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清王朝入关之前,尽管满清贵族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内的八旗兵制,但其供军方式,除了1621年努尔哈赤实行的“计丁授田”政策外,并没有粮饷制度可言,所有的仅是落后的、野蛮的、原始性的掠夺,用抢掠所得以供军、赏军。所谓“贝勒将帅,率兵深入其境,凡兵士所获,不计多寡,听其自取”。即是大概情景。这种供军方式,正体现了在奴隶制经济不发达、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备、国家经济职能尚未发挥的前提下所具有的特征。清朝定鼎中原后所实行的八旗饷制,一方面沿袭了入关前计丁授田的旧制——这标志着满族规章的遗存;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原传统制度的影响而按月季放饷——这标志着满汉规章的融合。八旗饷制是满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初为建州女真部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①尔后,满洲贵族大肆攻明掠地,统辖区域扩及整个东北,归附人口日众。皇太极执政,又添置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所谓清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八旗由草创时的黄、白、红、蓝四旗,到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定制,历时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3.
八旗的盛衰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过程中建立的“兵民合一”的满族社会单位。它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入关以后,“八旗”的生产职能逐渐丧失,成为军政一体的组织。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汗国,灭亡有明、开拓清帝国疆域的事业中,八旗军曾经驰骋长城内外,显示出无敌于天下的强大力量。然而,进关以后,旗人攫取了愈益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逐渐走向腐化。对清廷而  相似文献   

4.
16世纪末,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的过程中,创立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军事组织体制——八旗制度。作为八旗基层组织的牛录,肩负着八旗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全部任务。通过对“牛录”广泛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八旗组织性质的了解。 一 “牛录”,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时期进行集体狩猎和对外作战的需要,而形成的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努尔哈赤时,为统一女真各部及实现更远大的政治宏图,将其所统部众、战争俘虏和归附者编为牛录,并使之由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变成为纪律严明、常设的社会军事组织。迄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立首领管  相似文献   

5.
“八旗生计”是有清一代自始至终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困扰清政府的大难题,同时又不仅是穷苦旗人专有,几乎是每个旗人时时刻刻面临着和感觉到的切身的问题。目击八旗生齿日繁,诸多拮据,糊口维艰的情况,历朝皇帝时以为忧,推出滋生息银的办法及移屯政策。曾被清政府认为实施移屯政策最直接的动因,就是解决“八旗生计”问题的最好办法。本文拟就清政府解决“八旗生计”方案,试加探讨。 “八旗生计”问题并非是清建国初期早已有的问题,因为在清朝定鼎之初,八旗生计颇称丰厚,人口不多,房地充足。但是在百年以后,人口猛增,房地日减于前,兼以俗尚奢侈,不知节俭,因而生计日窘,习尚日下,而无所底止。加以清政府为了不使旗人被汉化,为了保  相似文献   

6.
驻防八旗是一个独立于地方的军事实体。特别是清王朝实行以“满城”为区域的旗汉分治政策;因而驻防八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其显著的特点。这种政策的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给广大旗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并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7.
就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而言,孙中山“民族主义”及“驱逐鞑虏”、“排满”等口号的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上。民族资产阶级在实践中究竟如何对待满族?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达二百数十年之久的满族,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其具体情况究系如何?辛亥革命后,满汉“融合”的趋势加强,速度加快,其究系如何“融合”?本文试图以驻防八旗在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8.
1644年,清王朝打进山海关,虽然以战争占有中原土地和人民,但却无法取得多数汉族人民的信任与拥戴,相反,随着他们颁行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些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倒是加剧了汉族地区的反清斗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清统治者便把赖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武装力量——八旗官兵及其眷属逐渐分派到各省的军事要地驻防。八旗驻防早已有之,但携眷“永驻”还是“自世祖章皇帝入关之初、……即以内大臣何  相似文献   

