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业,并非是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和特产,而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无论是东方西方,不管是穷国富国,失业都象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长期困扰着各国政府。据德国《时代》周报今年2月10日刊文透露,全球28亿有劳动能力的人中约有30%的人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在我国,尽管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劳动务资源的使用实行全面控制:在城市,劳动者的就业安排完全由国家一手包办,企业用工规模和用工数量完全由政府部门规定;在农村,人民公社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体系使劳动力的流动失去任何意义。但失业的问题其实…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具体构想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具体构想。其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以“劳动券”为凭证,统一地来实施。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论述尤其是不存在商品货  相似文献   

3.
性别差异在劳动力市场中被异化为性别歧视,使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并带来了多元的消极影响。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能力及优势,适应了社会劳动岗位的不同需要,而一旦劳动者没有个体的差异,没有能力的高低之分,没有优势和劣势的区别,反而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岗位的不同要求,因而以性别和个体差异为由而给予差别对待是没有法律、道德和理论的正当性的。平等权是自然权利,是公民的资格权,是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的权利,而这个资格又是主体人参与国家和社会组织各种活动的前提,丢掉这个前提则实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都将失去任何可能性。为推动我国性别差异和就业权平等的协调,应在理念引导、经验借鉴和制度建构相统一的思路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成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三个时期:第…  相似文献   

5.
王星 《社会》2011,31(1):200-222
劳动过程是一个加工原材料的生产性转化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的双重转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通过劳动政治这一概念将生产体制与技术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勾连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多关注技术对劳动的殖民,对于劳动政治与技术形成复杂的互动过程鲜有触及。技术形成可区分为物化技术选择和技能生产两个面向,不同的劳动政治类型能够规制技能生产的路径走向,进而影响物化技术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与此相关的技术形成政治经济学是解释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股份合作制企业产权制度表现为资金联合与劳动联合的有机统一。其资金联合,是劳动者的资金联合;劳动联合,是带资入股的劳动者联合。其决策机制,既要保证职工民主决策的权力,又要保证股份收益权,努力把劳动民主与股份民主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并存,则是这种产权制度的必然要求。针对这种产权制度目前存在的产权不能流动和规模较大的股份合作企业内的监督、激励问题,本文认为可建立职工资本帐户和适当增加经理人员持股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一)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和企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海企业新型的劳动关系已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主体开始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落实以及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有了用人和内部分配的自主权,同时,随着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逐步破除,劳动者择业自主权也得到了落实。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与过去国家的行政关系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随着劳动合同制的推行和《劳动法》的贯彻,…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基础的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是经济基础的一次深刻转型。在劳动交换关系上是从国家统制的半自然经济转向市场配置的现代商品经济,在劳动占有关系上是从单一的、国家垄断的公有制转向以分散、独立的公有制为主的多元占有制。经济基础的转型决定了我国的道德观念形态必须重建。作者指出,我国原有道德观念形态的核心实质上是国家统制观念,主要倾向是对个人自主性的排斥和对服从国家统制的强调。其所造成的负面后果是社会成员中出现的依附人格和双重人格。文章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群体、社会和国家等不同社会利益的高度整合和集体精神的基础是契约性机制,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对道德传统的继承和道德理想的坚持,都必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生活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张同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要搞劳动力市场,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领域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这一命题的提出,冲破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劳动体制改革的方向,符合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10.
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新  龙彦 《浙江学刊》2002,(4):211-216
本文从国家性质对于劳动性别分工的意义、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劳动分工的互动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性别分工变化的多种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国近20年来的妇女劳动或劳动性别分工研究进行了反思性的考察。在强调用劳动的性别分工代替原有的单纯对妇女劳动的研究,以及发展本土化的劳动性别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找出一种适合自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所有制类型的生产关系中,工人仍然同生产资料相脱离。国家企业与工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劳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劳动关系,国家通过国营企业管理生产、分配和社会再生产,确定劳动条件和工作报酬。而社会所有制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自由联合劳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保证劳动和劳动成果成为占有劳动产品和管理生产资料与收入的基础。社会所有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在这种关系制度中,使用生产资料的工人直接管理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并在自己劳动的基础上,参加分配。社会所有制是对任何一种把工人同生产资料割裂开来的所有制形式的否定。在南斯拉夫,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契约形式,它是实现国家消亡与国家职能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孙贺  贲放 《求是学刊》2023,(2):72-80
劳动关系是依靠相应的协调机制维系运转并保持稳定和有序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嬗变,呈现显著的逻辑张力:从动力构成上看,遵循着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与市场自发的诱致性变迁相统一的演进逻辑;从生发变量上看,贯穿了外生性嵌入与内生性进化相结合的演进逻辑;从结构形态上看,表现为构造性重塑与迭代性演进相得益彰的演进逻辑。这三个方面的演进逻辑,是理解新中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演进的坐标系,新时代改进、优化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既要观瞻历史中积淀的逻辑框架,又要以此为基准加以把握,不断推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散进行、局部见效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劳动管理体制已逐步从刻板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模式向变通的、分散放权的管理机制转化。这种转化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国家集中掌握的劳动工资人事权逐步变成企业独立自主权的一部分,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国家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权逐步转化为劳动者个人经济活动决策权——职业选择权、岗位调换权,劳动力开始冲破阻力自由流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统包的劳动就业制度已经由多种就业形式、多条就业渠道所取代。国营、集体和个体以及其他经济形式企业都可以不受国家计划限制招收工人。待业青年自寻就业门路,甚至通过各种形式自己解决就业;企业则通过劳动服务公司解决本企业冗员和职工子弟的就业。几年来就业制度的搞活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其成就是国际公认的。第二,固定用工制度已经被合同工制度所取代,企业与劳动者的结合不再是国家计划的硬性搭配,而是劳动者选择职业、企业选择劳动者的结果。劳动合同则是反映双方意愿的,共同遵守的责、权、利规定的协议。合同制工人比起固定工人来说,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更高的劳动热情和更大的灵活性,增强了生产中人的因素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问清泓 《创新》2009,3(1):35-37
《就业促进法》是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就业促进法》在法律责任的设置上有三点需要完善,对各级政府在就业促进中的法律责任设置太少;对就业歧视,仅有一条法律责任条款,使遭受歧视者无法真正获得有效救济;执法主体虽然将原《草案》中的三个执法主体统一成了“劳动行政部门”,但独立性很低,建议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以提高执法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5.
王纲 《社科纵横》2003,18(6):15-16
人类劳动不单纯是劳动者对于劳动对象的作用 ,同时也是劳动对象对于劳动者的反作用 ,劳动是普遍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如果用“相互作用”的范畴来统一“劳动”与“自然力” ,统一解释人工生产过程和自然生产过程 ,就有可能实现价值理论的创新 ,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身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浪让员工穿上统一、整洁的工作服,理着统一的平头,干净利索,首先给客户一种信任感。然后他在公司里推行统一的标准化服务,让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客户都能享受到标准服务。在搬家行业推行标准服务,这是李浪在全国的首创。  相似文献   

