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爱因斯坦尝言: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都有赖于别人的劳动,其中既有活着的人,也有已死去的人,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以同样的分量来偿还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4.
隐名习惯不为民法典明文规定,却潜入、弥散于民法典中。不同于显名习惯为制定法所彰显,隐名习惯“隐而不彰”之特征使其可以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演化与发展,成为真正的“活法”。它在填补制定法的漏洞、增强民法典的开放性、提高民法典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媒介法律之继承与移植之内在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隐名习惯内部的差异性、自身的不稳性等局限,造成其与显名习惯、制定法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因而明确隐名习惯单向法律化之路径,保持人身关系中对隐名习惯的开放与纳入格局,建立上述三者法源之间的调节机制,优化隐名习惯的进入与退出机制,通过习惯附录对本土习惯进行调试,对于改进隐名习惯之分布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中,民事习惯对于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证据方式的选择,二是影响事实认定。民事习惯与国家法、传统伦理的关系及司法官员的个人因素是影响民事习惯证据功能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7.
冯胜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39-148,175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的孑遗,有的抄本还具有明显的齐鲁系或晋系文字特点。以上特点,基本反映了古人的“阅读习惯”。今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在“阅读习惯”上往往存在“趋同”与“立异”两种倾向。所谓“趋同”就是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意义不同之处说成是相同的,所谓“立异”则与“趋同”正相反。这两种倾向集中体现在对通假关系、通假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上。过去普遍认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国内学术界易于“趋同”,而国外汉学界易于“立异”,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不客观的。科学的古文字学分析以及对相关文义的准确理解,是正确选择通假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抄写时代的文字形体及用字习惯,才能处理好出土文献“阅读习惯”问题。 相似文献
8.
9.
道德教育是开发个人道德潜质和培养道德情怀的教育活动,它无法离开个人生活而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我国道德教育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经历道德体验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教育中道德体验和道德习惯的教学理念影响并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方法。以学生个人生活为平台的道德教育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6.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的基本理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活动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构建和谐的方式生活,本身就体现出人们的根本利益所在.本文从生活方式入手,探讨定义、要素与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必要和内涵.又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内涵探讨,得出结论,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