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斯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史学界长期用“史学就是史料学”一语来概括他的全部史学理论,并且认为他的史学方法就是处理史料的考据方法。实际上傅斯年没有把史学同史料学等同起来,他的史学思想具有广泛的史学理论内容和丰富而实用的史学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史学界有巨匠曰:"罗尔纲"。他毕生以考据治太平天国史,把对考据方法的应用,推上了乾嘉学派、实证论者等所未能达到的高峰。罗氏继萧一山、简又文、郭廷以等而起,为太平天国史学奠基。近百年来,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傅斯年的名字和“史料学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他的明确倡导下,中国近代史学研究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派别,而这一派别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又无疑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使他成为本世纪初史学界的名流,因此,提到傅斯年,就不能不提到“史料学派”,而谈到“史料学派”,也不能不注意到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渊源,以及他的史学思想对这一学术研究派别的兴起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博斯年是“史料学派”的创建者和精神领袖“史料学派”,是本世纪中国史学研究领域内一个具有庞大声势和广泛影响的学术派别。因他们曾提倡“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科学派。但  相似文献   

4.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是一次以民主、科学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次新文化运动中,不仅在我国思想界、文学界……等方面发生了伟大的变革,同时也在史学界发生了有史以来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史学界的这次伟大革命,就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许多先进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研究中国的现状。这种景况不仅使史学研究摆脱了传统的史学研究羁绊,而且使史学研究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使我国史学研究逐渐走上科学的道路,是史学的一次伟大革命。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曾经这样说过:“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梁启超史学论著三种,新史学》第54页)然而两千余年中国之封建史学,实质上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梁启超的这种观点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史学思想,他明确地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号。对于二千余年的封建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系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尤其是“史学危机”的呼声发出之后,当代中国史学真正走上了创新求变之路。随着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大量译介,同时,也顺应着中国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时至今日,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无论其在研究中是否运用,但都接受、认同或熟悉了“年鉴学派”的史学范式。中国史学界已自觉地与国际史学界进行对话、保持同步,力求汇人世界史学的发展潮流之中。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但恐怕不能否认,“社会史”研究已成为带动当前史学变革创新的主要力量。尽管学者们仍就何为“社会史”而争论不休,但它已经为整个史学界带来了…  相似文献   

6.
读《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温乐群“史学危机”的话题,已经议论许多年了。现在大概不是在喊“狼来了”,而是“狼已经来了”。“史学危机”所引发的史学界的困惑,恐怕不仅仅是人们对史学“市场”萎缩的感P胃,而是某些史学工作者对现实关怀的减弱和迷失。历史学的“现...  相似文献   

7.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3,(2):111-116
邓实是晚清著名的报人、学者 ,国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一生以创办《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而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份刊物上 ,邓实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体现了邓实对他那个时代的体认。他的中国史学思想也颇具特色 ,如他认为六经皆史 ,主张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应进行一场“史界革命” ,修史应修“民史”等 ,都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年 ,那些身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深受西学冲击的“过渡时代”人物对中国史学的体认  相似文献   

8.
巴金说,“‘十年牛棚’的一笔账让下一代的历史家去算”,一代宗师季羡林说不。他把他在“文革”的血泪经历如实记录下来,这就是《牛棚杂忆》。书的封面上是一幅季老朴实而慈祥的半身像,还有两行醒目的文字,“这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未曾打开书页,便有一种沉重感注满胸膛。  相似文献   

9.
面对史学所处困境,史学界必须就史学的功能与价值作出认真回答。目前普遍认为,史学具有记性、资格、教育和娱乐等功能。本文认为,除上述“有形”功能外,史学还有一种“无形”的功能,即通过史学思维方式训练,能够给人一种特殊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扩大;人们特别是史学界对史学现状表现出愈来愈多的忧虑,提出“史学危机”问题,发出开创史学新局面的呼声.本文试图从分析“史学危机”的本质含义入手,接着探求其成因,从而凸显史学改革开放的紧迫性.一、“史学危机”的本质含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期发表了张象的《应该从后面开始—一谈谈当代史研究教学的危机》一文,较早在文章标题中使用“危机”一词,在一些讨论会上,“史学危机”被人们经常谈论到,至1985年《文史知识》第12期发…  相似文献   

