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理学家在文道观上继承了北宋理学家道本文末的理念,但与绝大多数北宋理学家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排斥文的存在不同,南宋理学家又主张文道一体、文以讲道。而且,南宋理学家在文道观的理论层面与文学活动的实践层面上存在着复杂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吻合,也有背离甚至是分离。南宋理学家的文学活动往往能够冲破文道观的束缚,显示出文学家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正> “以理杀人”是戴震对程、朱等理学家“人道”的批判,也是对于“天道”的批判。戴震不同意宋儒所说的“得于天而具于心”的理的先天性,认为天为自然,道理、理念、原理来自自然,而为人心所具有。然而如何穷理?理学家提出各种各样的主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7,(5)
韩愈是秦汉以后儒家思想哲理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韩愈的道统学说与两宋理学家的政治哲学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关系,之于"道"的理解及其"性三品"说,对宋代理学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由于形上素养的不足,韩愈的道统学说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局限,宋代理学家对韩愈的道统学说虽然多所称道,但也作出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修正。这是宋代理学家不肯承认韩愈的道统学说是道学的源头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孔孟与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利 《文史哲》2003,(2):38-41
孔孟追求君子人格理想。宋代理学家多体现出追求成圣的人格理想。从君子到圣人 ,既体现了宋代理学家对于孔孟人格理想的继承与发展 ,又体现了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的时代烙印。孔孟与宋代理学家实现人格理想的途径有外王与内圣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5.
查洪德 《晋阳学刊》2007,(1):101-107
在元代,理学全面影响诗文,形成了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一代文风,这也是元代有别于其他时代的文风。不管我们如何评价这种文风,都应该首先认识它。元代这种代表性的文风,与理学精神的内部关联在于:诗文之“平易正大”,是理学家追求的“圣贤气象”人格精神的体现;诗文之“自得之趣”,是理学家学问与道德修养中追求“深造自得”的表现;诗文之“气和声和”,是理学家要求“志以御气”的结果。总之,元代诗文追求的雍容平易、萧散高致、淡雅光洁,是理学家外圆内方人格追求的体现:在儒雅闲静的背后,深藏着孤介不倚、凛然难犯的君子之性。黄溍比之为:“精切整暇,如清江漫流,一碧千里,而鱼龙光怪,隐见不常,莫可得而测也。”我们概括为外儒雅而内奇崛。  相似文献   

6.
在朱熹的散文中 ,比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有三类 :一以写景为主 ,包括游记、亭台记等 ;二以记人为主 ,包括墓志、行状中的片断及记人物言行的短文等 ;三以抒情为主 ,包括序跋、书札等。他的散文写得既平正周详又简练明快 ,是宋代理学家中成就最高的。他的创作实践 ,为我们理解理学家文学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理学是经由隋唐的王通、柳宗元、韩愈、李翱和“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等先驱者的不断倡导,而由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开其端绪,逐渐形成的一股声势浩大的批判宗教(佛道)蒙昧主义,复兴先秦儒家传统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于这一思潮的特性,人们可以作出许多种不同的概括。但本文认为,理学思潮至少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这两个最基本的特性,过去不是被人们所忽略,就是被人们所误解。一理学思潮的第一个基本特性,是理学家都主张要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强调正心诚意修身的同时,也不忽视治国平天下和事功的重要,认为二者应该结合、统一起来。在理学家们看来,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主体的道德修养,不应只局限于主体自身内省修养的狭窄范围,还应联系社会,囊括有人伦日用、治国淑世的事功方面。但这二者之中,理学家最重前者,认为正心诚意修身是体,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用。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连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都搞不好,又那里去谈得上建树利国利民的社会事功呢?理学家们都十分强调体用二者的统一,认为一个人只讲主体的修养,而脱离社会,那只能是“有体无用”的  相似文献   

8.
提到理学家的著作,人们往往想到“语录”二字,语录体俨然成为理学家的标识性文体.印刷业的发达为语录体流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这是促成理学语录流行的外在机缘,理学家对待口传与书写的态度、理学家的以道统自任的传道使命感、迫切感以及语录体文体自身的自由性、切己性则是语录体流行的内在原因.但语录著述因其口语、口传性质而存在可理解问题、可信性问题,以及与传统的经典著作之关系问题.因语录而废经典、废文章现象,则为汉学批评宋学语录体流行之两大弊端.  相似文献   

9.
何晓涛 《中州学刊》2004,(2):99-102
从叶适的唐史论断可以看出,叶适的史评既不同于正统的理学家,与一般的事功学者也存在着差异.他论兴亡,"智""勇""气"等个人因素与制度性因素并重;评历史,德行与事功两个标准并举;在史评方法上,纵通与横通相结合.这些特点表明叶适既不同于正统的理学家,也有异于其他的事功学者.  相似文献   

