提高译者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八个步骤设计,旨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宓庆主编的《翻译基础》以功能主义翻译观为核心理念,阐述了功能主义翻译观的三大理论范畴——翻译对策论、程序论、方法论.翻译对策论以“功能代偿”为核心,翻译程序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枢纽,翻译方法论以“分层分析”为手段.该著作必将对我国翻译教学理念的革新以及翻译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评注式医学翻译教学以过程为取向,强调“授人以渔”。但目前常见的结合同伴评价等教学模式存在弱化教师角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该文基于评注式医学翻译教学进行“师生合作评价”教学模式设计,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探讨构建理念,以期加强教师在评注式医学翻译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实现医学翻译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校高一语文组把课本上的文言文集中在上学期的前半期来教。我现在把文言文教学中所讲的“三言五字法”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三言五字教学法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约占三分之一。通过教学,如果学生能把浅易的文言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那就应该说是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三言五字法就是用三句话、五个字来翻译文言文,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 这三句话就是:  相似文献   

15.
浅议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信”,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机械理解,逐字翻译;而应该吃透原文抓住其精神实质,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翻译中恰当地应用“虚化”和“实化”是指词、词组或句子在翻译中既不能译得过“实”,又不能译得过“虚”,“实”或“虚”应该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6.
论译者逻辑介入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忠实”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已成为译界共识 ,然而如何才能忠实 ,却有不同的看法。有观点否认译者逻辑介入的客观性 ,而本文以“翻译两次交际论”论证译者逻辑介入整个翻译过程 ,是“忠实”翻译的必要条件。因此 ,翻译教学的内容就不仅仅包括翻译技巧 ,它还应包括语用学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才能为译者逻辑规约与校正整个翻译过程提供条件 ,才能培养出真正“忠实”的译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02-2012年间我国高职高专翻译教材出版现状的统计分析,指出我国高职高专翻译教材发展的特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阐释了“动态素材”的概念,论证了“动态素材”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优势,建议运用“动态素材”弥补传统纸质版教材的诸多弊端,从而达到优化翻译教材,提升翻译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两点刍议     
<正> “翻译”用法异议“翻译”一词出于隋唐时代。《隋书·经籍志》载“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本是指把印度的佛经翻译成汉语。这就是“翻译”一词的本义。后来引申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所谓“一种语言文字”与“另一种语言文字”很显然是指截然不同的两个语种、两种文字。然而我们今天常把用古代汉民族语言表达的作品改成用现代汉民族语言表达,也称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术争鸣的角度,针对《为翻译法教学正名》一文中的主要观点提出几点异议:1、成年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依靠母语翻译来帮助理解虽然不可避免,但并非“永远”不能摆脱,而且应该摆脱;2、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尽量多用外语,直至完全外语化,长远看来使用母语翻译弊大于利;3、把“语言交际能力”与“翻译能力”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大学外语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翻译能力”的加强也应当从实用性的教学活动入手,不能走传统翻译法的老路  相似文献   

20.
古文翻译的方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所使用的各种具体方法。怎样用现代汉语的语言来译写文言语句 ,要视文言语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为此学者们总结翻译古文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对”、“换”、“调”、“留”、“增”、“删”六种翻译古文的具体方法。这六个字对古文翻译方法的概括 ,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文言语句 ,谈谈这些翻译古文常用的方法。一、对译法对译法就是把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语和句式 ,这是古文今译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对译法从性质上说是直译 ,要求翻译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