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伯龙的无神论思想主要来源于王充。他虽然自幼不信鬼神,但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从儒家经典《中庸》、《易》、《尚书》中不但没有得到无神论的启示,反而使自己“疑而不决”。他说:“尝作《适逢说》言古今天下之事皆适逢耳。又尝作《鬼辨》,言人死之后如未生之前;作《神论》,言山神之形宜似山,水神之形宜似水。是时尚未读《论衡》也。后越数年,京师购得《论衡》读之,喜曰:‘予言有徵矣’。”他读了《论衡》之后,“废《适逢》、《鬼辨》诸篇,取《论衡》之辟虚妄者选为  相似文献   

2.
王符评传序     
《后汉书》以王充、王符、仲长统同传,三人都是特立独行之士,都是具有远见深识的进步思想家。王充著《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批判了当时关于天人感应的种种迷信;仲长传著《昌言》,深研“理乱”之故;王符著《谮夫论》,畅论当时的风政得失。王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明锐的观察,进行了深切的揭示。如论当时(后汉  相似文献   

3.
王充是东汉时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他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颗明珠,他的《论衡》是汉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从事我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科技史、天文学史、逻辑史、心理学史、教育学史、伦理学史、美学史和文学评论史的研究工作者都可以从《论衡》一书中采集到可贵的资料,丰富各科发展史的研究。王充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但是,至于他的生平,却不甚清楚,还有加以考辨的必要。王充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范晔《后汉书》本传和《论衡·自纪篇》。《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关于王充,只有二百多字的简略记载。《自纪篇》主要篇幅用于解答别人对《论衡》一书的责难,叙述自己生平的内容也很少,而且主要是少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4.
宋人杨文昌为王充《论衡》作序,赞其文“天人之际,悉所会通,性命之理,靡不穷尽”,元人韩性的《论衡》序中亦有类似的话。所谓“性命之理”,相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学思想。一部《论衡》,其心理学思想不仅异常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如“气论”、“物论”、“性论”、“情论”,“才论”,“知论”等等。作为一位文论家,王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明显的过渡作用,亦即扮演了从广义的“文学”(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在内的有文字记载的学问)过渡到狭义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在内的文章之学)的“桥梁角色”。正是在这种“过渡”之中,王充的文学理论显示出鲜明的心理学特征;换言之,当王充站在哲学的角度论述文学理论问题时,他无意中创建了自己的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王充在《论衡》中经常讲到“气”。“气”是王充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因此,我们要探讨王充的哲学,就必须全面系统地研究一下王充气论思想。一、气在宇宙间的地位从战国到两汉,很多哲学家使用过“气”这个概念,但他们所赋予它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管子·内业篇》讲的“精气”和《荀子·王制篇》讲的“水火之气”是物质性的,而《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浩然之气”则属精神性的。在王充的思想中,“气”究竟是什么呢?它在宇宙间处于什么地位?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王充经常把“气”和有形体的物相对为言,例如他说: “非物则气”(《纪妖》); “不为物,则为气矣”(《论死》);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思考和论述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在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天人感应论。王充是反对天人感应论的。在《论衡》中,他以天道自然论为武器,对天人感应论以及这一理论下滋生的种种迷信大加批判,斥之为虚妄不实。王充的批判对于天人感应论的没落和富于批判精神的魏晋玄学的兴起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是王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评改,在古代也有不少吉光片羽。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艺增》等篇都具有文章评改的意义。如《问孔》篇有:“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孔子的话见《论语·里仁》,王充提出了文字修改的意见。他说:“贫贱何故当言得之?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  相似文献   

8.
<正>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青年时期曾到京师洛阳的太学读书,师事当时的儒家大师班彪。求学时“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于众流百家无所不通。学成回家后,主要从事于教学和著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神灭论和神不灭论,曾经进行了长期的论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为了驳斥荒诞的有神论,曾提出一个强有力的论据,使得他的论敌哑口无言。王充这一论据的机智、有力和唯物精神,至今对某些愚昧的鬼神论者都是致命的打击。王充在他的巨著《论衡·论死篇》中说:  相似文献   

