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神是古代两河流域自然神灵中的重要成员,月神崇拜是古代两河流域宗教历史中持久显著的文化现象;月神的神性、家谱、神庙、节日、祭礼、象征、神话和赞美诗等构成月神崇拜的完整系统,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古代自然崇拜发展充分和成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月神崇拜的历史考察对揭示人类早期宗教自然崇拜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鹏 《东方论坛》2008,(6):32-36
《希伯来圣经》是希伯来民族的文化经典,是犹太教的圣经,体现出了强烈的一神观思想。然而这种一神观念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后,在迦南当地宗教观念及埃及一神思想的影响下,出于民族凝聚和生存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性一神教。  相似文献   

3.
基于共时研究方法,从崇拜对象的角度,将树木崇拜分为3大类,即树神崇拜、林神崇拜与神树崇拜。在树神崇拜中,作为崇拜对象的树木被拟人化,树神是拥有灵魂的树木。在林神崇拜中,树木作为林神寄居的场所而存在,林神是树神的进一步抽象化。在神树崇拜中,树木作为神异或神圣的工具而存在。在倡导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今天,树木和森林既不应被视为人格性的神而加以崇拜,也不应被视为工具性的物而加以滥用,而应当被视为生态共同体中的生命存在而加以尊重。  相似文献   

4.
藏族、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藏族与纳西族关于人神分界宇宙观的比较入手,将“姜日木保”神山(文笔山)和玉龙神山信仰中的纳藏文化交融对藏族和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作为在族源、语系上有同源异流关系、在历史上有悠久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两个民族,藏族和纳西族的神山信仰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宇宙观、人神分界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因素。通过对两族神山信仰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两个民族早期很多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崇拜因素,可以看出两族后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西南的许多民族在宗教、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长期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因此,对相邻民族的同类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相似文献   

5.
远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对于远古神话的理解有利于探究民族文化间精神的渊源及发展轨迹;而对于当今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又有益于我们理解古代神话.古代希腊神话、希伯莱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与自然、神与人、神与神"的关系上既表现出神话的某些共有特性,又表现出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又孕育、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纳西族祭天民俗现象中发现祭祀神树具有特殊含义,依据宗教、民俗、口传文学、典籍的大量证据考释出神树分类具有二元三界的意义和受立体自然气候影响的意义;神树崇拜是植物崇拜的遗迹;神树的位置排列显示了以父权为背景,母权为核心的历史内涵;其中“万树之王”的出现显示了祖先崇拜向神灵崇拜过渡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苗族历史上是一个信鬼好巫的民族,其鬼神崇拜具有多魂说、神鬼不分、多神崇拜、崇奉始祖神蚩尤和图腾神盘瓠,凸显巫术色彩诸多特点.作为文化原型,鬼神崇拜的实质乃是苗族"精神的本原".我们要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之进行现代审视.  相似文献   

8.
本主神是白族民族信仰的偶像。在数以百计的本主神当中,有的是石头、树木、牛、马等纯自然形态的动植物;有的是洱海区域特有的地形地物,如苍山神、洱河(即洱海)神;有的是由自然神集合抽象出来的“龙”;有的是历史人物,如孟获、诸葛亮、细奴逻、阁逻凤、凤迦异、段宗膀、段思平、忽必烈、沭英、李定国等国君名,从三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有的是有名有姓的平民人物,如杨高珍,阿亮,伊阿盖、杨学俭、王皮匠等。概括起来看,本主神可分成自然神崇拜、龙神崇拜、人神偶像崇拜三种基本类型。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然崇拜是各民族在历史上普遍经历且延续时间最长的宗教形式之一.契丹现实社会中的等级现象,决定了契丹人观念中的自然诸神体系也有尊卑上下的等级之别.在契丹的自然神统中,以天地最为尊贵,祭祀天地的礼仪十分隆重,其基本场所是木叶山,契丹木叶山祭天,相当于中原帝王的郊天大礼.天地以外,较为重要的契丹自然神是日神、黑山之神、辽河神、风神、火神、猎神等.由于契丹故地西辽河流域是传统的中原农耕文明和后起的草原游牧文明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文化上的承继和横向上的传播,使得契丹自然崇拜礼俗往往与中原传统礼俗相合.  相似文献   

