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守诺言     
父亲是位普通的农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然而他那些朴实的语言.教给我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却让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2.
一天,齐白石的家人看到齐老待在画室里一直没出来,很担心,齐老毕竟85岁高龄了啊。按照以往的习惯,齐老应该出来活动活动了,今天怎么在画室里闷着呢?家人推门进去,齐老一个劲儿地喊:“去去去,别来打扰我,我今天的任务还没完成呢!”  相似文献   

3.
元散曲中涉及的三国人物,若以三国鼎立的阵营而论,当以蜀汉集团中的人物为最多;若以个人而论,则以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最受曲家注目.无论曲家们对三国人物持怎样的态度,但基本上表现出肯定蜀汉、否定曹魏的政治立场,也集中表现了元曲家们所认知的三国人物的形象特征.曲家们笔下的三国人物既非历史人物,也非艺术典型,而是一种文化形象.这种反映着元曲家特殊的文化心理的三国人物形象的出现,受到元代文人坚守民族意识和叛逆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时代思潮的影响,他们不仅积淀了元代文人的审美理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一所幼儿园接到上级通知,说宋庆龄副主席要来看望孩子们。大家高高兴兴地做好了一切准备。谁知到了那天,天气骤变,飞沙走石。大家纷纷议论:“宋庆龄副主席可能不会来了。”“也许,风停了再来……”  相似文献   

5.
三国东吴的鲁肃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人物?历史上的鲁肃与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是不同的,其间差距很大。群众心目中的鲁肃形象是一个老好人,憨厚可笑,这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实际上,鲁肃在历史上可算得上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与战略眼光的杰出人物,他轻财尚义,英武果断,有组织能力,令行禁止;又善于发现人才,乐于推荐人才。在动荡的历史年代里,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光彩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雅气度是人们脑海中的不灭形象,直到今天他依然是预见和智谋的象征.从文本出发寻绎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一系列统战政策,透析其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意义,也许会给21世纪的人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8.
由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和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承办的“全国第十二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9月17—19日在成都武侯祠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多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大会共收到论文60多篇。代表们就三国史及诸葛亮展开了研讨,并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诸葛亮与三国史研究对于夷陵之战败北,诸葛亮是否应当部分承担直接或间接的责任,历代史家众说不一。王子今《诸葛亮与夷陵之败》认为: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的作用是难以明朗的。但此后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使得蜀汉政权能够维持生存并有所进取,确实证明…  相似文献   

9.
10.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北端。原名“范贤馆”,始建于晋朝(公元265年至420年间),是纪念三国时期贤达范长生的。刘备称帝成都,礼贤下士,请他共谋大业,他不愿为官,一心研究长生之术,享年130岁。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年(公元90年后),大兴土木,扩建殿宇,改范贤馆为“伏龙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增修“老王殿”,为我们今日所见之规模。  相似文献   

11.
“捧不起的‘阿斗’”这话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有人还把“阿斗”作为愚蠢的最佳代号。“阿斗”,何许人也?即三国时期蜀主刘备之子刘禅的乳名。长期以来,刘禅被人们称为“捧不起的阿斗”,细细考究,其实不然。他虽然并没有多少雄才大略,但并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昏庸、无能,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才能,要不然,他怎能在位40余年呢!  相似文献   

12.
赤壁之战以后,荆州的归属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孙权将荆州部分土地借与刘备,刘备得以在荆州南部立足,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借荆州"的历史公案,千百年来多有争论。事实上,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只是"借"了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及其附近的城池而已,并非"借"下整个荆州。刘备通过借荆州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暂时遏制住了孙权在荆襄一带的发展,二是建立了北进中原和西图川蜀的基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虽属无奈之举,但也实现了制衡内外的两大目的,一是维持了孙刘联盟,把长江中游防卫曹操的重担转嫁于刘备,自己全力以赴抵抗曹操在东线的进攻;二是假刘备之势遏制了周瑜势力的发展,实现了其控制内部文臣武将的目的。曹操通过撤出荆州实施了渔翁之计,借刘备与孙权自相攻伐之际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借荆州"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谋略博弈,也是刘备、孙权、曹操实施权势制衡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近日略有闲暇,重读《三国演义》消遣。当读到第一百一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突然生出无限感慨,以为三国故事里这一段最为悲壮。尤其到后来姜维诈降计失败,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依稀中似乎见到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一件保存几代的产于黄龙年间的三国时期瓷盘于目前在黄山脚下露面,这一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瓷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一件保存几代的产于黄龙年间的三国时期瓷盘“礼器”于日前在黄山脚下露面,这一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敏 《中州学刊》2005,(4):163-165
赐爵制度萌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秦孝公时期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成为比较固定的赐爵制度,实行于秦至西汉时期.到东汉末期是否已经废止,我们不得而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的出土和整理出版,证实了赐爵制度在三国时期仍有残留,同时也反映出孙吴时期赐爵制度对汉制的继承和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会稽郡的人口与社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的会稽郡,其辖区虽比秦汉时期要小,但由于中原战乱不断,人口南迁,使该地区的劳动力日益增多,加上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生产不断进步,从而成了孙吴政权经济上的主要支柱之一.孙吴时期会稽郡的进步,为以后东晋、南朝时期该地区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的第七个儿子孙亮即位后,一直致力于国政,但天妒英才,他只活了18年就英年早逝。他在位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聪明才智还是深得后人钦佩的。特别是他智断“老鼠屎”一案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9.
20.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国家的分裂状态,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西晋的统一,有不少历史经验,如注重内政,发展经济;未雨绸缪,为统一做好战前准备;审时度势,把握统一的时机;知己知彼,做好战争规划;战后安抚,稳定社会秩序等,都很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