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848年2月,巴黎爆发了劳动人民起义,迅速推翻了路易腓力普王朝,恢复了共和政体。可是革命的果实很快被大资产阶级所窃取,并且反转过来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在这种情况下,巴黎的工人们又重新在6月里发动了更大的起义。鲍狄埃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场斗争。他一面拿起笔杆对敌人口诛笔伐,一面又拿起枪杆和工人们一起参加街垒战。 1852年12月2日,小拿破仑发动了政变后,鲍狄埃把他领导的五百多名印染厂职工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工会。后来这个组织还参加了第一国际。这一事实鲜明地标志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它的主题 恩格斯1884年在《致玛·哈克莱斯》的信中,提到巴尔扎克(1799——1850)在他的庞大的有系统的杰作《人间喜剧》时说:“他……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到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巴黎公社问题时,总是比较重视政治方面的问题,而忽视经济、教育,尤其是文艺方面的问题。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巴黎公社除了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公社原则、民主选举和工资制度等方面为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而其他方面则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和创新。一些历史著作(包括专门写巴黎公社历史的)对公社时期的文学艺术情况、革命措施,方针政策,不是只字不提,就是简单几笔带过。就是专讲外国文学史的,虽然把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的开始,但往往只重点讲一首《国际歌》及其作者鲍狄埃,只讲反映巴黎公社英勇战斗的诗歌、小说、戏剧,而对于公社存在期间的革命文艺,特别是无产阶级的文艺政策,则缺乏郑重的论述。本文试图就巴黎公社的文艺活动及其政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鲍狄埃:“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黄永恒今年11月6日是鲍狄埃逝世一百零八周年。鲍狄埃是法国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著名的公社活动家和无产阶级的伟大诗人。鲍狄埃的革命活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结束于19世纪80年代末期。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道路如何坎坷,他总...  相似文献   

5.
自从一八八八年六月法国里尔首次演唱《国际歌》以来,整整九十个年头过去了。 自从一九二0年《国际歌》首次译成中文在我国传唱以来,也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形势,中国形势,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呀!列宁在为《国际歌》的歌词作者鲍狄埃写的纪念文章里,曾满怀革命激情地说过:当鲍狄埃“创作他的第一首歌的时候,工人中社会主义者的人数最多不过是以十来计算的。而现在知道欧仁·鲍狄埃这首具有历史意义的歌的,却是千百万无产者……”(《欧仁·鲍狄埃》)。今天,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苏美两霸斗争的胜…  相似文献   

6.
现行《国际歌》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这颗璀灿的艺术明珠是诗人鲍狄埃和作曲家狄盖特奇妙合作的结果。鲍狄埃作诗时并没有想到《国际歌》会漂洋过海、不朽于世,只是沿着他的思想轨迹,自然地流露出来;狄盖特眼光独到,根据作者的思路和无产者战歌的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成了名副其实的“诗歌”。因此,他们同是“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相似文献   

7.
让-保罗·萨特,法国哲学家和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1931—33年和1934—36年在勒阿弗尔任哲学教师,后来又在里昂居住了一年,1937—39年在巴黎巴斯德公立学堂教书。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8.
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是《巴黎协定》规定的一项缔约方义务。从履约标准上看,《巴黎协定》对全体缔约方采取的是行动标准,即减缓和适应,而对发达国家缔约方采取的是"行动和支持"标准。在履约模式上,《巴黎协定》采取"国际总目标—国家自主—国际评估—减排差再分配"的路径。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法律义务主体不同的是,《巴黎协定》给缔约方施加的国家自主贡献通报义务,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缔约方必须履行的国际法律义务。我国在2015年提交的《中国国家计划自主贡献》的内容满足《巴黎协定》中的法律标准。  相似文献   

9.
1825年12月14日,俄国秘密协会的会员在彼得堡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同年12月29日契尔尼戈夫团在乌克兰发动了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参加这次起义和在1816——1825年参加旨在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的秘密协会的会员,称之为十二月党人。  相似文献   

10.
“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他描写了贵妇人(她们对丈夫的不忠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和她们在婚姻上听人摆布的方式是完全相适应的)怎样  相似文献   

11.
1984年6月25日,当代法国思想大师密歇尔·福柯突然与世长辞。西方学者纷纷认为,这是继萨特逝世后法国思想界的最重大损失。福柯1926年出生于法国的普瓦捷,二战结束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被称作“圣地的圣地”的巴黎高师,1948年获哲学学位,1950年获心理学学位,1952年获精神病理学文凭。1954年他离开巴黎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法语系任教,后荣膺了法国国家博士。1960年他重返法国,在克莱蒙—菲兰特大学任教。六年后他去突尼斯大学任教。1968年五月风暴后他去巴黎大学文森学院任教。1970年被选入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被人们称作是一个怪人、一个怪杰,“一位现代写作中分裂修辞学的著名大师。”更有一些人把她誉为开创美国现代风格的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和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代宗师”。在侨居巴黎近半个世纪的日子里,她勤奋笔耕,著作甚丰。她创作的有绘画、小说、儿童文学、诗歌、歌剧,此外还撰写了论文、讲稿、艺术批评、自  相似文献   

