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技术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生态价值取向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并协同演进.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从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后工业文明社会大体上经历了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还原主义思维方式-(新)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与之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经历了朴素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高层次生态价值取向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化技术创新其实是对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历史演变进行理性把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价值为主要取向的技术创新给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带来了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避免生态危机在中国重演,一些学者提出了技术创新应该从经济价值到生态化取向的转向。在认同这一转向的基础上,提出还要更好地协调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取向和生态价值取向的关系,需要使技术创新进一步从当代的生态化取向,转向生态经济取向。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生态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价值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生态观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亮点,代表了一种人类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传统技术创新活动核心追求的是经济价值,但在后现代主义生态观的影响下,技术创新有必要实行价值转向追求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价值;用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对人与自然实行整体关怀的哲学来关注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我们需要将技术创新活动终端从市场扩展到生态环境。为此,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需要提出多种措施来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4.
从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和西方“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及其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等视角,论证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基于当代全球性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反思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指出必须重构技术创新价值观.由传统的唯经济价值取向的物本主义技术创新价值观转向经济、生态和人性多维价值取向辩证统一的人本主义技术创新价值观;由以“天人对立”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技术创新价值观转向以“天人和谐”思维为基础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技术创新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的价值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此类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对技术创新的价值批判过于“宏大”,对技术创新实践的渗透性较差;价值批判的视域过于狭窄,忽视了技术创新与其它子系统的各种天然联系;没有从技术创新的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来探寻技术创新的价值本质;对技术创新实践产生的价值体系缺乏较全面的审视等。总的来说,以技术创新价值为主轴的相关研究,总体上还处于不成熟、非体系化的状态,这也表明该类研究应该引起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文学特质中一般社会意识性与特殊审美性的矛盾及复杂联系,也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把握的不同,决定了文学活动中规律性的两类价值取向:一类是可然性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片面对社会功利性或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另一类是必然性价值取向,它追求社会功利性与艺术形式美的统一。前者有极大局限性,而后者则是最符合文学真义、最完善的文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时空是人的社会实践形式,与实践构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践系统中的内在矛盾成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反映这种矛盾,并成为克服这种矛盾的异质性力量.由于时间和空间总是对实践存在制约性,也就成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优化与建构.虽然时间和空间由于技术改造得以重塑,但其对技术创新活动也存在一定制约,不同时空结构影响着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创新效果,这也是实践与时空矛盾关系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8.
使农户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层次结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论证了农户应当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意义与作用 ,以及怎样使农户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及有效途径 ,在技术创新中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实现农业技术跨越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偏差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要措施。并指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引导其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制定职业规划,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农业在“天人合一”思想引导下,坚持天地人物的协调与统一,农业生产实践具有明显的生态化取向。由“天人合一”到“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思想,奠定了传统农业生态化实践的思想基础;农业生态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实践中循环运作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选择及农业生产实践中生态因子的把握,主要包括作物轮作、土壤轮耕、多业循环以及气候土壤条件、茬口安排、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内容,这构成了农业生态化实践及其精耕细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论技术创新特征的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实践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共性特征。从创新主体来看,经历了从工匠一个体化工程师-复数化的工程师群的演变历程。从创新的科学基础来看,经历了从经验型技术创新-“经验+科学”型技术创新-科学型技术创新的演变历程。从政府对创新的介入性来看,呈现出弱-较强-强的特征。从技术创新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呈现出原始朴素的价值和谐-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迷失-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更高层次上的重新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国外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从技术创新采纳的动因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内涵和性质作了初步界定,同时还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实证研究说明了具体产业内企业采纳的特征,特别是从企业、社会、市场、技术间互动的视角分层探讨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速度、时机、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描述了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过程中的选择决策阶段特征,并指出在企业创新采纳过程中既可能存在按照时间序列依次发生的线性有序特征,也可能存在更复杂的交叠和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的总体战性质以及战争本身的迫切性特征,促进了战时和战后的科学和技术理论创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作为二战重要遗产之一的战后科技创新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广泛应用,影响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其作用机理是:(一)改变了潜在战争的成本收益计量;(二)对导致战争的经济社会因素的抑制;(三)战争成...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模式的不同,其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领先创新,应结合其成果特征,选择合理的保护方式;对于模仿创新,应正确处理好模仿与知识产权侵权之间的关系;对于合作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焦点是科学地界定与处理合作者共有知识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与全国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通过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西部地区推进技术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采取行动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知识增长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驱动力。文章立足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重新审视传统技术创新观 ,正视、克服其生态缺陷 ,树立一种全新的技术创新观 ,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匹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与扩散对产业的影响之后,不同创新类型之间的匹配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系统梳理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匹配研究的脉络,发现主要的研究进展包括:创新匹配的必然性、创新不匹配研究和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创新匹配分析。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选择合理的研究角度,揭示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匹配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详细的科技与创新投资与产出的绩效信息,才能有效进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与控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一套适合我国的产业科技与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面、创新过程面以及产出面等。从定量定性分析可见,我国必须激励并增加研发投资;重视与强化专利发展策略;积极推进产学研的改革,活化产学研互动的机制;积极鼓励原创性研发;协调投资与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多维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提出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项目为龙头、以各类科技竞赛为动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多维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