10.
直到本世纪中期,羌族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多神崇拜信仰。羌族的神灵崇拜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神包括天神、地神、火神、山神、树林神、牲畜神等,是羌人祭祀和崇拜的主要对象。天神阿爸木比塔是至高无上的,在他之下,有造天的神公木巴西,造地的神  相似文献   

11.
论云南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云南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曾经对自然生态保护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传统生产方式方面,佤、景颇、独龙、怒、基诺等民族为了克服落后生产方式造成的土地贫瘠的状况,曾采取轮耕和种水冬瓜树以恢复生态的方法;在禁忌方面,纳西、哈尼、拉祜、彝等民族中至今仍存在着神山、神林、神树的崇拜与禁忌,有效地保护了山林生态;在民族习惯法方面,基诺、白、彝、傣等民族中都存在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法。在当今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是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将鄂伦春人尊崇的山神建构为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山神树被砍伐这一影像意味着山神死了,这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像化结构.山神这一文化符号附在孟金福身上,使孟金福具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文化符号的人化重构--永恒性的神附着在一个67岁的老人身上,最终必然随着孟金福肉体的消亡而死去.因此,正是通过"山神"符号的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纪录片预言性地凸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被消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文化,是一种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民族文化形态或区域文化形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山地属性是土家族文化的自然基础和地理特征;刚柔相济是土家族文化的性格特征;泛神崇拜是土家族文化的宗教信仰特征;家族本位是土家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伦理特征;封闭保守是土家族文化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有益的原生态智慧。贵州的少数民族崇拜基本上是多神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尽管其生态直觉有相当大的朴素性、原始性和神秘性因素,但它是民族地区人民对自然、自我的把握和理解,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伦理视角,有利于人们在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建设生态文明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代柳文学的民俗文化内蕴及佛经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的人格化,起初是与文人的理想企盼联系起来.筑堤防汛的实践体验深化了民间对柳的植物神崇拜,甚或出现了柳神(植物神)与水神(动物神)斗以护民的传说.植柳,不只是为美化环境,亦有实用目的.柳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柳文化中的神秘崇拜部分,为柳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佛教文化的传入为柳崇拜的中国化,起到了难得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崇拜自然神和崇拜女始祖神的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作为民间艺术活化石的剪纸艺术客观真实的反映出这一主要内容。本文正以此为主要阐述对象,分析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然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的信仰形式之一,太阳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族语言是研究民族文化特别是原始社会时期信仰文化的活化石。从满语词语语义分析入手,可以发掘其所蕴含的满族太阳崇拜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哈尼族神话的整理出版,无疑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件大事。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神话(以下简称哈尼族神话),产生在他们祖先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它不仅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而且也不同于红河两岸的哈尼族神话。 丰富的哈尼神话主要是通过“雅悉”(歌手)在火塘边、林荫下不断地讲述与传播,使之流传至今。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主要包括开天辟地、葫芦传人、兄妹成婚、洪水灾难、射日英雄和神树崇拜等神话故事。它们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反映古老祖先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以人类以自然的起源为题材。表现的主题是期待不断征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自然力的愿望。通过研究,可以构拟出古代哈尼人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文化的源头,揭示出古代哈尼人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透过壮族服饰,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宗教信仰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20.
自然崇拜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宗教习俗,但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宗教情绪比较平淡,自然神的人格化进程相当缓慢,春秋以前各种自然力基本上处于有"神"而无"话"状态,自然神话大多形成于战国以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自然神话是很不发达的,这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主流文化精神决定的.受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指导断言中国古代有丰富发达神话的假设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