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僮族     
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七九九万余人,其中有七二八万余人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四十多个县内,占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在云南有四十八万余人;在广东有十四万余人,在贵州、湖南两省也有少数僮族居住。僮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在河流、山谷之间,也有小块平原和盆地。主要河流有左江、右江、红水河、盘龙江、普梅河、柳江等。这些河流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对发展航  相似文献   

2.
今年九月五日,广西僮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了.这是广西各族人民特别是僮族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件大喜事.僮族人民拥有六百五十多万人口,占广西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三,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他们主要聚居在广西省的中部和西北部的四十二个县境内,即现在自治州所辖的四十二个县,其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二.全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这里属于亚热带地区,水稻、玉米、甘蔗、芋头等主要农作物,一年可以复种两造到三造.像八角、肉桂、咖啡、海岛棉、剑麻、甘蔗、桐油、首乌、蛤蚧和香蕉、菠萝、沙田柚、龙眼等这些有价值的经济作物,以及药材、水果,闻名全国各地,有的驰名海外,有广西土特产仓库之称.上千万亩的森林散布在山区,其中有杉松、云南松、栲、槠等贵重资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于1986年6月5日批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毛难族"改为"毛南族"。毛南族共有3万8千多人,主要聚居在广西环将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代的山区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瑶族居住与活动的重心,逐渐由北而南。至清代,广西瑶族分布之广、人口之众,均居南方诸省的首位。史称: 粤西(蛮类)……合其类而 十分之,则壮居四,瑶居三,狼居二,余仅得一焉。 这就是说汉、僮、瑶诸族为清代广西地区的主要民族;在广西少数民族中,瑶族的人数仅次于僮族。 下面依《清史稿·地理志》卷74所记载的广西府、州、县次序,分列瑶人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古代“僚”人与今日僮、布依、仡佬等族的关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意見: 一种意見認为,“僚”是僮、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先民,是古代这些民族的泛称。理由是:①他們均是古“駱越”發展来的,汉以后出現的“僚”人包括原来“駱越”的成員。②“僚”人分布区与今日这些民族分布地区相同,所謂“俚僚貴銅鼓,岭南二十五郡皆有之”。③“僚”与“葛佬”、“布佬”的“佬”音相同,直至今天,云南文山的部分僮族还自称为“布老”。④这些民族的語言均屬僮傣語族,这也与族別有密切关系。这种意見  相似文献   

6.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7.
夏石群英公社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宁明县境内,是一个以僮族为主的公社,在全社的六千一百五十一人中,僮族社员有四千五百六十四人,占总人数的74.2%,其余为汉族。群英公社誕生于1958年9月5日,迄今历时一年,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中,已显示出人民公社无比的优越性。首先是公社化后第一个夏季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8.
广西僮族自治区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是一个高寒山区,南北约四百华里,东西宽二百华里。全县共七个人民公社、五十个生产大队,总户数六千九百四十八户,三万四千二百五十五人,其中农业六千七百三十一户、三万二千三百五十二人。居住着瑶、汉、僮三个民族,瑶族一万八千四百零四人,僮族四千四百零九人,汉族一万一千四百四十二人。县内地多田少,全县有水田二万五千一百亩(其中单造一万四千二百亩、双造一万零九百亩),旱地六万六千亩。  相似文献   

9.
水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具有悠久的历史。一千多年以前,水族人民就已经定居在现在的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带。据1958年3月统计,全国共有水族十五万九千余人,主要聚居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在自治县境内共有十万九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8%;分布在黔南布侬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都匀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黎平、凯里等县的共有四万八千余人;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大苗山苗族自治县及南丹、环江、河池等县有一千三百余人。水  相似文献   

10.
最近白耀天同志撰文论证了僮族的族源,提出了自己的论证和论点,为解决僮族族源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见解。僮族族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研究考证,逐步深入,以助最后解决。个人就所接触的材料,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白耀天同志共同商榷,若有不当之处,请白耀天同志及其他研究僮族族源问题的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11.
今年十月一日,广东省内新建立了一个自治地方——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自治县人民委员会设在永和镇。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在广东北部,它与广西、湖南毗邻,是一个三省接壤的山区,这里居住着僮、瑶、汉三个民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民族历史研究工作者曾对僮族,瑶族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尢以今年七月间,广西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僮族、瑶族历史科学讨论会,更为深入。现将以往讲座的几个主要问题,综合介绍于次:关于僮族古代社会性质问题对于僮族原始社会何时崩溃,是否经过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何时确立、土司制度的性质等等问题,民族历史研究工作者们的意见,尚有分歧。主张经过奴隶社会的同志认为,研究僮族古代社会,要注意东方奴隶制的特点。僮族古代社会发展不平衡,直到十一世纪中叶,还存在三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壮”考     
“壮”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壮”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相似文献   

