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百家讲坛》以其精湛的内容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一炮走红,从而在大众媒介和精英文化之间找到了突破。从精英文化在现代消费社会求生为切入点,分析百家讲坛走红的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消费时代,快餐文化的缺陷,传统文化的变脸,传播技术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心发生转移,加上西方流行文化的波及,"学者散文"创作在大众启蒙与自觉自性、感性与知性、精英立场与大众倾向之间陷入了矛盾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变化就是主导人类社会数千年的精英社会受到有力的挑战,而挑战这一社会格局的就是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社会的站立,使工业化生产方式创造出来的"大众"逐步登上了人类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而作为大众社会伴生物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则给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变化成为近一二个世纪以来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面临的最为特殊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关于社会结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结构性制约下的消费行为研究,转为研究消费实践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在消费社会中,增长没有带来丰盛,消费的社会区分逻辑仍是客观存在的.符号消费、大众消费与品位消费作为社会理论家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描绘了消费实践中阶层分化的三种图景,也为中国分层研究提供了新议题.  相似文献   

5.
以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为代表的现代零售"新业态",近些年来在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家庭的消费行为,构筑起了区域型、社区型、邻里型等日常消费的三重消费空间结构,造就了人们的"新业态情结".本文以南京市为样本,通过大样本量的入户调查和随机调查的结果,来描述"新业态"带来的消费行为的变革,解析了"新业态情结"承载的新社会功能和新的消费亚文化.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进入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美国大众文化迅速向境外传播,形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历史上“美国化”的第一次高潮。欧洲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限制这股引起欧洲精英十分恐惧的“洪水”的进入,但最终收效甚微。欧洲的“美国化”归根结底是以美国大众文化为媒介的“美国生活方式”向境外的大规模蔓延,这对于固守传统的欧洲社会来说也许是“不祥之兆”,但却是难以抵制的。由此,这一时期的“美国化”可能给欧洲国家带来文化转型上的混乱或许多人的“失落感”和无所适从,但从长远来看只会给“传统”中添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的成分,促进了欧洲国家向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实用主义与奥巴马政府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主义根源于美国早期的边疆拓荒史和新教伦理,得到美国大众和精英集团的广泛认可,是美国的大众文化,又是国家主导政治文化,自然发展成为美国外交的指导理念.奥巴马政府在"一场危机、两场战争"和国际形象受损的危急情况下执政,选择了"现实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和"巧实力"外交战略,正是对小布什"单边主义"战略反思的结果,是实用主义的必然回归.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要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建设"两型"社会,关键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创新.推进综合改革试验,需要正确定位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和功能,协调政府、市场、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9.
博里农民画作为淮安地区特有文化资源,因"地方性消费"而兴,也因"地方性消费"而衰.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因为受到精英艺术和专业艺术的排斥,其艺术性与当地民众的审美期待相背离,低端的产业化开发无法满足大众市场需要等原因,博里农民画遭遇"地方性消费难题".博里农民画要实现产业化发展,破解"地方性消费难题",就要培育传承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进入消费社会的包装改造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中国已表现出许多消费社会的特征,许多传统文化也成为消费品.由于传统文化的消费主体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和文化精英,因而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和改造,以使其转换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文化形式.通过去除深度模式、图像化、类像化等包装改造途径,传统文化才可以进入消费社会.经过这样的包装改造后,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成为具有平面化、碎片化特征以及注重感观刺激效果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都市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际舞风行于工商业发达的大都会.以<北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媒体,积极推介、宣传交际舞,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北洋画报>对于舞女群体有着颇多呈现,其以舞女群体为对象,向社会大众呈现出都市消费与两性关系的异化,进而实现了画报媒体与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刑法学界关于犯罪论体系变革大讨论的背后,是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对立.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考虑,我国传统的犯罪论体系不同于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结构相对简单,学术含量较低,体现了一种大众话语的立场.但是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法律专业化的趋势要求司法队伍精英化,学术界必须能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理论工具,因此,犯罪论体系必将面临大众话语模式向精英话语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早期国民党通过军事手段获得执政地位,且通过保甲制来控制乡村,但并不意味着其获得了对乡村的支配优势,基于此,国民党组织力图向乡村渗透.为避免"党政合一"造成乡村治理的官僚化,国民党在基层推行"党政分开"并倡导"党义治国",但在当时中央权威不足的背景下,"党国体制"的调整导致了国民党基层治理权力的空洞化和劣化,这意味着社会权力的精英化过程中断,分散的社会权力更无力制约政治权力载体的资源汲取,也就不能阻止破产的、原子化的乡村社会权力载体被反体制精英重新组织化为反体制力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跨越到大众化阶段,不同等级的大学生之间在社会性特征上出现了显著分化,包括家庭背景、政治参与、文化吸纳、网络使用、社会信任和就业状况等方面。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2013年调查数据,借鉴精英理论,能够分析不同等级高校之间大学生由于精英教育取向和大众教育取向带来的社会性特征差异,并对高等教育扩张和改革可能产生的潜在后果做出推断。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诗的都市话语中,革命语境制约着中国诗人对都市的感知.在革命视角下的现代都市表现呈现出双重属性:现代化标志与罪恶性深渊,"母亲"和"妓女"的二重形象成为革命诗歌经典的抒情模式.都市"复活"的神话构成其主要的精神指向.新诗的革命话语与都市话语的复杂联系与内在矛盾形成中国新诗发展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6.
"文艺大众化"问题,走过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历程.在启蒙时代(现代),文艺大众化是少数知识精英"化大众"的口号,体现的是精英阶层高雅的审美趣味,具有脱离群众的倾向.后现代,由于经济、文化、政治的原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它颠覆了启蒙时代的文艺大众化的精英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转变.当然,后现代的"大众化"并不完全等于文艺的大众化,它是资本刺激消费欲望、实现增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关系"式利益联结及其政治影响分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场域中,"关系"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际互动模式,衍生出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式利益联结.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关系"式利益联结对政治领域仍有较大侵蚀.编织、维持与公权力掌握者之间的私人性关系成为社会主体争取利益的便捷途径,其中不少商企群体借用"关系"资源与权力掌握者之间建立了亲缘式、熟人式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通道."关系"式利益联结运行中的特殊主义、隐蔽性、非规则性等特征对现实政治带来消极影响,需根据其具体的发生领域和影响范围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法国当代思想家鲍德里亚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地分析了现代媒介的实质,并对大众媒介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鲍德里亚指证了大众媒介通过编码规则和传播技术而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世界,从而使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由媒介支配的社会.通过对作为媒介的广告和民意测验的具体分析,鲍德里亚进一步强调了大众媒介的自我指涉性质,以及由此而来的强制性体制.鲍德里亚大众媒介批判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对媒介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对其实质和社会后果做出了具有哲学高度上的把握;而这一批判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把符号逻辑与生产逻辑割裂开来,因而在使符号体系独立化和神秘化的同时,弱化了从社会现实本身来对媒介社会作出批判的阐明.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一"和"多"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为一元的价值导向和多样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文章总结了传统社会在处理二者关系上的教训,结合社会转型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一"和"多"关系的整合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以期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精英吸纳"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但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非精英"的大众阶层。因此,在实施"精英吸纳"战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社会精英阶层的政治参与,更要关注和吸纳非精英阶层的政治参与,最终全面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以达到我国民主政治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