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学界长期以来把“反蒋抗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列为其三大形成阶段之首,或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反蒋抗日(1931年9月—1936年5月)、逼蒋抗日(1936年5月—1937年2月)和联蒋抗日(1937年2月—1937年9月)三个阶段”;或强调“在酝酿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中,三个口号的转变……就是‘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2.
“抗日反蒋”是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历史阶段的口号和策略方针,目前在党史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今就教学中接触到的问题,谈点意见。 一、是“抗日反蒋”,不是“反蒋抗日”。 有的文章把我党“抗日反蒋”的口号和策略方针说成是“反蒋抗日”,①这是与历史实际不符的。“九一八”事变后,在我党的文件和我党领导人的文章中,使用过“反日反蒋”与“抗日反蒋”,但未提出过“反蒋抗日”的口号和策略方针。1933年10日26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两广事变的性质问题主要形成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属抗日反蒋性质,二是认为属联日倒蒋性质。其中,第一种观点最为流行,是人们普遍的看法;第二种观点主要是某些两广事变的经历者在回忆中提出的。近来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分两个阶段来研究两广事变性质的新看法,认为第一阶段是联日反蒋,第二阶段,李宗仁、白崇禧等逐步走上了逼蒋抗日的正确道路。经过对两广事变大量史料的考察,笔者认  相似文献   

4.
“逼蒋抗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党由“抗日反蒋”转为“联蒋抗日”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方针。周恩来为这一方针的制定和实现,殚精竭力,作出了卓越贡献,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六十周年及香港回归之际,缅怀周恩来的历史功绩,不仅是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同时,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团结和统一,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周恩来是“逼蒋抗日”方针的制定者和决策者之一我党确立“逼蒋抗日”方针,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周恩来为此做了…  相似文献   

5.
试论宋庆龄抗战思想的演变──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何继良当“9·18”和“1·28”事变的炮声在中国震荡的时候,宋庆龄就以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坚定意志,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她坚信:“中国是不可征服的。”她呼吁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  相似文献   

6.
<正>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名震中外。但是,张学良原是奉系军阀领导集团的重要骨干,后又依附于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拥蒋“剿共”的。1935年底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本文就他的这一转变原因,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928年6月,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12月,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拥蒋道路的第一步。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反蒋各派都极力拉拢张学  相似文献   

7.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中日民族矛盾激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日本对华北加紧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政变。五、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制定“逼蒋抗日”方针是为了使谈判获得更大进展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8.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战略决策。抗日救国、团结御侮,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宗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开创全民族抗战新局面、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方针的实施,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又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1931年至1937年间,几易自己的政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中共中央适时调整斗争方针和策略,为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反蒋抗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上的重大指导方针和重要政治口号,本质上还是一个着重解决阶级矛盾的、非统一战线的、“国内革命战争的方针”。这就非常突出地表明了中共临时中央对于“九·一八”事变所标志的中日民族矛盾业已上升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具体国情,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的。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国际七大在政策上实现了转变,对中国提出了建立“联蒋抗日”的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据国内形势的变化,经历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过程。在对西安事变,主张和平解决的方针上,中共中央是先于共产国际作出决定的,在对西安事变性质的判断和对张、杨的态度以及在改组南京政府的条件上二者又存在原则上的不同。这表明我党独立自主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蒋锡金先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学者,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15年1月3日生。祖籍江苏宜兴。曾用笔名丁郎、丁若兰、丁若高、卫斐君、长庚、丰隆、束胥、辛、辛苦、周康、劳难、常棻、锡金、蒋策、蒋镛、蒋青嶂、蒋福俦、霍亭、壑、S·K、C·K 等撰写文章和编辑刊物。 本目录收集了蒋锡金从1934年7月至1993年11月以来发表的著译文章。他的作品跨越了半个世纪,这中间既有解放前的战乱,又有解放后的几番周折.许多作品已很难寻找。如1940年前后在江苏常熟地区“江南抗日义勇军”(新四军三五支队)的游击区所写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已丢失。武汉《文艺》第5卷第1、2期(1937年8月15日)的下期预告目录中已见到的《八幡菩萨》(诗),因未找到这期杂志,也未收录。另外,由于资料有限,一些已经发表的作品也查的不太详尽。如蒋锡金为《列宁画传》(段洛夫译,上海潮锋出版社,1939年版)作的序, 书就没有找到。曾见到一篇向青《读锡金的 (悲白发)有感》。但锡金原文未查到。还有1946年5月至8月,蒋锡金在淮阴《新华日报》副刊(华中版)发表的文章,整个是空白。在广州  相似文献   

14.
再论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迹的愿望、“放蒋”后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蒋介石处理西北诸问题的政策三方面的史实证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应划在1937年2月9日,而非1936年12月25日的“送蒋返宁”。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怀着善良的愿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以惊险的手段,捉蒋放蒋,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在全人民抗日怒潮压力下,被迫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日帝侵略和围剿红军的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掀起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我党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东北军,西北军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响应这一号召,于1936年12月发动“西安事变”,在中共努力下,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在国民党中获得了广泛的赞同。从国民党三中全会起,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是,怎样具体实现合作并未获得解决。1937年1月至9月,国共两党代表举行一系列谈判,我党曾提出建立民族联盟及实行党内合作两种形式,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都不同意,提出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由国  相似文献   

17.
1936年6月两广地方实力派首领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为防止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吞并和扩张自己的实力,藉“北上抗日”为名,联合武装反蒋,史称“两广事变”(又称西南事变、六一运动),一时双方调兵遣将、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最终以和平解决而结束。  相似文献   

18.
延安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抗日骨干而建立起来的一所闻名中外的大学。1936年5月,党中央决定将长征前创办的工农红军大学改名为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春,中央军委决定将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延  相似文献   

19.
晋绥抗日根据地 主要创建领导人:贺龙、关向应、李井泉、姚喆等。 创建时间:1937年。 区域位置:东起平绥(今京包铁路)、同蒲铁路,西至黄河,南迄汾(阳)离(石)公路,北达绥远之包头、百灵庙、武川、陶林,包括山西省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广大地区。 军队:八路军一二○师。 创建及发展概况: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一二○师  相似文献   

20.
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的分期问题,最早见于山东军区战史,该书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创建时期(1938年5月——1939年3月),三角斗争尖锐化时期(1939年3月——1943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再发展时期(1943年3月——1945年8月),全面反攻时期(1945年8月——1945年9月)。后来,济南军区大百科全书送审稿中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为三个时期,1939年——1940年为初创和发展时期,1941——1942年为最困难时期,1943年至抗战胜利为恢复和冉发展时期。《山东党史通讯》1985年第7期刊登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将山东抗日根据地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