14.
民族出版社出版,黄臧苏编写的“广西僮族历史和现状”一书,对我们僮族人民了解自己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对书中有一句判断性的话是有不同意见的,这里特地提出来,希望作者考虑。这就是在本书的第五十一页第十五行中,叙述到关于僮族人民饮食方面时,指出僮族人民“喜吃稀饭”。僮族人民真的是“喜吃稀钣”而不喜吃干饭吗?(作者不一定有这意思)我以为这句话是不符合事实的。虽然这只是一句话,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吹毛求疵。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需要多费考证的问题,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一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就可以懂得。从流传到现在的一些民歌中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民歌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思想感情的反映,它的可靠性有些比文献记载更真实。关于吃稀饭的问题,我们县有两首山歌(僮歌)可以用来说明。  相似文献   

15.
社员们收工了,在我们面前走来这样一位姑娘:短头发,大眼睛,皮肤黝黑;身上穿的是僮族特有的蓝黑色的土布衣服,衣袖和裤脚高高卷起,露出一双结实的手臂和一双粗壮的脚,上边还沾着泥巴……。她是谁?她就是我们要访问的僮族知识青年罗丽珍。一九六二年夏天,广西象州县石龙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前后,每个人都向党表示了自己的志愿和理想,平常少说话多做事  相似文献   

16.
<正> 众所周知,我国壮族的族称五十年代时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定,使用“僮”字。“壮”字是后来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改用的。解放前,特别是封建王朝统治时代,官书只称为猹人,“猹”字是从犬旁,有歧视含义。由于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能见到的书面记述都是汉文的旧籍文献,目前能查到的,“僮人”这个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元月初,广西凌乐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镇洪社瑶族生产队队长韦田玉也参加了。会上,镇洪社规划今年要成为千斤社,有些僮族生产队员提出要成为千斤队,有的提出要成为千二斤队。瑶族生产队该订多少呢?韦田玉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他思忖着:瑶族祖祖辈辈靠“砍火焰”吃饭,不习惯积肥,不讲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果也规划为千斤队,社员们不同意怎么办?但他又想:同样田土,僮族社员能做得到,我们瑶族为什么做不到?假如我们把单季稻全部改为双季稻,每亩再施肥二百五十担,不能突现亩产千斤,还不能实现亩产八百斤?想到这里,他有了勇气,向大会提出了他们瑶族生产队要争取亩产八百斤。党支部书记班统道(僮族)也鼓励他说:“老韦,干吧!我们有党的领导,又有僮族瑶族社员们互相帮助,亩产八百斤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僮族人民过去对于汉语汉文的学习,作过很大的努力,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通晓汉文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这对于僵族的发展,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好作用。过去僮族人努力学汉语汉文,固然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要学习文化就不得不学汉语汉文,但是更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僮族和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结成了亲密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的结果。由于汉族人口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比僮族高,所以僮族人愿意学习汉语汉文也是一个很自  相似文献   

19.
隋代以前的史書中有关于僚人的記載,据初步研究,仡佬族就是从这些僚人中發展出来的。唐、宋以后的書籍中就开始出現了“葛僚”“仡僚”“仡佬”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是同一称呼的不同写法。到了明代,有关著作中就明白指出,“仡佬,古称僚”。僚人居住的地区大致就是現今貴州、云南、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由于历代迁移,現在仡佬族的分布是很分散的。根据1958年調查,仡佬族共有二万五千多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西、織金、郎岱、鎮宁、普定、大方,清鎮、仁怀、水城、遵义、安順、平壩、金沙、兴仁等二十多个县、市和云南省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的西疇、富宁、广南、馬关、文山等五个县,以及广西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还有一  相似文献   

20.
“一幅僮錦”是流傳■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它反映了僮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勇敢、机智,以及他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故事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