13.
1792年经选举产生的巴黎公社基本上代表了巴黎劳动人民的利益,它对法国革命的深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871年的巴黎公社继承和发展了1792年巴黎公社的传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不仅有人们所熟知的1871年巴黎公社,在此之前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曾存在过一个巴黎公社。这两个巴黎公社有许多相同或相联系的地方。对此加以研究,也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杰勒德·迪布勒(Gerard Debreu)教授1922年7月4日出生于法国的加菜市,194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巴黎国立学术研究中心研究员。1950年赴美,1975年获得美国公民权。在赴美后的五年间,迪布勒参加了芝加哥大学考尔斯委员会的研究工作。1955年该研究所作  相似文献   

15.
巴黎的西北部,是一片隆起的坡地,人称“蒙玛特高地”。 公社社员墙的警示碑 当我第一次登上这片高地,俯瞰巴黎全景时,一阵欣喜过后,心中更多感到的却是无尽的悲壮,耳畔仿佛响起了《国际歌》那震撼人心的旋律。 是的,这里正是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的策源地。虽然,它只维持了72天,但它的光辉业绩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16.
在共产主义逐渐凋零的西方世界中,巴迪欧是为数不多的仍然高举共产主义大旗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被后现代主义解构之后,巴迪欧试图为今天的解放政治学找到新的理论根基,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巴黎公社。重新认识巴黎公社对巴迪欧的哲学和政治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巴迪欧认为巴黎公社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创造,它既没有堕落成为共和派资产阶级攫取政权的棋子,也没有走向列宁—斯大林的党—国模式,它是一次面对独特历史情形下的全新创造;另一方面,巴迪欧认为巴黎公社在哲学上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是一个位点、一个事件,从本体论的视野来看待巴黎公社是巴迪欧对共产主义观念的最好说明。  相似文献   

17.
骚墨赛·毛姆于1874年出生在巴黎。十岁时,他的母亲和父亲都已相继去世。在巴黎他没有了家,于是,他被送到英国肯特郡的惠茨特布尔,跟他伯父生活在一起。他伯父是那里的一个教区牧师。毛姆生性孤独害羞、并且多病。在伯父家他再也感受不到父母在世时那种充满柔情的气氛。在坎特伯雷的寄宿学校读书时,他同样郁郁寡欢。但在海德堡大学求学的一年,却颇有收获。那一年,他到意大利和瑞士作了短暂的旅行。这使他产生了自由的观念、对旅行的终生热爱以及成为一个作家的决心。他的伯父并不赞成他从事文学工作,倒同意他攻学医学。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这  相似文献   

18.
文艺作品既然是客观现实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就必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并给读者以某种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意文艺作品的倾向性问题,他们通过对作品的评论和关于倾向性问题的论述,对当时落后的、反动的和“理想化”的倾向进行了斗争,肯定了进步的、革命的倾向,从而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倾向性的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相统一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从批判《巴黎的秘密》谈起 《巴黎的密秘》是法国作家欧仁·苏于1842——1843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掩盖在繁华之下的巴黎的上流社会、黑社会、贫民窟的生活内幕,以离奇曲折的故事吸引着广大读者,法国《评论报》于1842年6月至1843年10月连载,立时轰动巴黎、轰动法国。书中主要  相似文献   

19.
嘉庆云南大饥荒(1815-1817)与坦博拉火山喷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5—1817年云南地区发生长达三年的大饥荒,是云南前近代有记载的波及范围最大、最严重的一次。其灾害类型,是典型的夏秋季低温导致水稻、荞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大幅欠收引起的。这次连续三年的低温冷害以1816年为高峰,其8月的平均气温在昆明可能要比多年平均气温低2.5—3℃。其原因主要是坦博拉火山喷发造成火山云减弱了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太阳活动可能也有一定影响。这次低温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但在东部地区虽有一些极端低温事件,并未造成大范围的灾害。  相似文献   

20.
重叠的起点一九一三年,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创作了独幕剧《东航加迪夫》。这出小戏虽不是这位“美国戏剧之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但标志着他创作道路的起点。作家自己认为这个独幕剧“非常重要”,因为“在它里面,可以看到或是感觉到我全部后来写的更为重要的作品中的精神、生活态度等等的萌芽”。四十年后,另一位也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在巴黎推出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