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东魏北齐与南朝文学交流频繁。然而北齐诗坛并未出现南北诗风融合的局面 ,相反却转向华艳。这表现出北朝文学受南朝文学影响的阶段性差异 ,折射出北齐的腐败政局及汉族士人备受压抑的心态 ,昭示出北齐文化难以自立的尴尬境地。梁陈诗歌则昭示出汉晋传统文化以正朔自居的文化心态与文化向心力实际削弱的趋势。西魏北周虽无文学创作的卓著实绩 ,但以宇文泰为首的关陇集团于北齐、梁陈之外别树以长安文化为核心的“周礼”文化系统 ,为南北朝诗歌走向初盛唐诗歌的成熟境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具有特别的文化向心与凝聚意义。唐诗之形成不仅仅是北方刚健质实的思想内容与南朝日臻完善的艺术技巧的融合 ,关陇集团所铸造的长安文化精神是南北诗风得以融会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
任何政治、社会、文化现象,都有其深刻的信仰、知识和思想背景。隋唐长安城区别于其他时代城市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其带有强烈的佛教都市特征,林立的寺院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角色。佛教所宣扬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是长安居民心中重要的行事依据。他们的心灵不但生活在现实的长安,也生活在想象里的长安。两个部分拼接的长安,才最接近真实的长安。将信仰和戒律的因素纳入到对中古社会史的研究中,从佛教戒律、寺院生活、宗教想象、灵验感通等信仰背景出发,探讨城市生活,进而在隋唐长安城的神圣和世俗空间中,勾勒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场景,或许是一个可行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杭勇 《社会科学论坛》2008,(10):120-122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继陈子昂之后又一个大力创作感遇诗的诗人,他的感遇诗主要包括《杂诗》五首和《感遇诗》十二首。这些感遇诗成功地运用了屈原以来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独具特色,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文儒与吏能之争在有效促成开元盛世的清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完善了文儒诗学的理论思考。有唐文学在开元、天宝之时,达其极盛,诗家辈出,佳作如林。大体言之,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浪漫高华为主体风格,后期则转入沉郁顿挫。然风格虽有转变,但成就前后两期风格乃至成就盛唐诗歌风格的仍为“气”与“情”:“气”盛而“情”真。盛唐文学的文化精神亦因之而凸显。  相似文献   

5.
杭勇 《社会科学论坛》2008,(20):120-122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继陈子昂之后又一个大力创作感遇诗的诗人,他的感遇诗主要包括<杂诗>五首和<感遇诗>十二首.这些感遇诗成功地运用了屈原以来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独具特色,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唐代长安佛寺诗关学风格呈现出恢宏雄壮、清俊秀丽、奇幻诡谲三种表现形式。恢宏雄壮在从初唐至盛唐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盛唐时期更为雄浑自然。清俊秀丽在盛唐王维笔下最富韵味,中晚唐诗人无人企及,中晚唐诗人在精细与滞涩中发展表现着这一关学风格。中唐诗人韩愈创作的佛寺诗则迥异于其他两种关学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奇幻诡谲之美,这种风格在晚唐李洞手中得到发展,表现为雄奇开阔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24,(3):117-126
在全面继承诗骚以来中国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基础上,李白把初盛唐抒情言志诗歌推向令后人望尘莫及的顶点。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处理,还是体裁形式的继承创造,抑或是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构等等,都呈现出在其他时代、其他诗人的诗歌作品中难以模仿复制的“顶点”状态,集中展现了李白的天才诗艺与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的顶点抒情,依托于持续上升、臻于顶峰的伟大时代,厚植于自由繁荣的思想文化沃土,是初盛唐以来持续走高的诗歌抒情性的终端显示,更是诗骚之后、汉魏已还的传统抒情诗艺术的最后总结。  相似文献   

