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马仁祥 《学术交流》2006,(10):117-119
集权统管的林业经济体制,曾在林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管理体制现在已经严重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进程。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森林生态功能明显减弱;二是森林培育能力逐年降低;三是林政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林区职工生活十分困难。日前,伊春林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国有林区唯一的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这一改革直击集权统管体制,是林业真正意义上的转制放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突破权力禁区、实施林权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彻底打破国有国营一统天下的封闭体制,实现林木、林地经营的产权多元化,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落实林权改革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权利归属;第二,严格权者责任;第三,允许产权流转;第四,归避权益风险。  相似文献   

2.
国有林区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国有林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阻碍了国有林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生态安全以及木材安全和粮食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转变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是当前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宏观政策、社会对生态环境基本需求等构成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3.
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实施有效监督,是保证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和手段.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要实现有效运营,需要有一个完善、健全的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作保障.当前,在我国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尚没有完全理顺的条件下,构建包括确认监督主体、界定监督客体、完善监督措施、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等在内的监督体系,十分必要.根据目前我国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的特点和缺陷,应建立一个设计科学、运转有效的森林资源监督体系.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新框架包括: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森林资源监督组织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由生产型监督向生态型监督的转变;加强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突出加强森林资源监督执行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及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绝不亚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改革。从长远来看,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有利于大大提高农民作为乡镇企业所有者的主体意识,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新农村的决心;有利于大大提高农民文化技术与管理水平,使农村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利于推动乡镇基层政权机构的改革,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合作制”本身具有的优点和不足决定了它仅适宜于作为小型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大中型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则应以股份制作为目标模式为宜。文章最后指出,“股份合作制”这个名称并不科学,但在产权改革中也不必在名称上争论不休,关键在于是否循着产权改革的道路往前走。“一步到位”是做不到的,“分步到位”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景伟 《学术交流》2008,(1):171-175
生态文化是伴随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它既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一面旗帜,又是凝聚林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力量的源泉.2007年初,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正式宣布:我国首次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推进现代林业体系建设.近年来,伊春林区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抓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抓引导重点,大力弘扬林区建设的主旋律;抓精品创作,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抓平台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抓资金投入,相继建成一批标志性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实践证明,生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文化条件,为政治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为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生态文化建设是"森林之魂".  相似文献   

6.
1 林业“两危”的新形势为林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加强和改造林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教育、引导林区职工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一种崭新的创业意识就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林区思想政治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林业“两危”不仅使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而且使林区职工群众的思想意识、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发生了剧烈的震荡。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深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化,职工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一系列根本利益的变化和林区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使林区职工群众对林业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在这种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林区思想政治工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治危兴林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林区社会的方方面面,它的成功与否,直接涉及到林区社会  相似文献   

7.
林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实现林业发展战略,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大对策。一、国有林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充分发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必须在回顾总结林业经济管理体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林业经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李明娟  李炜 《学术交流》2012,(8):113-115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兴安岭地区定位为生态功能区,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在资源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深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以建设生态功能区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在需求、产业、要素、企业几方面进行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从扩大消费需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创新保障体系、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几方面提出促进其经济转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集体林权改革不断深化,在林区构建完善有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服务体系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保障林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我国林区就业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林区市场型就业服务体系:明确林区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意识的定位;明晰就业服务责任;完善林区劳动力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组织;搭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全林区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社会劳动失业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全面禁伐后东北国有林区职工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国有林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是重要的资源宝库和生态屏障。东北国有林区长期承担着国家木材生产的任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可采森林资源越来越少,直至全面禁伐后,林区职工收入增长缓慢、收入结构相对单一、生活相对贫困。东北国有林区沿袭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使林区职工一直以来全方位地依附于森工企业,其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而且林区职工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对林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森工企业方面,调整和优化林区的产业结构,构建林区职工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对林区职工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林区职工也应该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地参加森工企业组织的培训项目,充分利用所学森林培育方法和多种经营方式增加收入,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林业在人类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功能与作为,其他任何行业无与伦比。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其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目前仍没有得到彻底缓解。鉴于此,森工林区构建和谐社会,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开拓后续产业新领域,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落实“两个务必”思想的自觉性;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切实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小康型生态园林化林场、文明小区和群众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国内外大量经验和文献为依据,深刻地阐明了国有控股公司将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者首先界定国有控股公司的定义和类型;接着从规模经济和多角化经营、公司制度进化、国际竞争和跨国经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层面,阐述其发展动因;然后分析国有控股公司外部与作为出资人的国家的产权关系;再分析其内部产权关系──垂直型和相互持股型的产权关联模式;并探讨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法人治理方式、结构与关节点;最后提出当前发展国有控股公司亟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所有制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广义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产权制度是各经济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设定及其处理规则的制度安排.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内涵不同;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变化的结果不同.联系在于: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现实的所有制关系和经济成分需要产权制度来规范和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所有制理论中不能没有产权理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必须由富含产权理论的所有制理论作指导,但传统所有制理论中产权理论不足.我们必须在充分挖掘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丰富、创新传统所有制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林业企业是多门经营、内容浩繁的综合性企业,因此存在着产业结构的问题。目前,对三个产业划分的观点还不统一,结合林业自身特点及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笔者认为: 第一产业。其经营对象是直接利用林区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活动的部门。它既包括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也包括无生命的矿产资源为主体的非生态系统。主要有林区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采伐和采掘业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发展缓慢,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生态主体存在产权不清和组织结构、员工素质欠缺的问题;又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融资市场、监管模式和法律保障的约束;金融生态调节不力。为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应该放松行业准入,加速银行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配套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产权改革到法人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雪明  朱慧 《探求》2001,(1):52-54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我国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进程中最核心的一环.国有大中型企业绩效不佳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是产权问题还是治理结构问题?本文认为从理论研究和现实框架来看,相对于产权而言,治理结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黑龙江森工所辖各林业企业与地方市县之间合作共建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前不久,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在五常市、山河屯林区等地进行调研时指出:“地方和林业部门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要统筹考虑,协调发展,一体发  相似文献   

18.
尹焕三 《探求》2000,(1):8-10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目的是从产权变革的高度,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分解,实现产权的明晰化和效率化。从改革的现实看,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虽然实现I政企分开,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股权模糊的问题,从而淡化了股东对公司的关切度,这是股份制利益机制失灵的根源所在。笔者认为,国有股权模糊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如何实现国有股权的人格化以达到明晰化,本文对此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  相似文献   

19.
林业产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波涛 《学术交流》2007,(5):131-134
“十一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针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经营问题,构建赋有林业特色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所在。利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及手段,是林业产业经营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循环经济“3R”原则确定林业社会的经济、林业经营、社会、生态的指标体系。对于重新规范林业经济的内涵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从全方位角度来思考指标体系的设定,用专家打分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双重计算方法,根据体系的动态程度计算其权值,是保证规范林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方法。指标体系设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超出了原有林业经济的范畴,为当前林业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指标评估和表现体系。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思考郭莲花近几年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明显落后于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仍在试点阶段。“抓大放小”原则促使地方小国有企业采取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明确了产权责任,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