9.
清朝八旗驻防军队制度是八旗军队制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展的产物。荆州战略位置的极端重要性,使其成为湖北唯一的八旗驻防点。1911年爆发的武昌首义,将荆州驻防八旗的历史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的严峻关头。荆州驻防八旗凭借一定的实力与鄂湘民军在战与和的反复较量中负隅顽抗一月有余。最终,由于大势所趋,它淹没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它的覆灭,改变了荆沙旗人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从长远看有利于荆沙满族的自身发展和湖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伴随清朝兴衰的“八旗生计”问题的由来及其后果,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以维护八旗旗人特权为重要特征之一的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八旗生计”问题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这一问题的长期延续则加速了末代封建皇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清朝末年,东北改行省制,推行“移民实边”的“新政”,一时兴垦设学,成为时髦风尚。奉天省八旗农业讲习所和满蒙文讲习所,就是在这个时期为适应发展农垦的需要而创设的。八旗农业讲习所,受奉天省旗务司管辖。所址设于奉天省城。讲习所的培训对象,“专取内外城各旗员”。每期学生名额为一百名,学习期限为一年,毕业后  相似文献   

12.
八旗制度建立前,满洲牛录的编设情况,这是研究满族早期人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至今国内没有专门的文章涉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努尔哈齐在创业的初期,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述。正如记述清朝典制的《大清会典》含糊其词地说:“岁月久远,卷籍不存者,止书曰‘国初’”,和《满洲名臣传》记载某些人编设牛录比“国初”还早的只混书“太祖创业时”一样。因此,有人在研究八旗制度时曾说:“求八旗之真象,颇难措手”。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特别是档案材料,对八旗建立前的满洲牛录和人口,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八旗组织中,汉军与满洲在政治权利、经济待遇、社会生活与舆论宣传等领域的差异是非常突出的。乾隆时期令汉军出旗为民是旗内满、汉差异发展之极致,也是“首崇满洲”这一根本政策支配与驱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八旗诗歌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尚待加强的学术领域,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诸如《国朝诗的》所收八旗作者,著名作家博明的生卒年及诗集,《戈鲲化集》保存的八旗诗人及诗歌,都值得认真考察。其中某些问题,不仅对八旗诗歌研究,而且对其他类似领域的诗歌研究,都具有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八旗再考     
八旗制度是了解清朝国家结构与特点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探讨八旗的扩展和多样性,以及入关后东北地区八旗设置的背景和目的等问题,对八旗制度的整体状况和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略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给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相似文献   

17.
八旗的主体是满族,是清代社会的特权阶层。它做为清王朝民族压迫与统治的象征,被满洲贵族视为“根本”,是反清斗争锋镝主要目标之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革命排满”的民族主义思想。“革命排满”与以往的反清斗争有着本质区别。即革命党人不是将满族或八旗做为一个对立的整体看待,而是把满洲贵族与广大满族人民、八旗上层与下层普通旗人区别对待,将抵抗革命、誓死效忠清廷的顽固分子与欢迎革命及保持中立的旗人区别对待。这一理论的具体实施,即争取了进步的旗人参加革命或同情革命,也获得了驻防部分旗营的和平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冲突,加速了革命进程和清王朝的分崩离析。因此,“革命排满”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8.
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崇德七年(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24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入关之前,各旗人丁3年编审一次,每壮丁300名编为一佐领,后又改为每佐领编壮丁200名。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八旗制度创建于满族兴起与后金建立之际 ,并同清朝相始终。它从原始狩猎组织———牛录 ,发展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职能俱全的八旗制度 ,后来又从多职能 ,逐步转化为单一的军事组织。这些变化完全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所致。因此 ,它的建立、发展与衰亡的全过程 ,必然从多侧面反映出清代社会各种制度的盛衰。可见 ,八旗制度是清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也必然是满族史、清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两部八旗志书是研究八旗制度之基本资料。《八旗通志·初集》2 54卷 (目录 2卷 ,雍正 :《奉敕纂修八旗通志谕旨》、乾隆 :《御制八旗通志初集序》2卷 ,…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广大满族史、蒙古族史、清史学者对八旗组织三足之一的八旗蒙古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研究的内容涉及八旗蒙古的建置过程、八旗蒙古的科举教育和汉文著作家政治思想以及八旗蒙古与满汉等民族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八旗蒙古是八旗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是清朝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故此对八旗制度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仍将是国内外学者面临的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