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勒格尔从理论与创作两方面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体裁规范,确定了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文体地位。他认为小说是一部浪漫的书,是唯一能与古典悲剧媲美的现代文学体裁。施勒格尔在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发现了能契合他小说理想的新形式与新结构。施勒格尔的小说《卢琴德》被视为浪漫派最大胆的小说实验,小说从实践上深化了施勒格尔对小说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莫春华 《新少年》2010,(6):35-35
儿子内向、文静,天生就喜欢看书。这大概和遗传有关系。上学后,我为他订了好几种少儿读物,比如《新少年》、《好孩子画报》、《故事大王》等。由于才上一年级,好多字还不认识,每期《新少年》来的时候,他都让我跟他一起读。  相似文献   

3.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他》描写了一个被父母和家庭抛弃的美国南方孩子。这个孩子始终被称为"他",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小说中"他"的无名状态意味着个体被剥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而小说结尾处"他"被送往县救济院则意味着"他"既遭受了老南方的否定,又遭受了新南方的抛弃,"他"陷入到被历史与现实双重抛弃的处境之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南方女作家,波特在《他》中表达了南北战争战败后美国南方人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他》中那个无名的孩子正是波特这一代新南方人对于自我身份焦虑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4.
关于《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四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方文献中匈稽搜寻出有关《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零星材料,经过排比分析,考证了沈复游历琉球的时间与真相、晚岁曾久客江苏如皋县府作幕友,和他的卒年时间,以及他的书画创作等四事,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 ,梁启超所撰写的旅美见闻《新大陆游记》一书 ,记载了他对托拉斯这种新型经济组织进行的研究和探索。梁启超对托拉斯客观中肯的认识 ,真实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特别是他对托拉斯在促进经济进步与发展上所起作用的探索 ,显示了他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6.
巴金在《家》中渗透着他对生命过程的强烈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考,他用交织着复杂爱恨情感的笔触,塑造了鸣凤、瑞珏、觉新、觉慧等人物形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些人物的死生、爱恨、离合、成败,并随着这些人物的遭际而痛苦,欢喜,抗争,进而完成了他对生命本身具有的破碎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说》是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初期成果,1944年他“重写”此篇为《诗言志》。《诗言志》除补充新证而增大篇幅外,有两处术语的改动值得关注:“意念”的术语凝定,这是借鉴西方“新批评”文艺学观念的结果;术语“缘情”取代早期的“抒情”,体现了中国学术研究本体化的追求。“诗言志”研究在抗战中相隔七年的“重写”,反映了朱自清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历程,也体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易解》与《孟子》的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推崇《孟子》 ,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 ,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 ,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 ,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南宋以来多有学者认为《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并非刘向编撰,他只是做了编校订正工作。此说不确。全面解读《说苑叙录》、《汉书》刘向本传和《汉志》著录,可知三书为刘向编撰;《论衡.超奇篇》所说刘向"抽列古今,纪著行事……累积篇第",以及三书收录西汉当代故事,也都表明了这一点。刘向三书是唐前规模最大的短篇历史故事集,开魏晋六朝志人小说先河,创立了魏晋六朝小说分门别类的编撰体例和模式。刘向为汉魏六朝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不应也不能忽略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0.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当时险恶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国新文学进入了一个沉默期。也就在这个时候,叶圣陶肩负起了主编《小说月报》的重任。他以《小说月报》为阵地,重新组织创作队伍,倡导“写这个不寻常的时代的生活”,培养和提拔文艺新人,开我国现代作家研究风气之先,从而使《小说月报》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填补了新文坛寂寞的空虚。  相似文献   

11.
王骥德系晚明戏曲理论家 ,《西厢记》研究专家 ,他在《西厢记》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实为“西厢学”的奠基者 ,他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保存的文献资料 ,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他提出的文献整理原则以及对《西厢记》的校注、评论等诸方面 ,都有独特的建树 ,在“西厢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孽海花》的作者曾朴虽然在文学史上以晚清小说家知名,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重登新文坛,创办真美善书店与《真美善》杂志,并通过自己的创作、翻译和出版活动参与到新文学建设之中。在真美善时期,曾朴自觉融会自身的中西文学修养,创作了小说《鲁男子·恋》,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的小说《肉与死》。在《鲁男子》的作品主题、言语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曾朴既受到《肉与死》的启发,又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从中可以看出曾朴创作与翻译活动的自觉对话。  相似文献   

13.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近代小说家陆士谔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这个时期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给他提供了从更深层来观察知识分子的外在契机,使他能够超越同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文化心态,主动地从中心位置向边缘游离。辛亥革命前夕,他创作了被称作“清末十大谴责小说”之一的长篇小说《新上海》,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本人以及当时上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某些超越于同时代的边缘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平经学的最大贡献是经学一变时期以礼制“平分今古”文经学,认为经学的今古之争的根本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他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以《春秋》为首,是对四代礼制的“改制”,是为后世立法的新的典章制度,而这些“新制”又主要存于孔子手定的《王制》一书。廖平治《春秋》的主旨,就在于参以《王制》,发掘《春秋》所包含的孔子“新制”。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广笑府     
《可乐》2010,(4):51-51
爆竹 有一个人患有高度近视,半尺之外,几乎什么都看不清。一天晚上,他捡到一枚爆竹,便靠近灯火辨认,不料触火而响。旁边有一个聋人,见此,拍着他的背问:“你刚才捡到了什么东西?怎么一到手就飞散了?”  相似文献   

18.
剖析觉新悲剧性格的命运形成的外因,揭露控诉了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其内因则是他的“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软弱性格。这一形象至今仍有认识、启迪、借鉴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凌鹰 《社区》2011,(8):12-12
几乎读完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有的哲学著作,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在《三松堂学术文集》一书中的自序,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更深度理解了他的哲学旨意:“我经常想起《诗经》中的两句诗:‘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国处在现在这个世界,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旧邦’。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的悲剧根源于宋江的悲剧 ,宋江的悲剧根源于他的双重性格。宋江把轰轰烈烈的梁山事业葬送了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招安 ?招安的目的是什么 ?历来多有争论。本文认为 ,是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和忠君的儒家思想赋予了他忠君又叛逆 ,主性与奴性兼有的双重性格 ,这种双重性格是造成梁山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