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舞马的悲剧     
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也是个歌舞盛世,就连马匹也有御用的舞马。当时宫中驯养了100匹舞马,专门用于表演歌舞,它们按照需要被分为几个部,以"某家骄,某家宠"一类的名字命名。这些马中的御用"文工团",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于所表演的曲目无不曲尽其妙,因此极受宠爱。玄宗命令给这些马"衣以文秀,络以金银",就连马鬃和尾巴上也都杂以珠玉装饰。  相似文献   

3.
安代舞是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蒙古族歌舞艺术形式。本文通过研究探讨安代舞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特征,阐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健身、娱乐、表演、社会交往、旅游经济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挑椅舞     
一明 《山西老年》2012,(11):53-53
挑椅舞,是流行在山西省孝义市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源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挑椅舞由两人表演.媳妇为男人装扮的丑旦,蠢厮也是一名出现在观众面前的丑角。蠢厮梳一角小辫,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清代服装。  相似文献   

5.
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精神旨归和表演形式两个层面分析了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指出跳表舞的本质是一种巫术,其文化构成是一种流动的构成,是随着土家人的生命理想和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而动态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源流》2011,(13):47-48
下帅壮族瑶族乡下帅壮族瑶族乡是肇庆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怀集县西北部,毗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广西贺州市。据历史记载,这个壮、瑶、汉三族聚居的地区,早年建有关帝庙、张公祠、朝阳寺,这些庙、寺、祠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神庙会,时间始于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结束。正月十五是下帅最热闹的盛会,届时壮、瑶、汉三族人民穿红着绿,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表演传统的醒狮舞、壮狮舞、春牛舞、马舞、采茶舞、对年歌等,一直欢兴到深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不断升温的敦煌舞热,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诸多艺术院校、专业舞蹈院团、民间组织,都纷纷关注敦煌舞,学习敦煌舞。从教学、作品等各个方面挖掘和拓展敦煌舞蹈形象,丰富敦煌舞蹈舞台艺术表现,但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与此同时,对敦煌舞的认识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误区一,认为只要含有敦煌壁画形象或以敦煌地域为故事题材的舞蹈就是敦煌舞;误区二,敦煌舞都是女子表演而且舞蹈特点就是"慢、静";误区三,将敦煌舞等同于古典舞;误区四,敦煌舞训练只是壁画造型的再现。  相似文献   

8.
傩舞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整个表演过程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傩舞和中华武术的拳术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它们有许多相同特性,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系列傩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江西南丰傩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遗存了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是多元宗教、祭礼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及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体。其傩舞表演既保留了古代傩舞的特征韵味,又融合了近代民舞的娱乐形式;其傩乐既传承了古傩礼俗精华,又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既要正确地认识它,更要积极地传承、保护它。  相似文献   

10.
壮族《板鞋舞》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春节,壮族《板鞋舞》上京献演,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片播放。北京市副市长、亚运会筹委会副主任张百发对该舞蹈大加赞赏,决定《板鞋舞》作为亚运会艺术节表演节目之一。壮族人民欢欣鼓舞,引以为骄傲。同时,激起舞蹈界的专家学者的兴趣。为此,笔者不揣门缝之见,对《板鞋舞》的起源与演变、类别和内容,民族特色以及研究的意义作一简述,以求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地区苗族“跳香舞”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西地区苗族人的“跳香舞”是人们为了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风俗性舞蹈,它在表演呈式、音乐、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自己的固定模式,是在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与朴素民风中熏陶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笔者试求对“跳香舞”的内容与形式、音乐与表演、产生与发展、艺术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跳丧舞流行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聚居区,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土家族跳丧舞自古以来就与土家族原始的祭祀娱神活动有关,与土家族的宗教祭祀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所以土家族跳丧舞蕴涵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对土家族跳丧舞起源、基本形式及表演形态等进行考察和描述,分析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特征,以及土家族原始宗教对土家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永新盾牌舞>的人文背景、历史渊源、音乐及其表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跷,也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也叫"高跷秧歌"。关于高跷舞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劳动说、图腾崇拜说、戏笑说。山西极有可能是高跷舞的发源地。山西高跷舞分布广泛,种类多样。高跷舞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独特的视觉形象令人愉快。其二,可以涵养国人的文化心理。其三,可以和谐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相似文献   

16.
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平稳发展,在新世纪呈急剧上升趋势。,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成果:一是,对白马藏族傩舞性质的界定;二是,展开细致全面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类型、表演形态、地域差异;三是,对白马藏族傩舞文化渊源的挖掘,分析它所蕴含的原始崇拜、巫术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族源信息、文化功能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傩文化现象的横向比较,缺乏白马藏族傩舞保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方法亟需突破,田野调查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17.
永靖傩舞戏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其跳会禀说词中直接认为明初刘钊带来乡傩会事;其奉请之诸神中有大明开国功臣,有产生于明初的神话传说人物,有明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傩舞戏又多表演《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联系当地地域条件、多民族变迁融合的历史,以及一些民族神话传说中明代文化色彩,永靖傩舞戏应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主要包括池哥昼、甘昼和麻昼三大类,其服饰最富特色的是生活化和滑稽性结合统一的池哥昼、甘昼傩舞戏服饰。相比而言,麻昼服饰在艺术性和丰富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显示着白马藏族傩舞戏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体来看,艺术化和程式化是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发展变化的两极,在白马藏族娱神和娱人的傩舞戏表演中,服饰穿着则遵守着其独有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舞论》(Natyasastra)是印度最早的关于戏剧与表演艺术以及相关主题的一部著作,在印度的文化中相传为一位叫婆罗多(Bharata)或婆罗多牟尼(Bharatamuni)的人所作,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舞论》确切地应翻译为《剧论》或《戏剧论》。在梵语中,Natya一词原始意义指舞蹈,衍生义为戏剧,兼有舞蹈和戏剧的两重含义。该著作并非舞蹈学专著,只是部分涉及作为戏剧表演组成部分的舞蹈。《舞论》对戏剧艺术的起源、性质、功能、表演和观赏进行了全面论述,虽然说这部著作有戏剧百科全书之称,是东方戏剧学的经典,但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全译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方面。  相似文献   

20.
秀山花灯     
<正>秀山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民俗表演艺术,起源于唐宋,主要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秀山花灯分单花灯、双花灯和群花灯。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表演花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祭灯、启灯、开财门、观灯、送寿月、闹红灯、拜年祝贺、谢主、辞神、烧灯等。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秀山花灯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