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9,30(4):20-21
笔者这里讲的传统学术,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学术。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的异同.是个很大的题目,我在此用描述性的语言谈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2009年5月23日,本刊主办的“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合肥、岳阳等地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本期“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特为以主要篇幅,刊登开幕式录音剪辑,同时选登论坛发言稿。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其一,《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玮在闭幕式上作了学术总结;其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虽因事未能与会,但当天晚上21点多后还专程赶来清华看望与会朋友。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3.
李剑鸣 《云梦学刊》2009,30(4):10-10
今天会议的主题很有意思,参加这样的会感到很有兴趣。我们讨论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实际上是要从当代学术的角度来审视传统学术,从传统学术的角度来思考当代学术。如果要更透彻地理解我们当前的关切点。似乎还应增加一个维度,就是国际学术。只有在当代学术、传统学术和国际学术的三维空间中,我们的思路才会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4.
5.
钱念孙 《云梦学刊》2011,32(4):9-10
"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这个论题很好,可说抓住了何为学术大师及学术大师作用的一个关键之点。在我看来,堪称学术大师者,其成果应能推动当代学术发展;也就是说,是否参与乃至引领当代学术建构,是衡量学术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粗略分之,学者、专家、名家、大师,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一直以来是张隆溪教授最为深切的关怀和愿望之一,他认为自己在海外求学、研究的个人经历就充分说明,在英语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学术话语的前提下,中国的人文学者同样也有可能进入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并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与西方学者的沟通和对话。张教授进而指出这种对话对于中西方学术界双方而言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因此,国内学者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并投入到学术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张教授最后还对国内外语学院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善意批评。  相似文献   

7.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09,30(4):11-13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当代学术史?这当然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因为今天的中国当代学术史,在一百年之后也许会变成中国近代学术史或中国古代学术史。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更重大的意义是通过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术发展的历程,通过总体的和个案的研究,纵向的和横向的研究.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探索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规律,为现在的以及今后的学人提供借鉴.促使中国今后的学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时下,学术评价的非学术因素太多了。比如不成文的人缘标准,就是人事因素,包括知名度、门派和评选操作上的大而化之,这特别表现在评奖方面。本人曾担任湖北省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评委,被分在哲学社会学一组。因为是第一次评省级最高奖,申报的成果很多,哲学社会学组有著作好几十本,论文更多,记得有二三百篇,时间就三天,还有开幕式,学习评奖标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  相似文献   

9.
王国良 《云梦学刊》2011,32(4):21-22
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来说,古来从事各门学问研究之学者,如要能获得学术大师的称誉,本人自应有较大的学术成就与贡献。除此之外,学术大师还应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与标准。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里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  相似文献   

10.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0,31(4):11-12
综观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现当代(特别是当代)与古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整个社会的学术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等学府、特别是知名学府的推动作用。知名学府对当代学术发展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今天大会讨论的背景是,当代学术评价出现了信任危机,学术评价的不当较严重地妨碍了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对当代学术评价的问题不仅来自社会群体,许多学术生产者也越来越不信任当前的学术评价。这样一种学术生态,正在直接影响我们的学术信任与学术尊严。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了对学术尊严的信仰与对学术价值的坚守,很难想象,  相似文献   

12.
鲁涛  钟兴永 《云梦学刊》2009,30(4):I0001-I0001,F0002,I0002
2009年5月23日,由《云梦学刊》主办的“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社科规划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术界肩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21世纪“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基于一个“反思的问题学”视域:要准确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出场、何以发展的现实根基和出场语境,用时代精神、时代内容、时代风格、时代形态、时代话语与时俱进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刻解答21世纪的系列时代问题。一是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之成为能够引领从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奔向新科技革命的强大潮流的思想旗帜;二是要深度展开全球资本新变化原因和本质的哲学—经济学批判,深刻把握全球大变局的走向,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三是要把握从“观”到“体系”建构的思维转换,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是要以“反思的问题学”实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推进研究范式创新与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当代陶艺,通过对中国当代陶艺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当代陶艺无论从创作还是研究都停留在西方陶艺的阴影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本文旨在提供符号学研究方法,寻求陶艺研究学术创新,以期使中国当代陶艺在赶超美、欧、日等国陶艺的同时,传承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取得中国陶艺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2011,(6)
2011年6月4日,由《云梦学刊》和《学术界》联合主办的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复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论坛》、《江淮论坛》、《安徽大学学报》、《学术界》、《云梦学刊》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学术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袁玉立主持开幕式,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和《复旦学报》主  相似文献   

16.
张国春 《云梦学刊》2005,26(4):15-16
开展当代中国的学术史研究,总结学术发展的经验教训,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学术史研究,固然需要从学科、学人、学案做起,这也应是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主体,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学术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从某种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学术政策对学术事、IP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建国初期的学术政策对当代中国学术事业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09,30(4):24-26
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初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精彩画卷,通过回顾“章太炎在‘求是与致用’之间的抉择.胡适之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徘徊”,揭示了那个时代学者们的人生焦虑状态。在陈平原看来“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路或学术宗旨,此种不同的学术追求及其对这不同学术追求的辨析,迄自先秦,“但真正标榜并实践儒家经世之学的,当推明清之际诸大儒;而把求是之学推到极致的,则是随之而来的乾嘉学派。清代学者谈求是与致用。态度都较决绝;到了晚清,求是与致用之争更演变成了既含学派又含政术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对整个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至今未消除。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是非之争,更多的是体现适应传统变革要求以及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冲击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这是一个寻求政学分途而又需要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认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之当代建构的核心之点在于:当今的学术话语如何能够深入于我们的历史性实践所开启的特定内容之中,从而使这样的内容能够被真正的思想所把捉,并能够以学术的方式被课题化。  相似文献   

19.
姜佑福 《社会科学》2013,(9):118-125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所谓研究方法问题,决不仅仅意味着某种工具性的研究手段,而是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方法的差别意味着视野的转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开启出不同的学术研究主题和领域、观点和流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关方法的重要理论论争主要包括:马克思经典文本在解释学上的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争。依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进路呈现出来的、初具规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流派主要包括:文本学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值得大学欢呼?不管怎样从学术上界定"当代",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处在"当代"之中。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从后思索",也就是说,当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还没有完结的时候,是不可能对它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