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志鹤  王言锋 《学术交流》2006,4(6):151-154
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各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作者蒲松龄在描绘一个色彩斑斓、瑰丽动人的女性世界的同时,描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缔婚方式给女性造成的不幸,描写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女性忧患意识和畸形心理,描写了对男性绝对依附下的女性命运以及黑暗社会、动荡时代下的女性命运。作者关心现实,关心女性命运的情怀,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在妇女观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6):53-55
现代女性一方面在社会上扮演了一定的职业角色,另一方面则依然肩负着操持家务的家庭角色。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不仅成为女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如何平衡两种角色的关系,成为许多现代职业女性思考和抉择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放弃社会职业,选择回归家庭的全职主妇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媛 《求是学刊》2006,33(2):132-137
16至18世纪中国社会下层女性宗教活动极为活跃。她们参与宗教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从中展现了比男性更为突出的实用取向。这与女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地位特点,以及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综合性特征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女性宗教活动的活跃表明这一时期中国下层女性社会活动空间极大拓展。这既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同一时期宋明理学对女性实行禁锢的冲击,也反映出女性的自我角色认同和社会定位处于调整之中。但女性宗教活动具有浓厚的迷信和蒙昧色彩。  相似文献   

4.
焦兰周 《社科纵横》2008,23(5):106-107
<小城靓妹>把女性置于整个历史、社会的变动中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中,透视女性的命运沉浮及价值取向,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迷惘、困惑.通过女性的情感变化、命运沉浮反映和表现社会及伦理的"震荡",并对此作了深刻的书写,蜕去了高雅文学悲观和绝望的色彩.高雅文学的尖锐、深度和通俗文学紧张、快速的节奏在<小城靓妹>中得到比较好的实践.巴乙和世隆剔除了高雅文学的弊端,坚持了通俗文学的优长.  相似文献   

5.
常立霓 《社科纵横》2010,25(4):89-93
东干作家尔利·阿尔布都创作了一系列生活在中亚的中华回族女性后裔群像,既有在回儒双重文化规约下命运多舛的老一代东干妇女,也有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兼具男女双重角色的东干女性,还有在集体农庄时期因掌握知识而改变了命运的东干新女性。这些被遗忘的女性群像的塑造,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东干女性的现实生活、丰富世界华语文学女性形象以及中国回族女性在社会转型期自我主体建构的借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男性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生活中一直都扮演着支柱的角色,展现以强者的姿态。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男性较之于女性在人生各个时期所要承受的更多更大的压力。本文以城市低龄男性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社会角色转换的描述和分析展现出低龄男性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进一步讨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问题,尤其是家庭再融入。  相似文献   

7.
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男性或女性,都具有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两重属性。家庭角色指的是在家庭中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和所起的作用;社会角色指的是在社会上所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和所起的作用。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是这两种角色的协调与相得益彰。这是一种比较理想或美满的境界。然而,无论男性或女性,这两种角色又往往相互制约、矛盾甚至冲突。比较而言,男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具有个别、局部性质;而女性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冲突则具有多发性、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小说通过对当时呼兰人蒙昧生存状态的纪实描写和精神痼疾的展示批判,拓展了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一创作母题.通过象征意象,折射出时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揭示了当时呼兰乃至整个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封建势力把人变成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悟的动物,面对蒙昧的世人,萧红同样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看出封建制度、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的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正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所在.萧红在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在鲁迅对被损害被侮辱妇女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和挖掘.萧红的这一创作视点,是反映和表现当时妇女生存状况、不幸命运的最佳视角,弥补了男性作家由于性别限制而难以深入表现女性生理、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一"死角"而带来的缺憾,这是萧红对鲁迅批判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萧红小说创作深刻的内蕴所在.  相似文献   

9.
身体认同模式下的文化建构--论90年代女性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芳 《浙江学刊》2004,(2):130-135
90年代女性写作在80年代中期女性写作之性别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建构的身体认同.女性写作的身体认同意味着女性自我的性别身份建构,同时也意味着女性自我的主体性建构,在反抗男性菲勒斯文化和女性自我建构的双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的女性写作.但如何有效地走出自我的困境将是女性写作迄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男性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生活中一直都扮演着"支柱"的角色,展现以强者的姿态。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男性较之于女性在人生各个时期所要承受的更多更大的压力。本文以城市低龄男性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社会角色转换的描述和分析展现出低龄男性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进一步讨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问题,尤其是家庭再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