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帕斯捷尔纳克》一诗中,诗人的心愿是去成为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诗的一个"对称",但他又身不由己地对此感到踟蹰和犹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种踟蹰和犹豫呢?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于"革命文学"态度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其倡导初期,鲁迅对之表现出极大的踟蹰,并同倡导者的围攻进行论争。但随着倡导者"挤"他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著以后,他终于对其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给予高度评价。文章对鲁迅思想的这一转变及如何评价这一转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老友》2006,(2)
中央红军的长征1934年5月广昌、建宁失守后,中央苏区的形势日趋恶化。博古、李德等人曾考虑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问题,并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负责"处理一切"。但是,他们对实行战略转移问题始终处于犹豫踟蹰中。直到9月上旬,红军驿前以北阵地沦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苏轼不仅看出了王维诗中有画,而且他自己的诗也是这一诗歌理论的实践者,他的诗中画不是油画性质,而是文人山水写意画性质。本文从实地考察得知:他的诗中画既包括风景的,也包括风俗的,并且分别具“奇”和“淳”的特质。本文还对这两种画的两种特质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作了较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他的主要创作成就,一是以诗纪史,真实地反映了晚清时世;二是走向世界,为中国诗坛输入大量新的质素.因而,他出使美国后咏写域外风光和海外新理新事的诗作,被友人称作"新世界诗",在当时发生很大影响,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仍然很有借鉴价值.本文便从黄遵宪"新世界诗"的得名、范围、新在何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诸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末清初之爱国主义诗人和经史学家的顾炎武,他的诗歌创作是他整个反清复明事业的组成部分,面烂熟于心的儒家经典又是他诗歌深厚意蕴的重要因素。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竟太炎评论他的诗:“不为叹老嗟卑语,不作流连光景词。一代耆儒侪伏郑,更留馀技到风诗”,是颇确切的。顾炎武常以儒家经义入诗,这里只说说他诗中之“易”理。《周易》虽是讲卜筮之书,但寓于诺卦中之思想却很丰富,对自然、社会发展变化之规律,时有精妙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解说。顾炎武对此有极高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他在《与友人论易书》中说:“且夫《易》之…  相似文献   

7.
彭瑜  银海洋 《今日南国》2010,(14):38-39
他是农民,意外事故造成身体残疾,致使他不能种地。于是他改“种”诗,已收获近千首。他痴痴写诗,不仅为了自己的理想,也为年迈的父母。他的名字叫沈建。  相似文献   

8.
延清是近代蒙古族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庚子事变时期所写的诗被时人誉为“诗史”,将他和杜甫等量齐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诗记录了庚子事变这一特定历史事件,从义和团进京、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到战后的议和等各个方面都从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角度,予以全面真实的记录,与史实高度一致,而且更有很多正史所未载的事实,能补正史之不足。他在记史的过程中往往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表达自己忠君爱国报效国家的情愫。他的诗是近代国难文学的代表,是清末诗史。  相似文献   

9.
好"诗"与坏"译"--评Kenneth Rexroth的英译宋词《钗头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饯钟书在诗歌翻译评论中曾提到好"诗"与坏"译"这一现象.他说"好'诗'是指一个译本以诗而论,也许不失为好'诗'.但是,从原诗的复制角度来说,它又终不免是坏'译'."本文以美国现代诗人Kenneth Rexrorh的英译宋词《钗头凤》为例,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以探讨"好'诗'坏'译'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一期登载有徐洪火的《释“五马”》一文.经过他的查证文献资料和考核出土文物,认为目前流行的汉乐府《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的注译——“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五马’,指太守所乘的车马”,不合乎历史事实.断定“古代无驾五马之说”,《陌上桑》诗中的“五马”不是表实的数  相似文献   

11.
曹葆华在中国新诗--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就:其一,他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独创了一种意象奇谲、拥抱现实的苦吟风格.其二,他系统大量地译介西方现代诗潮理论,不仅带动了现代主义诗潮的成长、同时推进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其三,他以个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用于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带动一批年轻诗人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辨"诗"     
诗 ,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之诗”演变成狭义的“文学之诗”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言志”的“诗”与“诗缘情”的“诗 ,本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诗。文化之诗借用了古歌的形式 ,传达的是规范和禁忌、法度和礼仪 ;《诗》是古歌与文化之诗的合流 ,它利用弦歌讽谏来履行其政治使命 ;而文学之诗则是个体意识和文学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之“诗”  相似文献   

13.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林庚是中国新诗格律探索中最坚韧的跋涉者之一。他从 1931 年以“自由诗”作者的姿态初涉诗坛始,至1935年前后转向“新格律诗”的实践,直至20 世纪 80、90 年代以论文方式继续诗歌格律问题的思考,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由形式及本质,突破了以形式划分新诗和旧诗的简单化思路,深入涉及了“诗的内容”、“诗的本质”等诗歌内质问题的探究。同时,他的“九言诗”等创作尝试也在格律实践、融会民歌因素等多个层面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批评、研究不无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雪莱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毕生反抗黑暗、追求光明。通过对他的著名文论《诗辩》 (ADefenseofPoetry ,182 1)的研究 ,对他的抒情诗《西风颂》 (OdetotheWestWind ,1819)逐段剖析鉴赏 ,以此证明雪莱确立的“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这一文艺理论命题的正确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至40年代初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探索.他认为,"诗能解释自然",并有自身"公开的秘密";诗应该以孤独感等人生经验为创作动机与表达内容,展示富有特殊的审美韵味的个体生命体验.在创作中他坚持"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诗是周代乐制中乐的表现形态,属于乐的范畴,故所谓先秦诗论都是乐论."诗言志"原本是西周礼乐理论形态中乐论的一个命题,是"功成作乐"的乐学观在"论乐及诗"时的不同表述."功成作乐"表现的是乐以功德为价值取向,"乐以道志"即乐以功德为表现内涵."诗言志"即"乐以道志",与"功成作乐"的核心内涵一致.作乐以功德为基础,故诗也以歌功颂德为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决定着诗只能言"志".言"志"于主体来说,表现为美、刺两个方面,即对功德的歌颂和对违德的讽刺,以保证和维护功德的实现.孔子的诗论,包括他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王者迹息而诗亡",还有<毛诗序>亦都是从"功成作乐"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的诗歌中,有四道属于“剥体诗”。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鲁迅以古代的名人名篇作母体诗,“活剥”,百制作出肃体诗。母体诗与剥体诗之间的共同性和可比性,是产生新的诗篇的必备条件;在相同中求新异,更是剥体诗的创造性所在。鲁迅的剥体诗现实针对性强,语言上白杂糅,通俗、诙谐、讽刺锋芒逼人,它兼具杂和政治讽刺诗的特点,是众多诗歌品种中颇有风格的一类,鲁迅未曾料到,他的某些诗篇成了被剥的母体诗。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向以小说家著称,对于他所创作的大量汉文诗,学界却少有评价。然而,该作家一生写作汉文诗二、三百首之多,其中不乏精品,写作的时间跨度也大大超过他的小说创作。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对夏目漱石的汉文诗进行探示,当能昭显该作家文学活动的别一种面貌,从中亦能把握到中国文化与文学对夏目漱石能动影响的脉冲律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