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南海主权争端的加剧,在五国五方动议的基础上,台湾方面提出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五国六方动议,并基本得到南海周边四国和美国的支持。五国六方动议提出后,台湾当局和两岸的部分学者对其表示认同,积极倡导中国大陆考虑接受。笔者看来,南海主权争端中,台湾方面的五国六方动议意在突显台湾的主体性和主权国家身份,不利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南海周边四国支持五国六方动议意在联合对抗中国,不利于维护中国南海主权。因此,五国六方动议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林卿 《创新》2009,(1):11-11
林卿(福建师范大学)在2008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撰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不仅取得了“双赢”的成效,而且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两岸农业进一步合作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从竞争走向合作,从整合走向融合将是两岸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岸农业进一步合作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效控制理论成为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主权争端的重要国际法依据之一。我国南海部分岛礁被邻国占领虽是事实,但这些国家无法依据有效控制理论取得其非法占领岛礁的领土主权。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历史的、无可争辩的主权,且从未放弃或停止行使对南海诸岛的有效管辖。争端国家的占领行为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针对争议岛屿的所谓"主权行为"是非法的、无效的。我国应当在强化对南海诸岛的历史性权利的同时,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加强对南海诸岛的有效控制,明确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相似文献   

5.
6.
中美围绕南海问题的较量类似"囚徒困境"博弈。由于利益冲突、缺乏互信以及联盟因素,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出现困境。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该博弈就有可能转化为"谁是懦夫"博弈。南海问题的前景不容乐观。要解决中美南海博弈的外交困境,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互信,并进行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受全球资源短缺、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南海争端出现了复杂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并朝着对我国不利的方向发展。与我国存在争端的国家分别以所谓历史依据、法理依据和军事存在等手段固化所占岛礁主权,国外一些学者对此看法不尽相同。如何解决南海争端,单一手段或传统手段恐怕难以奏效,应采取综合手段,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8.
就中国目前的海洋政治形势而言,南海争端已成为全球热点.从南海争端的问题属性来看,这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化的、结构化不良的政治问题,是一个重要而紧急的战略问题.从南海争端中的战略格局来看,中国面临内外双重战略压力,面临着战争与和平的两难选择.为此,中国应采取系统性的战略措施积极应对南海争端,站在国家战略角度从各层面、各领域展开实质性行动,在做好积极维护主权准备的同时,争取用政治与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9.
以领导人表态、法律文件和议题地位为衡量标准,可以发现,1962年至今菲律宾对沙巴地区主权争端的态度呈现出从强硬到缓和再到象征性声索的降级过程。菲律宾政府基于议题、国内、双边和国际四层次要素的考量确定了其主权声索的行为逻辑,形成了在反复中逐步降级但又无法完全消失的“沙巴问题”。这一过程表明,菲律宾对主权争端的政策既有其复杂性,也存在进行可控管理的可能性。充分认识各层次要素及基于此菲律宾政府的政策形成过程,有利于对未来菲律宾整体外交政策进行更加准确的研判,有助于中国妥善处理涉菲有关争端,在维护主权同时推动双边关系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领域多样化和治理方式多维化推动着南海海洋治理架构向多层治理模式演进。但多层治理权力的竞争加剧、多层治理机制的分布失衡以及多层治理目标的分歧扩大凸显了多元行为体之间利益诉求的矛盾,进而对南海海洋治理进程造成了一定阻碍。协调多元行为体在南海海洋治理实践中的利益关系,需要以全球海洋治理的实现方式、区域海洋治理的立法模式以及南海海洋治理的实践特点为参照,推进南海海洋多层治理架构的组织体系创新、法律框架完善和议程设置优化,从而解决多元行为体参与南海海洋治理意愿不足、规制缺失和行动不足的难题,共同维护和实现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曹德军 《南海学刊》2022,8(3):88-96
在持续紧张的南海局势中,“固有领土”叙事是基于历史记忆的社会建构,不相容的叙事客观上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历史记忆的路径依赖、对无形价值的情感框定、“自我-他者”二元话语结构,强化了负面叙事黏性。那些积极的叙事“推动者”会将“固有领土”话语建构成一种延续性的叙事模板。在2012年中菲黄岩岛冲突、2014年中越“981钻井平台”纷争等危机中,东南亚声索国对中国维权行动施加了负面锚定。历史记忆与叙事黏性的关联逻辑可以为中国主动应对南海舆论压力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南海法律维权证据群较为庞杂,而这会为证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以及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所有权带来一定阻碍。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引入证据链学说,能够为建立证据优势提供逻辑工具,有助于补强证据的证明力与可信度,并有利于呈现南海争端证据的关系网络。在中国南海历史性所有权证据链中,需要明晰《更路簿》在证明“行使主权或主权性质权利”“持续行使权利”“法律确信”这三条证明路径中的价值。在中国南沙群岛主权证据链中,应具体考量《更路簿》在条约证据链、有效控制证据链以及地图证据链中的价值。在南海争端语境下,《更路簿》作为一项证据,需要突出其证明作用,找寻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印证关系,并明确其证明力,更好地服务于证明“中国在南海拥有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13.
