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涉及面很广的历史过程。从广义上讲,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属“文化”范畴。本文所论述的文化,则主要指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并力图对武汉市涵三宫社区五年变化的调查研究,来探索改革开放中城市社区文化变化的规律、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涵三宫五年来的变化及特征无论何种社区。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而社区文化的形成,取决于构成社区特征的各种物质因素,同时它又作为社区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人们的心理、性格及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人们特殊的习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由于在人口结构、经济活动、社会组织以及生活节奏和家庭职能等方面的差异,在其文  相似文献   

2.
1人类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至今已生存了二、三百万年,但今天仍然面临着“如何生存”或“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一严峻的问题。1.l人类的生存方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享受物质及精神成果的生活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以环境和资源利用为前提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直接或间接地受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生活方式往往由于人类自身的生理或心理欲望的驱使,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资料生产提出要求,也可影响到人类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选择。1.2由于今天的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好。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决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人类社会就要灭亡。因此,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  相似文献   

4.
自从人类懂得物质生产以来,其生产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整个社会来说,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日益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越来越广泛,在满足了一种需求之后,还会不断提出各种新的需求。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人类的需求与满足人类需求的有用资源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的。这就迫使我们寻找某种办法来缓冲,也就是要求我们以人类需要作为生产目的而进行生产,然后根据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社会间进行分配。于是,人类需求又受社会生产规模、生产效果所制约。本文提出的商品效用问题,就涉及到上述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是不可能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环境体系的。马克思《资本论》多次提出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指的正是这一个问题。人类不仅需要粮食,需要燃料,需要牲畜产品,需要鱼类和菜蔬,需要衣着、住屋和生产工具,而且还需要有清洁的空气和饮水,等等。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然要从环境体系中取得其所需要的东西。人们在陆地上种植粮食,牧养牲口,采育森林;人们在河流湖泊里捕获鱼类,采获水里的植物;人们在矿区开采各种矿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人们在城市里建立工厂和作坊。所有这些,都是要同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关系的,都是要同自然环境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发生关系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  相似文献   

6.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多级的发展,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这种多级关系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在探究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之间的关系等类似的问题时常常存在着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纷争。从实践唯物主义思维视角来看这种哲学纷争,根本分歧在于对历史动力的不同理解。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历史是"完整的人"的历史,历史因而表现为全面的历史,即不仅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史,同时也表现为思想史,人类历史发展固有的多级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而且是不同历史因素相互交织的多级发展。站在全部人类历史的高度看,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推动的,而站在部分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或从有限的逻辑推演看,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具有多样性。因此,现有的精神生产不仅直接作用于新一轮精神生产,而且对人类新一轮的物质生产、社会交往以及阶级斗争具有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有明确的论述。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他们过去的哲学信仰进行了清算,初次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  相似文献   

8.
这里谈两个问题,文化延续的一般问题和中华文化延续问题。人类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创造性,二是继承性。文化的创造性,来自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文化的继承性,基于人类的重复性活动,无论创造性还是继承性,作为文化现象又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那就是思维和语言以及以语言为前提的其他共识符号。文化的创造性,无疑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又要靠人类语言以及其他共识符号系统(这是人类所独有的)记录下来,以实现文化的继承性。虽然语言以及其他共识符号系统也是文化创造性的产物,但自从有了这种文…  相似文献   

9.
人地关系在此是指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活动而引起的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人地关系观则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基本看法或观点。历史上由于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不同学者文化素养的差异,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彼此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人地关系观。但作为人地关系这一客观实在,应该有一种切合实际的统一认识。因此,如何消除或减少以往不同人地关系观之间的分歧,使不同学者间达成共识,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人类经过漫长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而在这个对人类文化扬弃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就是编辑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编辑活动构建了人类的文化.同时,由于编辑活动的隐匿性特点,使得编辑的这一最主要的功用在人类文化的进步发展过程中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11.
试论教育资源的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总要以消耗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利用并消耗一定的社会劳动和物质资源,必然要以一定的资源条件——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和消耗为前提,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为前提。否则教育实践活动就不能进行。而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就有一个资源利用的效率即在同样成果要求下消耗的程度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因此,如何使教育活动中的资源利用和消耗有一个合理的构成,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是我们在微观领域所要研究的必然课题。  相似文献   

12.
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在获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之后,经过艺术构思,创造艺术形象,造成文艺作品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如何认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总的思维规律的关系,首先要搞清形象思维的辩证唯物主义本质。 一、形象思维是客观存在的 形象思维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臆造的?这是研究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由于客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美     
尽管在美的本质以及美学研究对象上始终存在着不同学派的论争,但是,有一点似乎还比较一致,即人们大多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内容,是两种基本的美。本文想说的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还有一种美应当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这就是科学美。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美的创造成果。在内容与形式上,科学美同艺术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随着人类科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日益提高,科学美将为更多的人们所感受、认识和评价,而对科学美的追求,又将促使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潜心于科学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人的活动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方式。人的物质活动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精神活动方式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人的决策活动是从人的精神活动方式中分化出来并相对独立的一种活动方式。人的这三种活动方式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作为“合力”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人民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新视域,需要从唯物史观视角予以研究和阐释。人民健康的基础地位有三重逻辑蕴含:从人类历史产生和社会文明发展以及人的存在与本质看,人民健康是生活世界的基础;从生产的总体以及现代大健康的内涵看,人民健康与物质生产共同构成生活世界的基础,如果只讲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就会遮蔽人民健康性质的生命活动;从生产的逻辑前提以及人民健康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看,人民健康是生活世界的第一基础,比物质生产具有更为优先的地位。人民健康的基础地位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人民健康的价值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将人民健康的基础地位与第一价值取向统一起来,以推进人民健康事业、美好生活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6.
代价问题是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发展与代价共生,一定条件下代价又转化为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代价存在的普遍性,不仅根源于人类活动本身所必须认识和处理的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之中,而且根源于主体追求价值的多样性。因此,代价的普遍性存在应当纳入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规律的存在、内在环节、表现形式和思考之中。由于主体活动方式的差异,使中西方代价具有民族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活动”及其方式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时,特别重视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问题。他们讲:“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①因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衣食住等)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前提”③。  相似文献   

18.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但是由于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在人类取得资源、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濒临灭绝,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土地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水资源严重污染,大气污染则引起了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这一系列环境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们经常讲的环境涉及两个范畴。一是社会环境,又叫非物质的环境,即人们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们常说的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视。过去常讲的伦理道德,则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二是自然环境,又叫做物质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圈(即早于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由土地、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世界)和技术圈(即人类用劳动建立起来的物质文  相似文献   

20.
话语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类的很多活动是通过话语才得以实现。环境话语伴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而诞生,它引起了很多学科的学者的研究兴趣。文章欲从环境话语的定义、体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相关出版物等方面对西方学者在过去近40年时间内的环境话语研究做较为全面的梳理,以期对国内的环境话语以及环境传播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