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今年4月中旬中美联合声明中,美国坚定地支持我国于1999年加入世贸组织(WTO)的态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得到了WTO主要缔约方的积极响应,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积极展开了与我国加入WTO的谈判,我国加入WTO再次掀起热潮,但为什么我国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至WTO的谈判能历经13年,其中的难点是什么呢?加入WTO对我国各行业有何影响呢?本文就此作一分析,以引起重视。一、我国加入WTO的难点《-)WTO主要缔约方的要价太高从1986年我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之际提出“复关”申请,到1995年初WTO成…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中国会计行业面临的考验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WTO)已经历了十几个年头,随着要求与我国进行双边贸易谈判的众多世贸组织成员国谈判的逐步结束,中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本文试就我国加入WTO对会计行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面对"入世"的挑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贾博东 《统计与决策》2005,(19):112-113
一、WTO的农业保护框架 加入WTO,我国农业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我国的农业生产政策及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都将受到WTO规则的约束.未来农业政策将置于WTO框架之下.WTO从整体强调自由贸易和取消贸易壁垒,但在一些具体问题还是有一些区别政策的,这也为我国在WTO框架下加强农业保护提供了空间.因此,我们应仔细研究WTO的农业协议有关条款,在WTO框架下制定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具体来讲WTO农业保护框架下的保护农业的政策空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业将是受到最大打击的部门之一.对此,笔者觉得不能笼统而论,而应该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季聪 《上海统计》2000,(3):9-10
WTO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机制.目前,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果顺利加入WTO,就我国银行业而言,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1.有利于改革开放,从而为国内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更好的大环境.加入WTO可以把我国经济真正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为改革开放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国际环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对中国统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近十五年艰苦卓绝的漫长谈判,终于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完成了中国加入WTO的所有谈判,并于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国。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经济更加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标志着中国统计事业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统计将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经…  相似文献   

7.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多哈宣言》,决定启动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农业方面的分歧,多哈回合被一再搁浅,各利益方成了相互权衡博弈的“囚徒”.在这个囚徒困境中,各方到底有什么样的利益瓜葛?本文将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琳 《统计与信息》2001,(1):22-25,15
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鸣响,我国迈入WTO的足音似乎清晰可辨,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是WTO谈判14年艰难经历的一个关键点,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入世后,我国在得到应有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开放金融市场的义务,如何适应加入WTO要求,即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又避免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是金融业开放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深入研究加入WTO后广西农业发展的形势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对于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是根本”的重要思想,加快广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标志着我国统计与世界统计接轨的时机已经到来。当前,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感觉到加入WTO是促进我国统计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就农业统计来说,对其影响之深刻、急需改革的新课题已经摆在我们统计工作者面前。本文就如下七个方面的变革谈些自已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业信息化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以陕西省为例,在调研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陕西实际,提出加快推进陕西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收入与金融财政支持的实证研究:陕西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焱 《统计教育》2010,(1):37-43
利用陕西省1978-2007年的时序数据,对农民收入与金融、财政支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农民增收与财政支农水平长期正向相关,并在未来对财政支农水平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二,金融支农水平在过去和未来对农民增收的促进影响均十分微弱;三,金融和财政支农均无法对农民收入的短期波动起到有效的调整作用,同时,二者支农效率较低,对农民增收难以产生直接的因果影响。在此基础上,就陕西省农民增收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丰水地区的典型代表省份江西的农业、工业及其他产业虚拟水消费量、贸易量的计算,得出了各产业间虚拟水净转移以及区域间虚拟水的输入输出量,建立产业间虚拟水转移矩阵,量化了产业间虚拟水的转移情况。结果认为,农业是虚拟水最大的净转移和输出部门,其所利用的水量实际上向制造业大量转移。该结论从投入产出分析视角为丰水地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间投入产出技术在碳足迹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RIO)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间碳足迹相互影响模型,以便分析最终消费碳足迹在哪里的问题。计算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不同省份的碳足迹及其特征,并以江苏省为例对MRIO在碳足迹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从最终消费视角看中国人均碳足迹(国内部分)并不高,但不同省份间存在很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具有较高的人均碳足迹。就江苏省来看,其39%的碳足迹发生在省外地区,以河北、内蒙古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的省区以及河南、山东等农业及食品业较发达的省份为主。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农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1987~2007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克强 《统计研究》2008,25(11):30-34
 尽管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仍有待揭示其症结以作为改进财政支农工作的切入点。本文依据1987~2007年统计数据,着眼于财政支农杠杆效应视角,对中国财政支农的效率状况展开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由于财政与金融彼此割裂式单干支农格局致使财政支农杠杆效应未能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效率十分低下,建议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以实现在提升财政支农杠杆效应基础上放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资金支农整体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已刻不容缓。基于安徽省4县12个乡镇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Hedonic的多元Logistic模型,对于新农保试点过程中的农民参保标准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参保标准选择受到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认知状况与信息获取渠道及顾虑因素影响。因此应重点关注45~59岁年龄组农民的养老需求,高度关注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的农民养老需求,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制度,消除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忧虑。  相似文献   

17.
何树全 《统计研究》2012,29(1):43-48
中国农业政策从对农业征税转向支持农业,主要包括直接补贴政策、生产投入补贴政策和取消农业税。根据中国实际简化的OECD政策评估模型分模拟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投入补贴政策的效应大于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大投入补贴力度、适当增加直接补贴力度对增加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模型,使用省际面板数据方法,对影响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技术和制度是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技术、制度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琳 《统计研究》2008,25(1):76-81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一系列相关指标,对江西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基本判断,分析论证了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强省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变农业大省为新型工业强省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利用历史统计数据,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模式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