10.
一王充是东汉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论衡》这部著作不仅体现了他哲学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而且也闪耀着进步的文学思想的光辉。他关于文学批评的见解系统而深刻,虽然一般多夹杂于《论衡》的一些哲理、政论、史论、书论等篇章之中,而很少专门论述,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对王充文学思想的研究。而这种情况正反映了汉代文、史、哲分野尚不十分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充的《论衡》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结构体系中的一环,深入探讨王充的美学思想,看他从前人那里拿来了什么,给后人又留下了什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从先秦到魏晋美学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王充,其在美学上的发现得力于何处,何处局限了他的发现,弄清这些问题,对我们今天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可能还有其特殊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1962,(2)
山东大学历史系中文系在第七次科学讨论会上共提出了47篇论文,其中重点论文16篇,现先选择三篇重点论文的内容摘要如下: 卢振华副教授的《孔子教育思想的阶级性和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一文,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作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反映了新“士”阶层的利益。这样的士在春秋时代为数甚多,或隐身于各行“異业”之中,或厕身于农耕之列,与庶人崛起的士合流。孔子不满当时政治现状,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他的仁和礼学说也无不从反映新“士”阶层利益出发的。他的教育思想最突  相似文献   

13.
东汉前期谶纬神学最为盛行,反谶纬的思想也潜滋暗长,人文主义传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论衡》将这一思潮推向高峰,王充文学思想的异端色彩也表现出全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孔子删诗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孔子删诗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司马迁的这段话叙述孔子对于《诗经》的整理,只说到“去其重”,并未明确提出删诗说。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伏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篡书删诗,缀礼正乐。”与他同时的王充也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论衡·正说篇》)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删诗说。到了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现实主义文章理论家王充(生于东汉光武建武三年,卒于和帝刘肇永元间。即公元二十七年到一○四年?)在今天尚存的名著《论衡》中,曾对“夸饰”(即王充所称的“增”)和“想象”(即王充所谓“准况”)提出来讨论过,并且作了现实主义的解释,这是当时科学较高水平而产生的、战斗哲学思想所派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所导致的现实主义文章理论的观点;在我国文章学发展史上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论衡》看汉代孟学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从祥 《阴山学刊》2009,22(5):18-21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将《刺孟》置于《问孔》、《非韩》之后,这表明此时孟子已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论衡》一书多处盛赞孟子,在继承扬雄学说的基础上,王充将孟子提升至更高的地位。基于孔、孟的相似性,《论衡》多次将孔孟并提,这无疑提高了孟子的地位,促进了孔孟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王充的学说,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著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论衡”一书,乃是祖国极可宝贵的哲学遣产。苏联已故汉学家A.A.彼得洛夫在“王充”一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了王充的哲学学说。正如杨与顾在该书的序文中所指出的,“这一著作,以一切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表明了王充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中国哲学史上所起的杰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充的文论     
王充(27——101?)是东汉初期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論衡》是一部极富于战斗精神的哲学著作。但其中也有些部分是属于討論文章著作原則和評論作家作品的,这些言論主要見于《自紀篇》、《对作篇》、《佚文篇》、《超奇篇》、《艺增篇》、《須頌篇》、《定賢篇》、《書解篇》、《案書篇》。王充这些思想比較进步見解相当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在因时而变的认识基础上反对复古,从承认美的多样性出发,进而反对模拟,切中了文学创作中由复古所致的模拟之弊。扬雄的反复古思想从复古思想的内部蜕变,他的信古而求真的主张,具有反复古的逻辑可能。桓谭将这种逻辑可能发展为明确的反复古思想。王充以历史进化论颠覆了复古思想的认识基础,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反对复古模拟,将求真思想发展为真美观,整合和发展了一代反复古思想,建构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从《淮南子》到《论衡》,汉代反复古文学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系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自黄侃、范文澜始,今之论者多以《文心雕龙》之“道”为“自然之道”,恐怕有误。刘勰不见得有什么“自然之道”的观念,但他强调“自然”的文学观,这是汉代儒者扬雄王充思想的继承,与老庄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