过去几十年来,东北亚地区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共同应对这些问题,中日韩三国不断强化环境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12月,三国又召开了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为下一阶段中日韩环境合作描绘了新的实施蓝图。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媒体报道和学者研究对中日韩环境合作问题进行分析,表明当前中日韩环境合作的具体路径是多元、多层的,且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尽管面临着来自美国因素的消极影响、中日韩关系不确定性以及日本福岛核废水的强排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三方合作还是前景可期。笔者还就未来如何加强中日韩环境合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国,维护公约的精神和严肃性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既需要坚持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保持航道畅通和航行自由,又必须援引公约,捍卫在领海的主权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内的主权权利,坚决反对某些国家恶意利用公约,并以公约之名行侵犯中国权利之实。本文围绕相关国家对公约的不同释义而产生的分歧,探讨公约在争端解决中的优势与缺失,以及其在南海争端中应发挥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剑兰 《社科纵横》2010,25(3):130-131,136
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合作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精神文化内容,是大学生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一部分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培养和构建大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大学生成才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朝在南海诸国实行朝贡制度,先后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这一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明朝倡导和平、非攻的国家交往原则,朝贡体制的形成与中国当时新朝皇帝的国家航海战略有密切关系。朝贡制度与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完全以维系国内政治与国际秩序为根本出发点,秉承如此初衷,明朝在南海甚至印度洋的海洋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并在古代封建帝国维护南海周边国际秩序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对当代中国实施海洋战略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争端当事国在国际诉讼中采取"不应诉"策略并非"离经叛道"之举,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国际法院化解"不应诉"危机的经验表明,争端当事国并无应诉的法律义务,且并不必然导致不利判决。国际法院仍应恪守当事方程序平等原则,在确定存在管辖权的前提下,对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裁决。中国和俄罗斯近期选择不应诉"南海仲裁案"和"北极日出号案"的事例表明,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与例外规定之间的矛盾势必导致"不应诉"现象。在"不应诉"的尴尬情境下,国际仲裁庭的正当性、独立性、公正性和实效性面临考验。为避免"不应诉"危机的加深,国际仲裁庭宜采取"司法自限"这一路径,在案件的管辖权问题和实体问题方面作出更为谨慎的裁决。  相似文献   

18.
论中日东海争端与能源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日东海海权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大争论与两国近年来在能源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有密切而直接的关联,它进一步恶化了本已脆弱的中日政治关系。本文首先从法律和史实的角度分析中日东海海权之争产生和升级的背景;其次,结合中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研究中日东海海权之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升级的原因,以及其成功解决的重要意义;最后,文章着重探讨中日能源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南海维权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的维护,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在南海维权过程中的国际形象遭到曲解,中国南海维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这种挑战和压力源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民间舆论基于大国尊严的需求与南海维权现况间的不平衡,二是东南亚地区其他南海争端方和美国等域外大国对中国南海维权行为的歪曲理解.因此,重塑和改善中国在南海维权过程中的国际形象,对缓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面临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也势必将为南海维权创造新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20.
郭渊 《太平洋学报》2011,19(5):83-9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前苏联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对南海争端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南海地区"边缘地带"特性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强占南海岛礁、瓜分海域、掠夺资源。在维权斗争中,中国政府不断地进行南海诸岛主权宣示,抗议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国土主权的践踏,收复被占西沙岛礁,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海疆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