11.
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史学界对此早有定评。以往,史学界对王韬史学的解部侧重于有代表性的史著、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忽视了从文化视角透视王韬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本文结合王韬所处的“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时代,着重论述“由睁眼看世界到走向世界”思潮决定了其史著的世界史意识;同时,本文阐述了王韬的多元历史观,以说明时代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一生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是史学。其史学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受进化论观念影响的初期;2.创作《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并对旧史学进行全面解剖的成熟期;3.重在开拓史学研究方法的总结期。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产生于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提出的历史研究法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大胆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梁启超的史学实践内容广泛,几乎涉及了史学理论和史书撰写的各个方面,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影响深远的成果。粱启超的史学研究特点鲜明:气象宏阔、重视历史整体、重视史学研究的量化、重视科际整合的特点等,可谓不折不扣的“大历史观”。粱启超善于新旧史学比较、中西史学比较,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和参考价值。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史学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学风,真正做到把“存真”贯穿于史学研究方法上,展示“客观史学”之大旨。梁启超史学研究有着中西史学交汇的背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3.
李则纲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在历史研究法、历史学功用问题上,他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以“诚”和“爱”为核心的史家修养论。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重视对传统史学理论的阐扬,同时注意吸纳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形成具有特色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史学界最需要做的有3件事情。第一,在政治层面上解除“史学政策”的禁忌;第二,在哲学层面上重建历史观,即,使历史观成为现实的;第三,在史学层面上重建史学观,即,使史学观成为理性的。现在,我国史学还处在危机之中。所以,史学必须追求一种彻底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15.
开始在史学界崛起,逐步集长为历史研究的一支生力军,交流活动正是适应这一背景,为加强人才与信息交流而举行。会议就大家关心的一些共同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史学是否被在危机,史学界有不同见解,6月19日在我校举行的上海地区青年历史教学、科研、编辑人员首此大型交流会上,一些青年同志认为,“史学危机”在史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史学缺之社会共鸣、史学后继之人。但这  相似文献   

16.
深沉的历史意识、发达的史学理论和生动形象的史学表述形式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文章认为戴名世是一位至今仍未被史学界充分认识的卓越史学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明史编撰,表现出了古代良史所具有的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并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史学批评理论,表现出了卓越的史识史才。戴名世的史传文章是对司马迁、欧阳修在史学表述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学素来有“史官史学”与“史家史学”双重传统,这两种传统都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在长时间中,“史官史学”都居于支配地位,“史家史学”基本上笼罩在它的根本宗旨之下。近代以来新兴的“史家史学”一旦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也常常不免演变为新的“史官史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家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真正的“史家史学”在崛起,包含官方组织的史学研究、史书编纂,也越来越倾向于建立在史家独立思考、对历史多元反省的基础上。这一重大的转折反映了中国社会本身正在以近代壁垒分明的二元化、两极化、高度政治化的结构,转变为多元化、多极化、经济与文化日益突现为社会主旋律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17年是中国史学界和国际史学界的重要年份。该年度的学术活动反映了冷战结束近三十年后国内外史学的重要变动乃至转折。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史学家将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统称为“大革命”,从正面给予评价。这一巨大的学术观点的变动也反映在欧美学界和中国学界。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酷爱历史,熟读史籍,曾有志于史学研究。虽然他未成为专门的史学家,但他的史学思想却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传统悠久而丰富,其中不乏耀眼的精华。毛泽东从指导中国革命出发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对史学的关注,使“通古今之变”,“以古为镜”等史学传统得以光大;他提出的“读史必重近世”与“实、事求是”等主张, 也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改造和继承。  相似文献   

20.
也谈“欧洲中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中心论”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历史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因而引起世界史学界的长期争论与探讨,对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史学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前,适值我国世界史学界酝酿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之际,本文重提“欧洲中心论”问题,以期引起新的探讨与争论。“欧洲中心论”作为一种史学理论,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黑格尔从地理决定论和种族优越论这两大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