17.
论作为行动规律的目的①王晓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应当且必须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乃是人的行动规律的本质内涵。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的核心环节就是行动的现实目的,“劳动过程结...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有了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的各部分就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劳动的联系方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就是劳动的联系方式不当造成的。深入研究劳动方式的形式、变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现实经济生活的影响,无疑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劳动的硬联系和软联系的涵义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劳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劳动的硬联系和劳动的软联系。 劳动的硬联系是指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其特点是,劳动者是以独立经营权和统一的收益分配联系起来。劳动者在劳动的硬联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崇高的境界,是忠诚于无产阶级政党、忠诚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忠诚于劳动群众利益、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四个忠诚”的高度统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厘清其内在理路与价值诉求,重视发挥其独特功能,在新世纪的新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劳动规定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成为自主联合劳动者.自主劳动关系表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特性,"社本"是生产资料价值(资金)的社会主义形式,它是自主劳动关系在物化劳动方面的表现.需要价值(即社会主义必要价值)是价值产品或新创价值的社会主义形式,它是自主劳动关系在活劳动方面的表现.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新创造价值的统一.公式W=c+n=c+n1+n2+n3则说明了自主劳动、社本和需要价值三个范畴的内在联系,表现了体现自主劳动关系的商品价值由社本和需要价值组成,因而这一公式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体系的总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