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中国股市融资融券的交易情况,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采用VAR模型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融资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融资和融券交易均是引起股市流动性和波动性变化的Granger原因;融资交易减小了股市流动性,但增大了股市的波动性,而融券交易同时减小了股市流动性和波动性;融资交易对股市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融券交易。  相似文献   

2.
区别于以往对流动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流动性定义,从货币需求角度对货币流动性需求的形成、货币流动性供给限制和货币流动性实现机制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即: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缺乏有效风险防控机制,形成了当前社会财富总值和流动性货币需求的互为因果、互为促进的恶性循环。从这一结论出发指出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危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总结产生次贷危机原因的相关文献后,从银行现实的委托代理问题出发,构建模型对银行货币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论得出:代理问题引起管理者降低利率、过度放贷的报酬激励。在委托人引入审计检查的情况下,只有当宏观经济风险较高时,投资者为规避风险将项目投资转向银行储蓄,而较高的银行流动性弱化了管理者的惩罚约束,进而导致管理者过度放贷,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4.
危机期间,诸多银行遭遇了流动性危机,向央行寻求流动性支持,问题银行被迫接受救援、兼并或处置,充分暴露此前流动性风险问题未引起足够关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降低流动性风险,预防流动性危机,深入分析和评述各个国家的流动性监管实践及其变化,对于研究全球流动性监管框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手段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央行票据的对冲交易。现代西方货币理论及我国政策实践均表明,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的发行失控,解决流动性过剩必须从源头上遏制货币供给泛滥的局面。汇率制度改革是应对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并同时辅之以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直接金融市场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流动性不同角度的理解,可将流动性分成货币流动性、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不同层次流动性之间的传导也使得其内在联系越来越紧密。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不同层次流动性之间的传导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我国货币流动性显著受市场流动性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市场流动性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互影响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及影响: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动性的本质要素是货币.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经济主体将短期资产替换为收益更高的长期资产,由此引发流动性过剩,造成资产价格泡沫膨胀.2000年以后美联储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吹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并带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及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市场繁荣.流动性过剩下的房地产泡沫膨胀及随后的泡沫破裂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近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入手,指出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品种设计、次贷市场上各主体的收益激励结构、金融衍生品交易及对冲基金不“对冲”是导致次级贷款市场扭曲繁荣的主要原因。厘清了次贷危机被过度放大的环节所在,进一步指出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不足主要是市场的恐慌情绪和投资者避险行为的结果,并从五个方面给出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挤兑是次贷危机引发金融体系流动性恶化的主要途径.投资银行在危机爆发前采取高风险的杠杆运作机制,为后面的资本市场挤兑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在危机爆发后,投资银行所遭遇的去杠杆化失灵则彻底引爆了挤兑危机.与之同时,商业银行隐蔽的表外实体投资方式将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恶化引入信贷市场,加剧了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紧缩程度.次贷危机揭露了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危险性,通过总结其中的教训,改进中国现有金融监管的薄弱环节,将有助于建设一个长期健康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0.
全球期货市场崛起下的银行衍生品业务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国际场内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期货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成交量与日俱增。由于国际OTC金融衍生品市场透明度极低、流动性不足和监管缺失的痼疾随着次级债危机的爆发而愈发明显,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中衍生品业务的重点,由OTC市场传向了透明度更高、流动性更强,监管更加有力的交易所交易的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  相似文献   

11.
从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入手分析其形成原因,理清次贷危机被过度放大的环节所在,进而认为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不足主要是市场的恐慌情绪和投资者避险行为的结果,最后指出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泡沫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泡沫,金融资产泡沫,信贷与消费泡沫以及美元泡沫。比较美国次贷危机与199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发现二者有很多共性,比如房地产和金融泡沫、宽松的货币政策、爆发的突然性等。对我国经济的启示:防止流动性过剩;化解房地产泡沫;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救助。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通货膨胀的联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金融体系次贷问题出现之后,其一系列应对这一危机的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通过各种国际传导途径对当时正处于通胀指标——CPI指数不断攀升的中国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中美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4.
未观测货币是被未观测经济活动吸收占用的货币,是构成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本文应用金融统计学原理界定未观测货币内涵,采用国民经济核算法,测估出中国未观测货币规模。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未观测货币规模变化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发现,未观测货币规模与流动性过剩具有一致性,是影响流动过剩的重要因素,主张中央银行建立未观测货币运行统计监测体系,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的持续深化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新巴塞尔协议对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在此背景下,本文就流动性风险这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金融机构应当结合国内金融环境和自身情况在监管要求下对资产负债进行空间和时间两维度的合理配置,设计符合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法,提高流动性风险的监测管理能力,以使我国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早日达到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6.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是关系金融体系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由于国家明确的和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使得我国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金融机构没有爆发流动性危机,维持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局部战争的条件下,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三类流动性危机:以公众信心为诱因的第一类流动性危机、以金融机构重大的资产损失为诱因的第二类流动性危机和以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遭受重创为诱因的第三类流动性危机。这三类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将会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而威胁到战争时期我国的经济安全,因此要防范局部战争时期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的发生和蔓延,我们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7年2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变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此外,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这场危机,使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受国际银行业的重视。我国自2009年3月正式加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后,积极推进新的风险监管标准。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是一种前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它能预测极端经济情景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做出针对性的经营政策调整,预防流动性风险。虽然众多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后开始重视此测试,由于起步太晚,测试中在因子选择,模型构建和数据的完整性上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通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