10.
佛学与儒学的关系复杂而渊远,尤其在宋明时期,佛学与儒学达到空前的融合,以至于宋明理学家皆有出入佛老的经历,理学家的思想几乎都渗透着佛学的影响。本文站在理学的视域与角度,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两方面,探讨和追寻佛学在其中的作用与地位,以期从另一侧面揭示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文章认为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形成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助缘的作用;宋明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本体意义的范畴以及性善的遍在性思想,并对人性恶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理学家提出性的超越性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和消化了佛学的一些资粮。  相似文献   

11.
杨再喜 《兰州学刊》2012,(12):58-61,66
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观与其文学的传播经受紧密相连,这在北宋和南宋理学家的接受视野中尤为明显。在北宋,理学家们由于在文、道之关系认识上的偏颇和受"道统"观念的影响,大多对柳宗元持批判的态度,反对当时习以为俗的"韩柳并称"论。到南宋时,理学家们借古文来弘扬道义,文与道的关系进一步融合,柳宗元的文学地位随之提高,进入了与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并称的"文章四大家"之列,已具备了明代茅坤提出的"唐宋八大家"的雏形。柳宗元在两宋理学家接受视野中不同的境遇,说明了一个作家的文艺观是影响其文学传播接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不仅仅反映出他对诗歌艺术本身的见解,而且还表现出与宋代理学思想的趋同性。文章从黄庭坚养心寡过、注重根本的思想符合理学家所要求的仁人君子的标准;黄庭坚对诗歌抒情方式的要求与理学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思想一致这两个方面对黄庭坚诗学观中的理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是作为中国思想主体的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理学的理论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探寻儒家所主张的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的最后根源,从而证明它们的合理性、永恒性;一是探究践履和完成儒家所主张的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的方法或途径。用理学家的话来说,这两个方面可称为“本体”和“功夫”,故清代学者耿介编《理学要旨》即认为:“本体理也,功夫学也,凡皆其要也。”  相似文献   

14.
陈白沙是明代最具诗名的理学家,虽颇为文学史冷遇,但有着不容忽视的诗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学宗自然,要归于自得的陈白沙的道学思想与诗歌实践相融为一,借诗明道。自然率意、主张性情的诗歌追求之下始终有着深沉的儒者关怀与难以割舍的风雅情结。  相似文献   

15.
评新儒学派“文以载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理学是新的儒家学派。理学家重建了儒学道统,并为了儒学的醇正而对唐宋古文运动提倡的“文以贯道”进行批判,表述了“文以载道”的观念。理学家认为文仅是载体,若失去主体,或主体不用它,它则是无用的虚饰;因而要求文学成为政治道德教化的工具,服从统治阶级狭隘的功利要求。由于理学家近似宗教的狂热与固执,遂陷入了哲学与文学的迷误。中国正统文学却从此屈服于外在的规律而走上异化的道路。中国文学思想易于接受“文以载道”的观念,然而结出的往往是精神的苦果。  相似文献   

16.
对于知行关系,宋明理学家都突出知的主导地位,强调以知为先、以知为本。由于侧重知、行以及知行关系的道德内涵,理学家由知行讲到格物、致知,并在对知的侧重中将格物、致知都归于知。理学的知行观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工夫,以超凡入圣为目标。这些迎合了宋明时期加强道德教化的需要,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上下、尊卑秩序进行辩护。理学家对知、行道德内涵的挖掘具有积极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品位和精神追求;但在对知行伦理维度的凸显中忽视了知、行的其他维度,导致了对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需要的漠视。  相似文献   

17.
元代前期的新安理学家们以"唯朱是宗"为治学宗旨,在经学研究上,他们以"羽翼朱子"为指向,普遍采取了"附录纂疏"式的解经方法。到了元代中后期,新一代的新安理学家成长起来,他们都已经不再虔诚或盲目地唯朱熹之注是从了。郑玉以"阕疑"为治经原则;朱升则以"旁注""求真是之归";赵汸综合考据向上推校而"一切以实理求之"。在这些治经方法中,展现出一种追求"真是"的新倾向。  相似文献   

18.
明初理学家薛瑄思想最有新意的部分是论证“一个性字”。他认为“性”是万物的本源,万善的来源,因此,为学最要紧的就是明白这个“性”字,道德修养的功夫就在于“复性”,因此,明清时代的学者,多称他的理学是“以性为宗”,“复性为要”。  相似文献   

19.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有<论语>之"忠恕",有<中庸>之"忠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大大发展了"忠恕"学说."忠恕"之道有丰富的古代实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它的重要功能是发挥社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宋代的贞淫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理学家们的贞淫观严格、保守,在中国历史上负有盛名,影响深远。由此,人们把宋代的贞淫观视为保守,认为从宋代开始,中国封建主义的贞淫观急剧发展、强化起来。笔者认为,宋代理学家的观点在当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正是因为宋代人们的贞淫观较宽泛,才引起理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总之,宋代的贞淫观是封建社会贞淫观从宽泛开始向严格发展的过渡时期。到明清时期,封建主义的贞淫观才得到真正彻底的强化,成为套上妇女头上的一道沉重的枷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