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冥婚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婚俗的特殊形式,在唐代显示出流行的趋势,唐代冥婚主要有活人嫁死人或死人嫁死人两种形式,而其冥婚的缔结,一般要经过纳聘、赠送迎亲版与冥婚书或赠送信物、墓祭、迁葬几个环节。籍冥婚可以安慰死者,籍冥婚可以使殇者完成归葬家族墓地、牵忖祭家庙的礼节,籍冥婚可以使家人获得实际利益是唐代冥婚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广西民族学院徐桂兰同志的<中国育俗的文化叠合>,通俗易懂,个案丰富,图文并茂,作者用浅显的语言将纷繁驳杂的各种育俗现象表达出来,的确是一部中国育俗文化的通俗胜、普及性著作.  相似文献   

3.
冥婚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历代文献记载冥婚的材料,并借鉴前人研究冥婚的成果,从而构勒出冥婚在历史上起源、发展、变化的大概轮廓,同时论述其发展、流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故事情节发生的特点,唐代人鬼相恋故事大致可分为类冥婚型故事、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亡女复活型相恋故事、路遇型相恋故事四类。类冥婚型故事依附于冥婚习俗,多发生在人间男性和女鬼之间;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的经典模式是“禁忌~惩罚”,故事中男子或是气色有异或是暴亡,不具备重情之特色;亡女复活故事表现的足追求爱的力量强大以至于死而复生,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路遇式人鬼桕恋故事重在对男女两情相悦的描摹和歌颂,是义人幻想爱情的白日梦的载体。庸代人鬼相恋故事不但丰富了古典小说的题材,其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的发生模式,对后世同类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洛阳出土的朱书陶瓶上书写的镇墓文,透露出了冥婚的内容。冥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献记载很多。冥婚习俗扎根于我国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土壤之中,长期传承不衰,至今在各地仍有广泛分布,并在当代都市中发生某些变异。  相似文献   

6.
宋前文言小说中的冥婚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冥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习俗,在宋前文言小说中常常出现。它突破了狭义的未婚夭亡的男女合葬,不仅指死人与死人之间的结合,也包括活人与死人的婚恋等。从宋前文言小说来看,冥婚故事大致有三种类型:合葬式、入墓(庙)结为夫妇式、女鬼自荐枕席结为夫妻式。作为古代婚姻嫁娶的一种特殊形式,冥婚具有鬼魂信仰和婚姻门第观念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合葬或者说冥婚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中屡见不鲜,但在不同时段,却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心态,由此出发概括出爱情的合葬、无爱的冥婚、革命的合葬三种模式,并通过互文性解读而透视出:合葬的根本意义是对于身体不朽的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衾枕现象”来窥见柳永词中所表现的雅俗意趣,并进一步解释“衾枕现象”构成柳永词“俗”的原因。从表面而言,“衾枕现象”说明柳词多写男女闰阁中事,形成其词的“貌俗”。进一步讲,“衾枕现象”还说明柳永对女色和爱情生活的贪恋,形成其词的“意俗”。具体说,因为从词中难见柳永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频繁出现的“衾枕现象”使读者对其人格产生了怀疑,形成了其人“俗”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三峡民间茶俗表现为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茶俗现象的考察研究 ,笔者认为 :三峡民间茶俗属于区域性茶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具有地方性、传承性和可欣赏性  相似文献   

10.
最近十余年间,民生新闻成为风行天下的传播现象。然而当下的新闻批评对此现象缺乏关注,甚至批评颇多。事实上,民生新闻之所以会"审俗",主要是因为民众中存在着本能的"审俗需要",才最终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审俗现实"。所以,我们不仅要正视民生新闻的审俗现实,也需要尊重民众所拥有的审俗权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唐律和大量文献资料 ,对唐代的婚龄、嫁娶、离异及婚姻习俗进行了详细地考证和述略 ,揭示了唐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 ,庶几对中国风俗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中晚期,政局糜烂,内外交困。唐朝政府在不断对外采取和亲政策的同时,更频频地将公主下嫁到各个藩镇,以求取国家内部的表面和平。这种政治婚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亲。但和亲本身是否有效,更多地决定于政权双方的实力对比,所以,唐朝政府对各藩镇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同姓不婚包括同宗、共姓和姓音同字不同三种情况,有人认为唐律所称同姓,乃谓“同宗共姓”,亦“即尝同祖”者而言,其实并不正确。亲属不婚限制的是与异姓之间的婚姻行为,反对尊卑为婚。唐律和唐令都有官民不婚的规定,但互有不同,可能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前执行的是唐律的规定,之后则执行的是唐令的规定。在唐代存在有妻更娶妻的情况,但不能估计过高,有妻不婚的禁令基本得到贯彻。唐朝尽管没有僧尼不婚的规定,但由于唐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要求僧尼严守戒律,因此僧尼的身份在事实上已经构成婚姻的法定障碍,而且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僧尼不婚确实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执行。  相似文献   

14.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但大多数挽歌是在丧葬过程中由乐队演奏的。挽歌镌于碑石者 ,甚为少见。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中 ,有一批挽歌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唐诗文献。这类挽歌主要有两种类型 :刻在墓志盖上的挽歌和墓志铭中的挽歌。这两种挽歌 ,无论是作者和哀挽对象 ,还是内容与形式 ,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唐代挽歌与唐代丧葬制度、礼仪习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我们认识并了解唐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以新出墓志所载挽歌与传世挽歌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认识挽歌特殊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聘财和嫁妆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一种礼和俗,至中古时期演变为婚姻重财.唐代婚姻重财经历了从前期重聘财到中后期重嫁妆的演变,这是唐代以士族的衰亡和官僚阶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变革和以出嫁以后女子生活中父权地位下降、夫权地位的上升为特征的家族权力变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唐人以饮食量大、食物巨大、饮食方式和环境竞豪。饮酒也在于全民性及酒食合欢氛围的刻意营构。饮茶也喜豪饮。所谓“量”体现了以武勇竞豪的一种身体性、生物性的替代表现;以饮食方式的粗率豪放,表现的是特定的开放时代那些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内容。这也是对于刻意文饰自己的饮食方式不满,有意与南朝社会崇尚柔弱的流俗表现不同,从而适应和张扬了唐代尚粗豪的时代风习和个体情性。  相似文献   

17.
《诗经》婚恋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生活。明媒正娶是周代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它突出的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愿望和期待 ;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 ,它体现了社会对夫妻人伦的重视 ;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 ,它表现的是周人对拆除隔绝人群的氏族关系的古老壁垒的重视。总之 ,《诗经》婚恋诗写出了周代婚烟的多元性 ,表现了周礼张弛有序、刚柔相济、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唐五代宋初婚龄问题,传世文献中的直接记载较少,但卷帙丰富的敦煌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变文等资 料中则有不少间接的,而又是第一手的史料,由此反映了我国中古时代婚姻制度、婚嫁文化及其相关的社风民习等方面的真 情实况。本文梳理有关材料,对于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作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唐代和亲诗或吟咏唐朝公主远嫁之事,或反映汉代昭君出塞之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人对和亲联姻的认识和理解。唐代诗人在关心现实和回顾历史中,努力探求国家安宁、民族和睦的有效途径,表达了他们希望国家早日解决民族纷争、实现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唐代和亲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唐宋商人婚姻变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商人的通婚阶层主要有艺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官僚,而宋代商人不仅可以联姻于士人、高官,有的商人之女还可以入宫为皇妃,乃至正位中宫。这主要是宋代商人经济实力的提高、入宋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和财婚风气日盛的结果,此外还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唐宋商人婚姻变迁的背后蕴涵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