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视野中的异化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作印 《学术研究》2007,3(9):63-66
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包含着主体、中介、客体、定在的四项式结构。这里既有主体客体化、对象化的过程,也有客体(定在)对主体的异化的过程,是对象化和异化的统一。异化是一个关系范畴,它表征的是实践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否定性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表征为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的相悖关系,它内在于人类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与人类历史共始终。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对主体的异化的交织过程中,人类历史不断走向深处。  相似文献   

2.
实践创生性是马克思自由生存观的本质。自由是人通过实践自我实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人与客观世界互为对象化的运动中得以实现的 ,而对象化活动两个过程的分离产生了异化。自由的实现是全面扬弃异化的历史过程 ,它经历了三大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3.
胡大平 《人文杂志》2005,42(6):15-20
(上接第5期)三、生产力与历史意识的客体向度现在,我们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这个理论武器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但同时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如何把工业与私有制剥离开来。这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他从异化劳动角度证明,私有财产是人的异化的本质,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①。而从“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个黑格尔辩证法原理出发,马克思说,既然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那么私有财产便是这种主体本质的对象化,即客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张一兵 《江海学刊》2023,(1):37-52+255
在所有经济学家看到生产过程里作为生产条件的“物”中,马克思看到了支配性的资本关系不在场的历史在场。作为资本关系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不再是归基于具体劳动物相化中的使用价值(用在性),而更多地关联于商品中不可直观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形成。如同流通领域中,价值关系颠倒的事物化(Ⅰ)遮蔽了货币是对象化的劳动交换关系的异化一样,这里的生产过程中,事物化(Ⅱ)颠倒为生产条件的资本关系的异化也遮蔽了自身是多重对象化劳动的真相。正是这双重异化和双重消失,从根本上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使客体发生与主体需要相适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对象化的结果也不断影响、制约并规定着主体,使客体不断变为主体的内容和存在方式,这里,客体又非对象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矛盾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矛盾①.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实践的研究非常重视,但从总体上看,人们似乎更偏重研究实践的对象化一面,而对非对象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实践的非对象化的基本特点的阐述,来揭示其实质内涵──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劳动塑形物品所获得的使用价值的物性方面,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只是当它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比如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下,它成为交换价值关系的物质基础时,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种劳动对象化在物品上的人与自然的需要-效用关系,转向与此相同关系交换的另一种人与人的物品所有权变易关系,这是马克思后来经常指认的商品存在的神秘性的缘起。商品交换活动历史地现实抽象而成的等价关系,在充当实体商品的现实交换过程中的中介时,它又不得不重新反向对象化为可见的第三物-货币。价值关系不是物,但它却通过货币的对象化物性实在表现自己,使之成为一个与商品自身不同的东西相对立。这就是经济关系中出现的现实价值关系异化,而当人所创造出来的“奴仆”却成了万能的金钱驱使和支配我们,我们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时,这就是敌我性的货币权力异化。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化并不一定导致劳动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使劳动的对象化变为劳动的异化,因此,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劳动的对象化,而在于在何种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成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外化、外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工人进行剥削与掠夺,而这种对工人的剥削与掠夺却被资产阶级学者描绘成为自由、平等与正义。因此,揭露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真正本质,正确理解和区分马克思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便成为马克思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审美活动与人类所有活动一样,有它自己发展的辩证历程,考察并阐明它的辩证历程,在美学研究中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作这种考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一 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的本质不断展开、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这种既改造世界又丰富自身的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客观化过程,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内在化”的双重过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面向实践和现实生活,真正理解理性和非理性。把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看作是抽象之结果,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分裂和人的自我异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实践主体对自身本质及“完整性”的认识不断完善,理性与非理性必将在现实的对象化活动之中达到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中,高尔太同志发表了许多文章,他把“异化”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运用“异化”分析社会历史过程中,他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历史性的人学”。本文试对上述思想的主要论点,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关于“异化”,高尔太同志把它理解为人的异化。他说,异化“是指人(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作为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转化为客体,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在高尔太同志那里,更强调异化的主体是人的“自我”,因此,所谓异化就是人的“自我异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一切对象化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人创造或获得价值对象,即把“自在的存在”变成“为我的存在”。从一般意义上看,“为我的存在”是指人们根据活动对象的客观属性(物种尺度)和人的需要(价值尺度)去现实地塑造外界客体和主体自身,从而不断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世界。然而,在创造“为我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怪圈,即同时生产出“反我的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创价活动中与正面效应并存的负面效应。探讨和把握此类问题,极有现实意义。一、创价结果与创价效应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钱”、“权”都是人的某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神本”、“物本”、“官本”都是人以人的某种片面性的本质为本。在全球视域中,人作为同一性和同质性的类,以人为本意指人是人的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根源和根基,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是以人为本的。在社会历史视野中,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展现出它完整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基础是“实践”。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 一 在早年,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实践”的概念,“生产实践”所包含的内容是在“异化劳动”的概念下透露出来的。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罪恶,亦即异化劳动的消极方面。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劳动异化就是人的生命力的对象化,人的力量、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虽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异化是文化反客为主,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统治和支配人的外在力量.文化异化在历史和现当下呈现出不同的症状:中国传统文化异化、现代技术理性文化异化、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文化异化,以及大众文化异化.并提出超越文化异化的方法:文化以弘扬人的主体价值为基本取向;确立人对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建立人的社会关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有人竭力鼓吹“社会主义异化”论,这是理论战线上精神污染的重要表现之一。为了清除这种精神污染,有必要揭露这种论调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异化”论以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为前提异化概念是个历史范畴。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过异化概念,意即人们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政治机构。黑格尔则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纳入了他的思辨哲学体系,主要是指概念范畴自身的异化。费尔巴哈则主要是用异化来批判宗教神学,基本思想就是,“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完全是建筑在抽象的、不变的人的本质基础上的,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过程,然后在批判黑格尔和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世界哲学舞台发生了所谓“人类学转折”:哲学家们的研究重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转向了主体即人的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和人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异化观,也成了人们普遍重视和酷爱讨论的课题,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所谓“异化热”。在国内,学术界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几起几落。早在六十年代,就曾掀起二次讨论高潮,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实践精神是人的实践精神的特殊形态、典型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容,借助自然界 人 社会(精神)发展的形式予以对象化和客观化,藉以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的统一”,从而实现人的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 人生价值的创造精神。科学实践精神的文化价值性反映在自然界 人 社会(精神)的双向互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对“自然界的创生”(物质文化) “心智的创生”(精神文化) 人的创生(社会文化)的价值性,而其更深刻的反映则是在“本体论上”,由科学客体向“文化客体”的转化;认识论上,科学反映向“文化反映”的深化;方法论上,科学方法向“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异化”范畴,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反映,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哲学唯物主义本体论方面的科学表现。从《手稿》到《共产党宣言》,都有异化范畴和异化思想。事实是,继《手稿》之后,在1844年9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中,就把“异化”、“对立”、“矛盾”等哲学范畴,同时运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的阐述之中。在这本书中,毫不含糊的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  相似文献   

19.
现代资本主义以“物”为手段 ,通过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的心理形成新的控制 ,促进技术理性向价值领域渗透 ,不但使人变成“单向度的人” ,而且使异化向日常生活领域蔓延形成“总体异化” ,造成了现代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种资本主义异化的新特征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分析 ,表达了他们对人的主体关怀。本文通过比较 ,主要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在主体性批判上存在的缺陷等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论角度来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活动包括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历史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价值实现活动三种类型。历史价值活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来进行的。历史评价是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对历史客体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做出价值判断,即主体关于历史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