8.
康震 《人文杂志》2004,(5):135-139
崇尚武功,舍生取义是长安侠士的行为道德准则.西汉长安"五方杂错"的风习、黄老政治的施行是长安多游侠的文化渊源.唐长安的"恶少"、"英豪"群体是长安多游侠的社会基础.唐长安的多元文化存在是长安多游侠的思想背景.长安豪侠辅助关陇集团克定关中长安多游侠的历史动因.唐长安游侠在唐诗中成为超越世俗、建立奇勋的人格象征.他们逞强好胜,骄纵不羁的个性被诗化为豪迈矫健的英雄行为.唐诗中的侠士超越了横行复仇的个人意气,升华为慷慨的爱国激情,表现出俊逸的浪漫精神,为唐代诗歌注入劲健、刚猛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9.
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代表的唐代诗歌审美观念的更新,可以说是隋唐时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昔日关陇豪强那令人燥脾的豪雄之风,在一度迷失之后首次在初唐四杰这一代人的理论与创作中复现。这批“知音”、“知己”们鄙弃雕章琢句的繁综浅术、纷绘小才,倡言要“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反诸宏博”,自然只有关陇健儿素稔的边塞风光和征战生活才更符合他们那其大如椽的诗笔纵情挥洒、随意施展的需要。那是具有共同的时代群体风格的一代人为之心驰神往热血腾涌的美学意象,其中包孕着新的一代诗人发现自我审美价值时的欢欣与喜悦:想不到昔日长年生活其中置若罔闻的荒城大漠竟有如许壮丽的风光,想不到久已司空见惯浑然不觉的军旅生活竟这般富于刺激!这些诗人的视点在流盼飞转地观照着社会万象,跃动着自我实现的心灵喜悦。从唐代美学思潮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初唐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上流社会与长安是盛唐音乐的繁荣地,盛唐文士与歌辞创作关系空前密切,盛唐歌辞"风骨"、"声律"兼求。从王维的音乐才华、社会活动及诗篇特点等来看,他与盛唐音乐文化极其契合,这使得其诗深受时人欢迎,并广为传唱。可见,音乐文化是盛唐王维接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吴淑玲  张岚 《河北学刊》2012,32(5):91-95
唐代书肆是唐诗传播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书肆的诗文集主要有四种来源:收买诗人的诗卷、雇佣书手抄写诗卷、自由抄诗手炫卖的诗卷、拓印金石铭刻诗文.诗文集的去向主要是士人.书肆为唐诗的即时传播和接受搭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畅销诗卷对诗人的创作有着积极的鼓励作用,获得诗卷的士人在唐诗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诗艺影响,这些对唐诗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播与唐传奇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传奇是唐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唐传奇满足了唐人的史传传播意识 ,具备了众多有利于传播的因素 ,切近了崛起的市民阶层对大众文化的渴求 ,从而取得了最终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唐律与唐朝的刑事司法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律是唐朝刑事司法制度的体现者、规范者和捍卫者.唐律的内容体现了刑事司法的主体、参与人、程序、证据、强制措施、法律的适用、刑罚的执行等方面,是唐朝刑事司法制度忠实的体现者.唐律对唐朝刑事制度的规范比较全面、具体和易操作,为这一制度的适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唐律通过刑罚手段来惩治违反刑事司法制度的行为,力度比较大.唐律能与唐朝的刑事司法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唐律包含有唐朝刑事司法制度的调整范围.詹初的主流刑事司法思想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疏议"起了完善唐朝刑事司法制度内容的作用等.在唐律与唐朝的刑事司法制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唐朝前、后期刑事司法制度的执行情况大不相同.其次,后世律典对唐律中的刑事司法制度都有沿革.最后,唐律中的刑事司法制度与古代东方其他法中的刑事司法制度相比.差别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王文光  陈燕 《学术探索》2014,(1):107-110
唐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唐王朝不但能够很好地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还能够与海外的民族或者民族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正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新唐书》以超过以往正史的丰富内容以及庞大的文献体量,记载了所有唐朝直接统治、间接管理的民族,以及唐朝人目光所及的海外民族,以民族史志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发展画卷。  相似文献   

15.
唐宋茶道,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在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方面,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和建立了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唐宋时期,茶道大行,究其原因,社会经济条件是其物质基础,茶之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发现及养生理念促进了茶道嬗变,唐宋文人的品格特征引导茶道发展,饮食文化的贵族化特征使茶道趋于精致。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下,唐宋大行茶道的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的离婚立法--以"七出"之制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代法律根据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对礼制上的"七出"进行了确认与规范,将其纳入法律体系.从法理学上看,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使"七出"由汉代的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汉,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它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执行程序;它在立法技术上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法律实践上看,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井华  孙科 《北方论丛》2007,(4):13-16
在唐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音乐如一股股清泉融入了当时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统治者的提倡和时尚的引领,塑造了大唐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内在的艺术气质,创作了无数描绘当时社会音乐活动的精美诗歌,成为千古流芳的传世佳作。音乐的高度发展提升了诗歌创作的审美境界,同时,诗词的盛行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优美的诗歌乘着音乐的翅膀,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唐风与大唐女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玲 《中州学刊》2002,(3):95-98
唐朝由于政治的开放与内外交流的扩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胡族的影响以及社会活动的丰富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唐风,它以自信、开放、蓬勃向上为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也对作为“唐风”的体现者——唐代的妇女服饰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流露出健康、青春的气息。“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失去了这种风尚,也随之带来了妇女服饰上的颓废与保守。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啸与唐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斌 《学术研究》2002,3(2):105-110
啸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在艺术音乐领域里,叶啸迅速兴起并进入宫廷,诗人与隐士之啸盛行,出现了对啸乐曲进行艺术总结的音乐著作《啸旨》,使啸曲在音乐上达到顶峰;在文学领域,啸音乐向文学渗透和转化,成为重要的文学题材和典故,啸参与到唐诗特色的建构中。唐人对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文京 《河北学刊》2003,23(2):116-120
唐代边塞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汉代及汉代军事英雄,语言学意义上的解释不能说明其本质,这是唐代边塞诗人浓郁的汉代情结,是他们对泱泱大汉精神的深情呼唤。作为一种时代文化心理,它反映了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