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供给和需求两端处于结构性调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将重心转移到服务国内需要上,充分发挥内需潜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和韧性,并以此为基础,主动地、开放地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须全局地、系统地、开放地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多措并举地畅通和优化"双循环",构建区域平衡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应对逆全球化趋势、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逻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明确"双循环"一个要义,打通供需两个端口,耦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个链条,循环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练好新理念、新科技、新经济、新基建、新机制五大内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困境提供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指明新方向,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3.
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政府挑起的经贸争端相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但当前面临制度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且支出占比不合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循环"新格局的塑造。基于治理情境的分析视角,着眼于"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制度、信任、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教育公平等方面奠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内部循环的消费驱动、高端产业的投资驱动以及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营造信任、信心和富有预期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此形成新发展格局:(1)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2)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加快消费转型升级、重塑新型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5.
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与持续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全球性经济贸易衰退已经不可避免。面对发达国家市场萎缩、新兴市场体量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等一系列持续演变的风险和挑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局势的战略定位,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归纳梳理中国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基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探讨创新发展格局必须立足于"内循环"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机制,分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战略意义,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对于推进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特定产业以及价值链为例,分析RCEP推动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途径。研究认为,RCEP的签署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具体来说,通过外贸和投资路径,有利于关税减让以及区域内经贸规则的统一,促进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进而提高国内的生产和社会福利水平;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能够促进中国相关产业更好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巩固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国内改革路径,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市场准入制度、营商环境、国有企业等改革,更好地形成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蔓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理论逻辑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强调联动循环、主动循环和动态循环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本质上看,新格局的形成关键在于构建双循环的内生动力,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国家战略为依托,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多层级消费市场和统一大市场等优势,铸就双循环内生市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竞争新优势,以数字经济为新契机,打造双循环的产业支撑作用;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双循环的企业主体地位,形成供给更高质量、内需更具活力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双循环”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兼顾国际循环,促进内外两个循环协调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经两年有余。两年的经济实践证明“双循环”是应对当前严峻全球经济形势以及适应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是调整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破题之策,更是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发展新的路径选择。未来中国宏观政策要坚持以满足中国国内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续刺激内需,引导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赓续扩大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生产链重构。国内、国际双循环,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引入了国际贸易的因素,强调了出口导向贸易、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在形成地区发展差异中的决定性作用。据此我们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内生性。同时,我们根据中国新一轮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分析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从全球价值链逐步走向国内价值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创新体制机制,塑造"强政府+强市场"的调节机制。根据我国体制变迁趋势和政策选择的依据,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在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领域做了归类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依据,分工可以促进专业化,实现微观分工、宏观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衔接,实现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有机结合,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衔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蕴意是改善和调节劳动分工,促进中国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循环为主体的旧的分工体系向以国内分工、国内市场和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分工体系的转化。从分工理论视角下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出发,构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是以分工理论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 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消费引领创新,培育新型消费体系; 把国内流通与国际供应链体系相融合,推进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相对接,用优进优出的发展模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 ,要求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旧的道德观念。而新型的市场道德的生长点 ,即存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之中 ,不仅市场机制的建立为市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而且市场机制的完善为市场道德的运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一般而言 ,市场机制越完善 ,市场经济对于市场道德的需求性或依赖性就越强 ,市场道德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市场经济而言 ,市场道德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内控力量 ,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必须是流动的 ,创业板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是要有一套保证市场流动性的交易机制。通过对做市商制度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特殊性的研究 ,认为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不仅在增加市场流动性方面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还可避免主板市场交易制度的一些弊端和起到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市场风险、维持价格稳定等作用。针对我国在现阶段引入做市商制度存在的一些障碍 ,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外部环境、建立做市商制度方面的建议 ,并对具体的交易制度提出了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13.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都是经营同一交易标的——货币 ,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于 1999年开始通过市场主体的融合互动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两个市场的交融联动。在这种背景下 ,论文着重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有哪些影响、相应的货币政策应有哪些调整、货币市场自身的建设、现阶段如何推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中国对于工程咨询企业的市场细分研究和应用仍不完善这一问题,分析了对中国工程咨询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意义,提出了以事先细分事后细分为主的市场细分策略。其中在事后细分策略中,以模糊聚类方法为主要分析工具,选取了衡量指标,并阐述了该方法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分工、市场分割与统一市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要求市场分工不断细化,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拓展,最终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但由于地区间存在的保护主义,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往往难以实现。在我国当前的制度安排条件下,市场分割是欠发达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博弈造成的,因此需要构筑一定的制度环境作为承诺来促使各个地区积极参与分工体系的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消费者购房偏好为视角,以中国大陆房地产开发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广州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析出影响消费者购房的偏好因素有建筑设计、物业管理与开发商、户外环境、感知途径、价格与收费、学校、室内装修、位置与交通8项因素,由此将购房者分为追求完美型、崇尚环境型与务实自信型三个类群,并对其进行特征描述。研究表明,中国大陆与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在购房偏好方面既有相似,又存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施韦卡特认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最好出路是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虽然其经济民主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超越对象、企业民主、宏观调控、所有制、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但在提出背景、理论渊源、实践道路、具体制度等方面亦有本质区别。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模式仍停留在空想阶段,因此,我国不会走经济民主模式的道路,但可以借鉴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参加市场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违法犯罪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打击市场主体犯罪活动,有效地惩治市场主体的犯罪行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于股市扩张是有利于经济增长还是一个投机泡沫的结果,或者从银行角度对金融深化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单方面考察,却往往忽略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实证分析中国股市、信贷市场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作用,股市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银行信贷增长对经济增长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信贷市场和股市并没有表现出预计的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宗商品金融化”现象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市场稳定性面临诸多挑战,探究商品金融化视角下的金融市场风险防范对维持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系统梳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宗商品金融化对中国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基于改进的商品期货定价模型,从金融化视角详细剖析金融市场稳定性受商品价格、供给和需求冲击的边际效应,比较其在长短期和市场波动环境方面的异质性特征。其次,利用2000—2020年一季度美国金融市场和2010—2019四季度中国金融市场样本,分别构建金融化指标和金融市场稳定性指标,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考察金融市场稳定性、商品价格以及金融化程度之间的结构化关系。最后考虑市场波动差异,特别是金融危机或新冠疫情这类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实证检验商品金融化程度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门限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中美两国商品指数市场中,金融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短期冲击影响程度最大,各个市场受冲击后的1至2年内价格水平均能恢复均衡状态;金融市场稳定性受大宗商品金融化影响显著,特别是在商品指数市场;相较于大宗商品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