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新疆语言状况的客观事实,运用语言接触的相关理论,其体探讨了语言的竞争与互补在新疆民汉语言接触中的种种表现,认为新疆不同的语言共存于一个统一的社会中,通过竞争与互补,共同构成了新疆和谐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2.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这一关系的建立是要以语言和谐为桥梁和纽带。现今新疆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语言生态问题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该文从生态观、语言观、文化观视角,阐明了新疆和谐语言生态构建的可行性;通过对宏观层面国家的大政方针、中观层面新疆语言文字工作以及微观层面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剖析,阐明新疆和谐语言生态构建的具体内容,进而指出新时期新疆和谐语言生态构建需要更为理性的引导,以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促使新疆城市维吾尔族语言文化变迁的深层因素是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双语教育的开展促使维吾尔族教学语言的多元化,从而促进新疆城市维吾尔族文化变迁。党的正确的民族和民族语言政策为新疆和谐语言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决定了和谐的语言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对人们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疆高校168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的调查,综合运用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多个角度透视了不同特点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态度上的特征,以期为制定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前景规划,为促进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锡伯语和锡伯文在远离东北锡伯族大本营的语言孤岛中稳定使用了200多年,近30年来出现快速衰退,这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锡伯语文基础教育模式的演变是一个重要因素。新疆锡伯语文的历史及其兴衰原因分析能够为语言保持和语言濒危的探索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6.
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征.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从新疆民汉语言影响结果入手,着重分析不同影响之间的关联.不同影响之间的理想关联形式应是词汇借贷→音位增加、新的组合方式产生→构词规则借用→语法规则借用→语言类型改变→语言混合→语言兼用→语言转用→语言融合.这一关联的确定,既有助于把握语言发展的趋势,进行合理规划,又有助于展示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新疆的主体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为研究对象,是在对处于新时期的维吾尔族的语言态度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对维吾尔民族内部不同特点的社会成员对待母语、汉语的态度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维吾尔民族在语言态度上的特点,为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制定、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为处在既要维护本民族文化传承又要适应主流社会生活这种双重境地中的少数民族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以寻求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中国和巴基斯坦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习俗、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法律、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基于中巴经济走廊涉及地区的特殊性,把中巴经济走廊分为西部高山高原区、东南沿海平原区、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新疆段。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进行阐述。西部高山高原区面临的社会风险包括部落区障碍和极端宗教主义,东南沿海平原区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家公园保护,北部克什米尔地区面临的社会风险包括跨越争议冲突地区、极端主义威胁、宗教文化差异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国新疆段面临的社会风险包括少数民族问题和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探究少数民族“双语”基础上的第三语言习得特征、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文化冲突等影响因素,综合运用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理论探究少数民族英语学习上的障碍,从而探索出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少数民族英语学习策略和英语教育理论体系,为社会语言学、民族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提供支持和补充,对发展新疆民族高等教育、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建设新疆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疆214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22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关于语言态度、语言使用情况、生活环境及对教学意见的调查,从而透视和反观多元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双语教师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情况的影响。反映出不同层面、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人们,在同一社会生活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影响和交流。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推动整个语言朝着顺应社会需要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1.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要保证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当前首要是抓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建设的要义是:技术能力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社会资本积累的强化;政府作用的加强;等等。  相似文献   

12.
家庭的变迁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窗口,历来是社会学家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以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信息化、科技化、流动性为背景,比照全国在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等方面呈现出的总趋势,分析考察了新疆少数民族在家庭发展方面的变化和表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疆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与全国同步建立。经过多年的徘徊与探索,目前新疆已建立了新农合制度,新农保制度实施试点。但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制度还需不断完善。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将使新疆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为新疆的改革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进一步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新疆。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清政府从东北,热河,陕西,甘肃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索伦、锡伯及绿营官兵驻防新疆。清廷尤以满洲八旗官兵驻防为主导,从而形成了满洲八旗在新疆的驻防体系。此驻防体系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建省前。以军府制下的满洲八旗、绿营驻防为主,到建省后,军制改革,以勇营制为主体,满洲八旗体系缩减,再到辛亥革命时,满洲八旗衰落,化兵为民。新疆满洲八旗驻防体系的变迁,也折射出新疆政局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疆跨越式的发展,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就业等因素使少数民族人口和生育观有了新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推动少数民族人口生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文章对新疆少数民族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只有坚持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的文化素质培育,加快新疆城市化建设,才能实现新疆人口、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已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研究社会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体系下,兵团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关系到兵团未来发展和战略安全。该文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兵团青少年社会认同具有同质性、模糊化、不稳定性、"零度化"、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左宗棠、刘锦棠在新疆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宗棠、刘锦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及收复新疆后,实施了一系列积极而又成功的民族政策,不仅有利于西征军歼灭侵略者,收复新疆,而且也利于战后新疆各族人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新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新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的团结与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妇女权益问题研究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针对新疆少数妇女就业较困准、受教育程度较低、参政比例较低、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妇女权益的法律制度,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妇女自身素质的教育,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疆地区的国家意识教育面临来自于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入侵、网络阵地负面信息的能量释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干扰等一系列现实挑战。如何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层面,从新疆地区性社会策略的层面,系统论证新疆地区国家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疆自古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稳定河西,屯垦新疆成为历代统一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目标。凡有军兴,必有屯政,兵屯成为解除国家威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保障。因此,历代兵屯在西北边疆经略中发挥了戍边、保证军事后勤供应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具有先行主导的重要战略价值。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进疆大军的生产建设,初步奠定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为国家西北边疆安全、新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